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以来,白瓷的工艺提升已经全面的超越了青瓷,到了唐朝,白瓷已经开始广泛的在民间流传使用了;到了宋时,北方的青瓷更是出现了汝窑、钧窑、官窑而全面的超越了越窑系;时至今日,白瓷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品类,可能今天你我生活中已经难觅青瓷踪影了吧。
今天山人简单的讲一下唐代白瓷的鉴定。鉴定唐白瓷第一步就要判断白瓷的窑口。咱们今天只说常见的唐白瓷窑口:定窑、邢窑、巩县窑。
先来讲邢窑:
上图是邢窑最常见的器型,狮柄白瓷执壶,壶后和壶身链接部分有压出来的条形纹饰。
这种邢窑白瓷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了蘸釉工艺,满釉施工,釉料一直浸到足底,工艺很细。邢窑的白度是唐代白瓷中最高的,犹如“油脂白蜡”一般。
这种天然的釉料在蘸釉工艺下,会有很多很自然的“泪痕”,在器物中也会有很厚的积釉,这些积釉会伴随着闪青的现象。
《茶瓯·邢客与越人》有言,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也就是说了邢窑的器型很规整和胎体很轻盈。
上图“盈”字款也是邢窑很重要的特色之一。
再来说下定窑
早期的定窑执壶主要受邢窑影响,创烧于唐代早期。在烧造初期,生产品种比较落后,质量很差,产品主要为民用,销售于窑址的周边地区。这个时期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蘸釉且满釉,但是釉色偏黄,胎质很疏松。
到了唐后期,定窑由于长期烧造白瓷器,产品质量提升,销售范围扩大,为上流社会所认可并使用。“官”、“新官”字款瓷器是定密白瓷中的精品,从唐、五代到北宋后期均有烧造。
唐代具有“官”字款的白瓷器多胎质细腻,釉色纯白或者白中泛青。
第三个来讲巩县窑
虽然最后来讲,但是巩县窑在唐代是最重要的窑口,北魏时期迁都洛阳时期便已烧制白瓷,隋唐时期臻于成熟,早期曾为朝廷贡品,后期因为从洛阳运输到长安多有不便,后来才在长安周边烧制官窑,巩县窑慢慢转为民窑,但是不论出口,还是内销,巩县窑的烧制时长和产量,都是唐代最高的。
上图是典型的唐代巩县窑器型,胎呈白色,釉里白里头黄。
上图可见唐代巩县窑的开片在这三种窑口里面,最为普遍,且开片成蝉翼,十分细密。釉色偏黄,胎白中透灰。蘸釉工艺大多都是“半截釉”。
唐代巩县窑主要生产生活器具为主,跟定窑和邢窑在产品上有很大的区别,比如隋唐时期的深腹杯、辟雍砚、军持净瓶一类,多是巩县窑烧制的,可能与当时窑厂的级别地位有关。深腹杯的壁薄透光,说明在隋——唐早期巩县窑已经量产了此类工艺难度极高的产品,这种产品在唐晚期的定窑里才开始出现。
当然最重要的咱们还是来讲唐白瓷的鉴定:
1、胎质疏松,自然老化
上图唐白瓷真品可以看出来,老胎粗松,有发泡的感觉。这些跟当时手工筛料,原料产地有很大的关系。又经历十几个瓷器的半衰期,胎质里面的水分充分的挥发,才出现这种的发泡的感觉。
而仿品的胎很明显的细密,这种是现代的高岭土经过机器筛选制作的,没有老胎的疏松感。
2、釉面的自然老化痕迹
真品唐白瓷釉面老化后,又一层薄薄的包浆,是自然老化的痕迹,唐白瓷大多数的烧制没有装匣钵,又都是柴窑,所有釉面中有自然的杂质分布。
仿品大多有上图这种贼光,没有釉面老化的感觉,又是现在气窑烧制,没有柴烧的痕迹。
3、开片如蝉翼
真品唐白瓷,有开片的情况大多如上图,像蝉翼、蜻蜓翅膀一样,十分细密,有微微外翘的感觉。
仿品白瓷开片呆板,这种化工釉料是现代球磨机制成,烧制出来自带开片,跟岁月带来的开片在结构上是不同的。
4、积釉和泪痕
上图唐白瓷是因其蘸釉的工艺,在正烧的过程中会形成自然的积釉和泪痕
上图的仿制品因为使用的是化工釉料,积釉和泪痕是很难做的很相似的。
5、轮制器型
唐代制瓷基本都是轮制,所以有自然的不规则的轮制痕迹,器型古拙大气
上图仿品造型怪异,并且为机制工艺,在器型上全无古味,是常见的唐白瓷仿制品。
到此咱们就简单的把唐代常见的三个窑厂的白瓷给说完了唐代白瓷窑厂众多,常见的还有磁州窑和山西浑源窑等,还有很多鉴定白瓷的技巧,以后再慢慢跟藏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