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良渚文化玉器的沁色、钙化、包浆、形变、土蚀现象、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成因,鉴定要点一一解说,因为这些特征是良渚文化玉器在土壤中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自然变化形成的,也是鉴定良渚文化玉器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特征更是仿造者无法企及的,所以从出土良渚文化玉器本质的变化特征说起,才是科学的,比较有说服力,更是鉴定良渚文化玉器的根本。
2,如果良渚文化玉器受土壤中的矿物颜色影响而形成的沁色,盘玩或泡到温水时,会出现掉色现象。这是因为土壤中富含铁离子显色成分所致,比如山东南部的红土中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由于土壤成分富含铁质的影响,多出现红沁。
3,良渚文化玉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用玉石原料具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点。如红山文化时期的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多以岫岩玉为主;而战汉时期的良渚文化玉器,大多采用和田玉料。事实上自商代以后,古代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多以和田玉为主。这里所说的和田玉,是指产自我国新彊的和田玉,也就是玉石界普遍认可的“狭义和田玉”。
4,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良渚文化玉器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同时,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特别是地中水银,会沁入玉质,同时相邻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也皆随之浸 到里面,所以凡出土良渚文化玉器,都会沾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
5,鉴定时,必须综合考虑良渚文化玉器的各种特性,决不能因为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征以前没见过,抑或是国家馆藏没有,就一棍子打死。我们必须要运用科学、辩证、理性、全面的方法去鉴定。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 好标准,只有通过长时间学习专 业知识,不断的对良渚文化玉器进行盘玩、观察、试验、总结,你才能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鉴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不会打眼。
6,良渚文化玉器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洁和距离边缘远的地方,在到了满沁或者快到满沁的状态时,往往会留有一小块尚未受到沁染而显露原来良渚文化玉器底子的地方,这片地方就称为“开窗“,从开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良渚文化玉器原来的本来面目。沁到这样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7,盘玩时,原来玉表看不见的沁色会显现,比如黑沁点。看见的沁色会流失或流动,比如黄 色的土沁。白玉会产生浅赭色,这是由于玉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或是补充分子结构中的分子水时,分子移动所致,良渚文化玉器也会变得润泽,通透。假货盘玩过程中,沁色基本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