快好知 kuaihz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

达到心境空明,无念无欲的境界,安守着清净无为的宁静。‘老子’看到了事物生长老死的循环往复,所有的生命与事物,都要回归到它们的生命的起点。回复到自身的本来叫做“静”,“静”就是生命天然的本性回归于‘道’,所以‘静’就是生命的回归;生命如此反复循环是自然的规律,就是‘常’,也就是平常的道理;知道这个规律是明智的人,不懂得这个规律的人就会肆意妄动遇到凶险;知道生命往复循环的道理就能心胸宽广包容一切。有了宽广的胸怀,就会公正公平为人处世,以天下为公而行事;天下为公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天下为公也是天地生存的自然法则,能够遵循天地自然规律而生而死,就能够同于道往复生命,身虽死而神不亡。

无念无欲心境空明清净无为是修道的最高境界,能达到这个境界就能灵魂出窍。人之一生,草木之一秋,命运大体相同。草木一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收藏的结果就是各归其根,继而来春复生,以至生生不息。归根,就是由动而返静,既然返于静,依然回归诞降嘉种(天降生命)的开始,在物称为返本,在人称为复命。人之一生,生、长、老、死,最终也要归根复命回归自然,归于道。归于道者,真气抱一道德具足成仙为圣自自然然,其次为人从返中土也是不错,再其次为鬼为畜为物,无非依个体自身‘道德’的多少而新生。

 天地有根,物有起源,性命有根,事有因果,决没有无根基而能成性命之功、不朽之业的。天地根在哪里?人的根源又在哪里呢?看天地未开以前,寂寞无闻;开天辟地后,浩浩荡荡没有极限。将天地‘未开’为天根?那时天地茫荡无形,所以不可称为天根。那么,能将天地‘成型’称为天根吗?也不能,因为从此后天地发育无穷无尽,也不能称为天地根。天地的根究竟在哪里呢?它在天地将开未开处,天门也。人物初降临世,渺茫而无象。既育以后,繁衍又无穷无尽。将‘未生’为根、为本?其广漠无际而生,所以不能称为人物的根本。说生育后为其根、为其本?其变化无穷无尽,也不能称为人物的生身根与本。人物的生身根本究竟在哪里呢?它在人物将生未生之时。即玄关一窍。由此可知,任何事物、生命的根源都是在其虚无时与实有时之间,它们终归要回到虚无的‘道’。

人的“玄关一窍”者,旣不在印堂、眉间,亦不在心之下肾之上,更不是脐下一寸三分;努力在肉体中搜求,不过脑髓、筋骨、血脉、五脏、六腑,秽浊渣滓之物,固都不是;离开肉体在外摸索,又等于捕风捉影、水月镜花,结果亦毫无效验。总之,执着于实相执着于空相,都不是道家的理论,只有从内外相感、天人合发处求之,则庶几矣(就差不多了)。这话是真实的,决不是喻言。

大道玄而妙。一春一秋,物故者新(万物凋零而又复苏);一生一杀,花开花谢。天地万物都有出处,终将回归其根,只有回归其根,方能从回生命。如此才能生生不息,使生命永久停留。

修道养生,欲要完成归根复命,要得玄关一窍的妙诀,只有收敛浮华,一归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至虚之极,守静之笃,自然万象咸空,一真在抱。此时即天理来复,万物返正;天地来复之机,先天元始祖气,此时即可显现。但其机甚微,其气甚迅,当前即是,转念则非,学者自当时刻把握至虚至静,虽难得观复命归根之相,但强身健体、延寿益命总是可得。

物返本、人复命,是天地二气(阴阳)的显现,一气(道)的流行,极为平常的道理。能知常道,即明大道。不知常道即不知大道规律,欲念丛生,妄念肆起,抛弃道德。恶意妄为,损身伤命,以至道性丢失,而不能从返中土为王。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差别就是为人有道有德,无道无德的生命就是禽兽。人道本平常,人人皆有,物物俱足,知之不以为喜,得之不以为奇,像水火给予人,一任取携自如,休休(宽容、喜乐正道)乎虚而能容,人物我一视同仁,廓然大公之心;至公无私如此,可以尊为王者。这样的王一心为民,爱惜万物,尊奉天地,秉国政,立法则,遵循万事万物的根本是道,其作为同天地心,故王即天,天即道,道即天;天外无道,道外无天。惟天为大,惟王则(规矩听命)之;惟道独尊,惟天法之。

人有生有死,道长存也会破旧。道虽能达到飞升脱壳,但也有殒灭之时。然道形虽亡而神不亡,身虽没而气不没。这都是虚极静笃中,观来复之象,才能达到如此神秘莫测。人若能修成正果,生生死死,形虽亡而神不亡;身虽没而气不没,岂不快哉。

本章主要讲的是内修的方法和过程,达到最高境界以后能够从内心深处放射出无比强大的道德之光,照彻宇宙,与儒家“内圣外王”的原则殊途同归。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极为重要地 一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守静  守静词条  
国学

 《利害释义》篇一

利者不害 害者不利 通晓害利 有君之器 为君行尘 无有不闻 为君行世 无有不视 害者不利 利者不害 不明利害 休论成败 利之道 为者故无有 修将可固久 害之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