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六韬, 乃是指六种秘密的谋略,亦即论述战争,讲述政治的六种韬略,分别是文、武、龙、虎、豹、犬六卷。
今天呢,笔者就带大家深入了解太公兵法的精髓,希望能够对在看的诸位有所帮助。
六韬全篇是通过对话形式进行讲解,分别是文王与太公的对话,武王与太公的对话,笔者不讲全篇,取其精华之语,说给大家进行理解。
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译:太公说,君子以实现抱负为乐,小人则是一完成所做的事情为乐。
笔者理解:所谓君子,乃是志存高远之士,小人,乃是着眼现实之徒,二者我倒觉得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有人适合做君子,有人适合做小人,专注自己的事情也没有错,想要拯救世界也没有错,关键在于自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太公曰:夫钓以求得,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译:太公说,垂钓就是为了得到鱼,此事意义很深奥,从中可以悟出更大的道理。
笔者理解:太公为何要说垂钓就是为了得到鱼这件事情很深奥,笔者认为,是太公对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做了一个阐述,为人处世,政治军事,其实明白目标很重要,垂钓就是为了得到鱼,打仗是为了不再打仗,种田是为了收获稻苗,由此其实可以衍生很多道理也是对的,比如拔苗助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都是做事没有目的性,最终失败,令人深思。
太公曰: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
译:太公说,君子志趣相同,情投意合,就会亲密合作,亲密合作就能同创伟业,这也是自然的道理。
笔者理解:君子一般是事情的规划者和创造者,两位君子在对事情的规划和创造上有着相同的志向,加起来,应该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所能够形容的了。
太公曰:言语应对,情之饰也,至情者,事之极也。
译:言语应对,这是人们感情的外在装饰,而内心深层蕴含的情感,才是事理的极致。
笔者理解:其实从人际交往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对巧言令色者产生讨厌的感觉,就是因为太公说的这句话。言语,只不过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内心的情感没有到达那个地步,再怎样巧妙的语言,也不会产生共情。
太公曰: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译:凡是人,都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喜好仁德而趋向利益,能为天下人谋得利益,即是道,道所在的地方,天下人都会归向那里。
笔者理解:太公剖析了人性的趋向,我认为是非常对的,每个人都不单纯是纯粹的不爱利益的圣人,都是同样厌恶死亡:会被恶人所恐吓。乐于生存:对生活充满希望。喜好仁德:对人性充满期盼。趋向利益:对利益拥有渴望。我认为这就是完整的人性,而如果有人能够通晓这些并且运用自如的话,对于如何进行公司或属下的管理,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
译:太公说,不要突然的就答应人家,也不要直接的拒绝人家,轻易许诺,就会丧失主见。正面拒绝,就会闭塞自己。
笔者理解:做人做事,不能轻易许人,不然很容易丧失自己的主见,变成工具人。也不能直接拒绝别人,不然很容易让自己没有朋友。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译:太公说,见到好事而怠惰不为,时机到来犹豫不决,知道错误却处之泰然而不去改正,这三种情况是道停止的原因。
笔者理解:人都会有懒惰,犹豫,知错不改的时候,但这三者,也都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小事上,还显现不出威力,可在大事上,基本都会是决定性的错误,人最可贵的是不能拿这三种事情去骗自己,我认为基本就会成功。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译:使他富裕,以考验他是否逾越礼法;使他尊贵,以考验他是否骄横不驯;委以重任,以考验他是否坚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令他处理问题,以考验他是否隐瞒欺骗;让他身临危难,以考验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突发事变,以考验他是否应付裕如。富裕而不逾礼法的。是仁爱之人;尊贵而不骄横的,是正义之人;身负重任而能坚定不移去完成的,是忠诚之人;处理问题而不隐瞒欺骗的,是信用之人;身处危难而无所畏惧的,是勇敢之人;面对突发事变而应付裕如的,是有智谋的人。
笔者理解:中国自古便有很高级的查看人才的管理办法,当然,这些办法都是查看高级人才的办法,太公的这六种观人之法,搁到现在也可以使用,各位如果要找寻人才,可以用这六种方法一一去试。
太公曰: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
译:日当正午,一定要晒物;拿刀在手,一定要割物;握着斧子,一定要伐木。太阳到了正午不曝晒,这是丧失时机;操起了刀子不宰割,就失掉了有利的时机;拿起了斧子不砍伐,强盗就要到来。
笔者理解:做事要有效率,拿到手的是什么,就要当机立断的做,久拖必然会有所变化。其实有时候并不是要求快,而是要乘事情没有变化的时候尽快的做完,以免事情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