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石涛山水画

   《独峰石桥图轴》。山石皴笔虽取法于梅清笔意,但已明显地流露出石涛纵恣豪放,郁茂酣畅的笔墨个性,反映了他艺术创作风格已处于递变的重要阶段。

   《秋声赋图卷》作于康熙20年辛酉年(1681),保留着梅清的灵秀,墨韵润泽,笔触劲炼,全图除近景树石稍有线条笔迹外,整个画面几乎由墨与色渲染而成;绚丽多彩的树叶,晨雾迷离中若隐若现的村落,左上方大面积留白,犹如晨曦迷雾,朦朦胧胧,正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彷佛让人置身于幽美静谧的秋色佳景之中;右首配以婀娜多姿的非行非隶书体,使画面显得更潇洒而秀丽。 

  《山水清音图轴》纸本水墨,纵102.5厘米,横42.4厘米,属中幅作品。画无年款,落名款“石涛济”,钤一印曰:“膏肓子济”。此画虽无年款,但根据其绘画风格演变的痕迹,可以推断是他40岁前典型风格的变奏,是一幅最能代表石涛笔墨清腴、风格恣肆洒脱的山水作品。画面上山体为植物所遮蔽,或松林,或竹海,或怪柏,或幽兰,极富地域特色,画中景物层迭、树木茂密。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水的空灵和云雾的蒸腾,避免了过分的迫塞。在笔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篁叶取法倪瓒,只是变萧疏为茂密,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运墨不拘常法,不事雕凿,逸气纵横,手法娴熟,无论粗笔细笔干笔湿笔浓笔淡笔均能兼收并容,变化自如。在墨韵的海洋中显示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陶泳于万物之间的动逸之气。 

  《细雨虬松图轴》,作于康熙26年(1687年),石涛是年46岁,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细笔山水佳作,画笔方圆结合,高处峻岭以方笔折角为外形,近处坡石以圆笔为使转,行笔舒缓而自然,既保留安徽画派的气息,又融会了倪云林的骨格,有一种清丽幽雅、清谧淡远的韵味。

  《梅竹图》作于康熙44年乙酉(1705年)。此图以罗纹纸作画,由于半生半熟的纸质特点,画面达到了湿润而不漫漶的笔墨效果,更兼用笔清逸流畅,构图巧妙,把梅干、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数枝的竹枝得体地画于各个部位,是件文人画意趣浓厚的作品。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苍浑奇右,骇人心目。

   《竹石梅兰图轴》构图紧凑、用笔坚实,画面枝叶茂密,错落有致;石涛作品中,竹石图较多,纯花卉的较少,此图的风格颇受明代沈周画法的影响。

  《云山图轴》,以截取法取景,打破了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的“三叠式”和“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的“两段式”构图俗套,而是用“截取法”从中间局部取景。图中只见弥漫的云山,不见山脚,而山顶也似露非露隐约其中,突出了烟云的气势。他又善于采用一水两岸式的自然分疆法,使画面有动有静,虚实结合,意趣无穷。有时他也用“之”字形的全景式构图。从石涛的观点看来,构图不光是经营位置的形式问题,而且包含了作品意境。

   《莲社图》画的是晋代高僧惠远等在庐山白莲池畔结社参禅的故事。与《十六应真图》相比,人物占的位置和比重更突出,对面目、服饰的细节描写更具体,更生动传神,线描同样瘦挺缜密,但更圆熟。山石的画法,也显得老到而有力度,烘染更大胆湿润,凸现了人物在画中的地位,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融洽。其成熟程度和艺术水平,应在《十六应真图》之上。《莲社图》的款识,前后共二处,一为画成时的落款,“湘源石涛济道人敬画”题在卷首右下方。一为乙酉年(1705年)重题的长跋,书自己的画语。从款字的笔法及字号的用法上可看出二题并非出于同时。前一题的书法,与所见到的石涛三十岁前后楷中兼行,舒撇展捺的一种书体极相似。石涛所称的“湘源”,即湘江之源——广西,这是他的祖籍。他的一方印章“赞之十世孙”正是为怀念那位袭封于广西的高祖靖江王朱赞仪而刻,显赫的出身成了他永远的记忆。但在石涛晚年,“湘源”被改成了“清湘”,成了人们习见的石涛字号,“湘源”反不为大家所熟知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石涛山水画  石涛  石涛词条  山水画  山水画词条  石涛山水画词条  
收藏

 中国各代玉鱼特征

富强阁——您身边的古玉玩家点击古玉传播 富强阁关注我们鱼在上古时期,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动物,很多神话故事都有鱼化龙,或龙化鱼的传说。两者可以互变的属性,也使得鱼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