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是古今名窑,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今天钧窑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早有定论了,今天山人这篇文章,主要从陶瓷制作发展形成借鉴关系来讲讲钧瓷。
山人觉得钧瓷应该分成大概?方面来讲:
1、原始花釉——晚唐鲁山青釉爆斑工艺成熟的生产时期
2、宋初先施褐色"护胎釉"再通体施含铜花釉的早期钧窑生产时期
万事都有前因后果,准确来讲把鲁山花釉当做钧瓷的前身是不准确的,有人将宋代钧窑的历史提早到唐代而且名之为“唐钧”,认为它就是“钧窑天青釉与紫红斑釉瓷器的前身”。这是不准确的,但是说钧窑收到了鲁山花釉的启发当然是很有道理的。
1、原始花釉瓷器的萌芽期:
上图是隋代青瓷爆蓝斑六系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青瓷釉料里加入了
含有铁、钛成分的色釉人为点彩,这点是以前的瓷器中没有出现的。
2、唐代鲁山花釉时期:
上图是唐代鲁山窑花釉罐,这个时期胎质较粗,通常是黑釉,白蓝斑看似窑变,其实是人为用花釉点缀,类似受到三彩的影响。
3、通体花釉时期:
这个时期开始有意识的把早期的花釉通体施釉,制造一种“泼彩”的效果,引人入胜。
其实唐代鲁山窑单从外观上看也好像是对于后来的天青紫红斑釉有过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无论在釉料成分和烧制工艺上,二者均大相径。前者是用含有铁、钛成分的色釉人为点彩、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后者则是釉内含有铁、铜两种成分在还原气氛中自然形成的。如此不同成分和工艺得出的两种效果,而用一个笼统的“钧”字命名很容易使钧窑的概念混淆不清。
再讲第二个时期,宋初先施褐色"护胎釉"再通体施含铜花釉的早期钧窑生产时期:
初期主要生产小件器物,器物的胎色较浅淡 胎质较细腻坚致,器物釉层较薄 ,釉流动性不强,
釉色淡雅匀净这时期钧窑除了生产钧釉瓷器,还生产较多的青釉器物,质量精细,釉色纯净,透明性很高,玻璃质感强,通体不满大小不等的开片。其釉色以青色为主,较橄榄绿而浅,似翠绿而深,正如《南窑笔记》所描述:“釉水葱茜肥厚,光彩夺目”,颇似明代文献“青若葱翠色”之描述。
北宋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的社会经济进入了繁荣发达时期,社会上形成了崇尚财富、追求享乐的风习。这种风习促使整个手工业都出现了讲究风雅、追求精品的生产方式。
用于贡御的汝窑、钧窑、定窑等官作窑场,不惜工本,精工制作,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使瓷器的质量出现了质的飞跃。与钧窑的天蓝釉乳光瓷大体同时出现的还有汝窑生产的天青釉瓷器。这种天蓝色乳光釉,是十分适合士大夫清雅艺术审美取向的一类产品。
钧窑烧制工艺也有参考唐三彩,分二次烧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通体施釉第二次入窑烧制釉变彩。
满釉支烧工艺,也称“裹足支烧”,是指在器物通体施满釉层,入窑烧制时,用细小的支钉支烧器物,烧成后支钉可以被打掉,器物的底部除了一些细小的支钉疤痕外,通体有釉。这种精工制作的方式在北宋以后就不再普遍使用了,只在一些具有礼制性功用的高档器物上偶尔使用。
明张应天所撰《清秘藏》卷上,论窑器条曰:“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
金代时期,钧窑的生产十分萧条。金世宗继位后,河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钧窑产品逐渐丰富,质量依然精美,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除钧釉瓷、青釉瓷外,白釉和黑釉瓷器的数量开始增加。金代钧釉瓷主要生产满足大众生活需求的即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家居生活用品。这一时期成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金代以后,钧红釉的使用方法出现变化。这时的铜红釉被有意地描画于器物的某些部位,呈块状或条状,边界分明,规整而略显呆滞,但施铜釉的数量较多见,主要施于碗、盘等器壁上。
经过金代的恢复发展,元代钧瓷生产继北宋末期生产淡雅精美钧釉瓷的高峰后,再一次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钧瓷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泛,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目前考古发现元代生产钧釉瓷的窑场遗址多达数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