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诗话 诗词园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
庚子
二月十九
天气:晴转雨
王风· 采葛
诗·说文解字之读"葛"
文/谛听
我在注解诗.风篇之《葛覃》时。查阅了一些资料。这种植物一直延续有近五千年的文化信息。为何这样说呢?
药食同源:因为我们现在还有葛根,葛粉食用。
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带上刨挖工具,进入林间旷野,河岸草丛、山岭荒谷地带,采挖2~4年生的葛根为佳。根据时令,附近的一些挖葛根的老人,顺时节上山采葛,小的制成葛片泡饮,药用。大的有的怕麻烦就直接煮熟切成段在街头卖给顾客。或者抽浆制成葛粉。价格现在上涨到100元左右一斤(干货),带皮的葛片大概40-50元左右.还不一定买得到,稀少。这是野葛根的原因,采集比较少,纯手工制作。加之有些高山有被开垦挖掘破坏了原来的地貌。医药上的葛根这里不详说,可以这样说”葛”全身是宝。
几千年年前是制衣,采桨,有的当做祭品。有的认为葛根的名字一词出自东晋和平年间,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带领弟子去游四方,寻找仙山福地 修道炼丹,一日来到茅山抱朴峰,制丹炼药中毒,得三清教祖,向他指点,此山长有一种青藤,其根 如白茹, 渣似丝麻, 能榨出白液, 略带甘甜, 可清热解毒, 祛燥消疹, 食用充饥” 《本草纲目》载:葛根,性凉、气气味甘,具清热、降火、排毒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葛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各物葛根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 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也有李时珍治病救人的实例。
追根溯源:远在上古时期新石器时代“尧虽监门之服养,冬日麂裘,夏日葛衣”出自《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训解:“<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上古帝王。”《辞源》:“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帝王世纪》:“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说明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葛天氏发现、总结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传授、推广用葛纺织生活、生产用品的技能、如搓经绳、编篮筐、制葛履、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綌”,纹理细的葛布称“絺”。又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体、御寒防暑,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摘自葛氏起源资料)
《说文解字》曰:“葛,絺綌。”“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葛覃》中的特指放在风篇首《关雎》后面,说明葛之重要地位。但细数起来,《诗经》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还是葛。从开篇第二首《葛覃》,到后面的《葛藟》《采葛》《葛屦》《葛生》等,可以看出葛的用途是特别多的,在古代,几乎是必不可少之物。
穿越了几千年“葛”在文化中的信息也可窥其一斑: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辛弃疾《水调歌头》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复次韵·女萝上杉松 黄庭坚 “女萝上杉松,野葛蔓畦胧。 ”;
“安知恶己者,不愿变野葛。 ”魏文以予病渴赠薏苡二丛植庭下走笔戏谢——梅尧臣 ;陆游“宁忍千日饥,野葛不可烹”;“小冠初制箨,野葛可缝裳。”舟晓·竹篷轻过箬--:彭孙贻 等等,这里不一一枚举。
这种植物带着温度,带着生命的信息传达的是泱泱华夏几千年文明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日月情在,无私覆;传天地养分,有话留。故诗云:云烟缭绕处,青蔓缠滕遇。何以解烦忧,仙山霁指路。听听黄鸟音,挖挖清根愫。越古瑟琴传,当今衣食具。藏私天地间,抱朴君心赴。
己亥露月初六卯时笺
王风· 采葛
诗经 ·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01:
采葛--下平七阳(9韵)
(按曲度四言排律诗谱)
文/周海燕
春滋叶长,采采盈筐。
巧手青摘,娥眉黛扬。
思卿一日,痛腑七伤。
极目蒿漫,浓烟锁妆。
迷迷雾影,冷冷秋霜。
巫山切切,犹枕黄粱!
注:依《诗经.王风.采葛》改编。
2018.5.23.20:11
2020.3.12.修改稿
版权所有
02:
三秋锁兮
文/周海燕
吾采葛兮,君来唔兮?
三天不见,葛断魂兮!
吾采蒿泊,君临陌兮?
三生石约,笔下欢兮?
吾采艾阙,君心播兮。
三秋鎖解,赤县绽兮!
2018.5.1.08:29
注:《采葛》姐妹篇。
版权所有
附网摘葛氏起源资料:
约新石器时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养生息,其领袖葛天氏是位大圣人。《吕氏春秋》训解:“<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上古帝王。”《辞源》:“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帝王世纪》:“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说明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葛天氏发现、总结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传授、推广用葛纺织生活、生产用品的技能、如搓经绳、编篮筐、制葛履、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綌”,纹理细的葛布称“絺”。又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体、御寒防暑,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说文解字》曰:“葛,絺綌。”《本草纲目》:“<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絺綌”。《诗经》中有“为絺为綌”,“絺兮綌兮,凄其当风”的诗句,《论语·乡党》有“当暑,袗絺綌”的圣语。为使天地人和谐相处,葛天氏草创了道德规范----礼。葛天氏时古人称道的“理想之世”,《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竹窗词·阮郞归山寺樵歌》:“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史记·司马相如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正是在此和谐生存状况下,葛天氏才创制了“葛天氏之乐”。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经专家考析,“葛天氏之乐”是我国音乐、舞蹈、诗歌、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葛天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葛国和葛伯仇饷 虞舜时,禹为司空,受命治水。禹荐伯益为助手。伯益随禹治水十三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著《山海经》十八篇。因治水功,伯益授虞,禹晚年把伯益定为接班人,预效尧舜禅位于伯益。及禹去世,伯益谦让不就,避于箕山,禹子启继位,特封伯益子若木为徐伯、飞廉<一作大廉>为葛伯,此为葛封国之始。葛商二国均为三等爵位一伯诸侯国。初,商国仅70时,而葛疆较大,其四至为:北定陶,南戈(今太康)、西老丘(今开封)、东虞(今芒砀)。到夏末,葛邻国为:北辛、南厉、西杞、东商。国已弱小。汤为契十世孙,继商伯后,志高气满,图谋天下。因夏有400年根基,且汤与桀有君臣名人,只好耐心等待,徐徐图之。他在假仁德揽民心、用贤能增实力的基础上,自荐方伯,诬害邻国。为其兴商灭夏作舆论准备。所谓的“葛伯仇饷”就是如此。关于“葛伯仇饷”,《史记·殷本纪》:“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孟子·腾文公》:“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予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以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仲虺乃作诰。曰:“呜呼!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由上知“葛伯仇饷”是商汤的“政治宣传”,因为:一,商伯、葛伯为同等诸侯,葛伯不祀应由夏桀裁处,汤无权责罚;二,看似为杀送饭童子复仇征葛,为何十一征连祭祀又无错的诸侯一块伐?三,汤捕猎“网开三面仁及禽兽”,十一征得天下,死伤何其多!汤视人民生命不如禽兽吧?四,流放夏桀南巢后,汤惭愧不已,既怕后人指责,又怕学他犯上。仲虺连忙作诰,劝汤并向天下解释,“此地无银三百两”吗?五、“仲虺之诰”说:“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不遭战乱,反而怨愤,什么逻辑?汤征葛国,唯易葛伯,国存祠祀,商周不改。《春秋·桓公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证明葛国经历夏商周三代,立国约1800多年。古葛地和三代时葛国是否在宁陵?此问题古有定论,只是近几年出于旅游业的需要,才有长葛、偃师等地争葛天氏、葛国故地。葛在宁陵有权威依据:一、《史记集解》:“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二、《汉书·地理志》:“宁陵莽曰‘康善’。孟康曰:‘故葛伯国,今葛乡是。’”三、《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四、《水经注》:“汴水又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五、《四书五经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国宁陵县东北。”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陵,古葛国。”“葛,古国名,赢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北十五里。”七、《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八、《河南通志》:“宁陵,夏葛伯国。”九、《归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十、《宁陵县志·古迹》:“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十一、《中国历代战争史》:“葛,今河南宁陵县。”十二、《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夏朝除建都嵩山一带外,它的很多属国也在河南。如许<今许昌>、斟灌<今濮阳>、顾<今原阳>、葛<今宁陵>……”十三、《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从亳之所在可知葛之所在。《史记正义》、《元和郡县志》和《河南通志》均云: 梁州谷熟县为南亳,即汤都也。“《尚书蔡传》、《通典》、《括地志》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说:“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归德府志》和《商丘县志》都说:“在谷熟镇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亳》一文对葛、亳之地考辨最详:夏商“北亳”即春秋亳<薄>、两汉薄县和今曹县:“皇甫谧、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前汉属陈留郡,后汉属梁国>之葛乡为葛伯国。谧且谓‘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不能使民为之耕’以证汤之所都当为谷熟之南亳。”故知偃师之葛,非汤所征之葛国。长葛学者张佐军在《长葛之名琐谈》一文中,驳斥清代长葛知县何鼎所谓“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是“不考证历史的妄说”,长葛之“葛天氏故址”之说不攻自破。同样,其他地方也是既无史志书证,又无考古物证。古葛地、葛天氏、葛国<俗称葛伯国>在宁陵铁案如山。宁陵及源宁姓氏 宁陵,远古称葛,三代封葛国,战国末先后为信陵君、宁陵君封邑;此后宁陵之名历二千二百多年而不改。在中华民族姓氏中,祖籍宁陵的姓氏有葛、葛伯、诸葛、信和沙五个姓氏。其由来分别是: 葛姓:葛姓有四个来源,其中除汉族洪姓和少数民族贺葛氏改为葛姓两种外,另外两种都来自宁陵。其一,以祖上名号“葛天氏”之“葛”为姓。《风俗通》:“葛,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葛,古葛天氏之后。”《百家姓姓氏溯源》:“葛姓源于葛天氏。”葛天氏为上古葛地<今河南宁陵县>葛天氏部族领袖,因创制“葛天氏之乐”成为中华民族音乐、舞蹈、诗歌、剧目和礼仪的始祖之一,后世子孙奉其名号为姓氏,尊葛天氏为葛姓始祖。其二,以三代诸侯国葛国国名为葛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姓氏考略》和《百家姓姓氏溯源》均载:“夏时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禹临死禅位与伯益,伯益谦而不就,避于箕山,禹子启继位,封伯益子飞廉<一说大廉>于葛国为葛伯。商汤灭葛;其子孙兴灭国,以国为姓,奉葛伯飞廉为葛姓始祖。 葛伯:以国爵葛伯为姓氏,“葛”为国名,“伯”为爵名,葛国诸侯授三等爵位伯。《通志·氏族略·以国爵为氏》:“葛伯氏,赢性,夏时诸侯,为商所灭,子孙以国爵为氏。”《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均曰:“葛伯,夏诸侯,为商所灭,子孙因以为氏。”参见葛姓。诸葛:祖上本葛姓,原住诸县,后迁阳都,人称诸县葛氏,简称诸葛。《通志·氏族略》:“葛伯之后居诸县,谓之诸葛。”《三国志·吴志·诸葛谨传》:“其先葛氏,为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徙居者为诸葛氏,因氏焉。”参见葛姓。沙:来源有四。其一为以国名沙随为氏。《百家姓考略》:“<沙>系出沙随氏,古诸侯公爵,后失国为沙公氏。汉有沙公穆,子孙去‘公’为沙氏。”《新纂氏族笺释》:“沙姓出自沙随氏。”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沙随,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宁陵县西北,古沙随国。”《左传·成公十六年》:“晋会诸侯于沙随。”杜预注:“宋地,梁国宁陵县有沙随亭。” 信:源于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风俗通》云:“<信>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之后”。《读史方舆记要·河南·归德府·宁陵县》:“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而食邑于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信陵,战国魏地,今河南宁陵县有信陵故城。战国魏安厘王以弟无忌为信陵君即此。” 1
--资料来源网络--
▼
诗词极简史系列链接阅读:
中国文学简史II五千年古国风云,二万里诗词书卷。
楚辞极简史 II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庚子年极简史 II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诗经极简史II 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汉乐府极简史:听,无名者的吟唱
六朝诗极简史:人生不满百,何怀千岁忧
烟月不知人事改,藕花相向野塘中。II五代词简史,19位词人的乱世和盛世
锦瑟华年谁与度。只有春知处。II北宋词极简史,品读37位大咖裹挟沉浮。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II 南宋词极简史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II 唐诗极简史:29首巅峰唐诗,重温大唐盛世289年
元曲极简史II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