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哥窑鎏金包沿花口碗鉴赏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

  (哥窑鎏金包沿花口碗)

《说文·金部》曰:“釦,金饰器口。”就是用金属装饰器物的口沿,釦器始于战国,盛于汉代。用金属釦镶嵌,本来是出于实用功能的目的保护口沿不至于过早损坏,又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显示出主人身份的不凡。五代中期,钱氏吴越国曾向中原王朝进贡“金釦越器”,历代出土和传世的宋瓷重,带金属釦者器物本身就非常名贵,一般在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上较多见,五代耀州瓷上也有发现。

  (哥窑鎏金包沿花口碗正面)

本品哥窑花口碗,为了方便当今理解,称鎏金包沿花口碗。由于哥窑器当前很多人分辩不清,一直讹传那句“官哥不分”,特展出此碗,全面解析清楚,分享大家。

  (哥窑鎏金花口碗底)

首先,真正的哥窑器成熟作品,必然是招牌式的“金丝铁线”,器内外一致,可以显著看出是一次性烧成,绝非邱小君说的那种染铁线、金丝后来氧化形成。据目前已知的资料,这一点是周天华老师首先发现,且多次在博文中论述过,对厘清哥窑的相关问题非常关键,前文《金丝铁线的由来》中也有论述。可惜的是,至今文博界大多数人仍然不清楚,官方专家们更是莫衷一是糊里糊涂。下图是金丝铁线特写,与此不同者要么是哥窑早期不成熟作品,要么是官窑仿哥窑

  (哥窑招牌式的金丝铁线)

如此美丽梦幻甚至魔性的“金丝铁线”伴随着大宋朝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只留下极少量的器物,哥窑遗址也一直未发现,如何烧制这种金丝铁线一直是未解之谜,而且很有可能永远都是迷。所以,见到这种招牌式的“金丝铁线”就等于见到哥窑真品,根本不用有任何怀疑。现在有仿制的所谓哥窑金丝铁线,水平接近当初官窑仿制哥窑的水平,但与这种招牌式的“金丝铁线”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来,我可以肯定,很多人对上述说法不相信,不认同。我表示很理解,因为芸芸众生都如同瞎子摸象那个寓言,都只是根据自己掌握的那部分给出判断,而无法全方位的去感知把握事物。所以大象是什么,事物的真相是什么,永远都无声的看着大家在争论。所以,我必须再从另外的方面来论证此哥窑碗的真实性。

  (鎏金包沿处微观照一)

微痕鉴定是公安部一些高级专家研究的成果,运用在古瓷鉴定上已经10年有余,可惜仍然没能广泛传播及被接受。其基本原理很简单,古器自然老化,必然在微观下留下自然的痕迹,这些自然痕迹如同大树的年轮如同人成长骨骼的变化,因为是肉眼看不到的范围,想要仿制是不可能的,如同驻颜有术的明星近距离观察细节就能看穿年龄一样,高倍放大镜下是否古器一望可知。

  (鎏金包沿处微观照二)  

因为鎏金的部分脱落,空气氧化自然侵蚀,必然就有铜锈或称铜绿,学名碱式碳酸铜,外观为孔雀绿色细小粉末颗粒,微观可见这些粉末颗粒自然分布呈现;金粉颗粒迎光反射出彩晕,这是真金才有的现象;在锈斑处,普遍可见根须状弯曲的透明次生结晶,次生结晶的形成原理类似溶洞里钟乳石的成长,必须是漫长岁月过后才可以有的。

  (鎏金包沿处微观照三)

再来一组釉下及底足的微观照片。

  (釉下气泡)

哥窑器釉下气泡本就少,大多数已经钙化,就是那些看着不明显的白泡。古釉都是矿物料,经过高温烧制后的状态属于亚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矿物料就会缓慢的再次结晶,慢慢的回到最初的稳定态,这个过程叫降解。据研究,陶瓷完全降解需要上百万年呢。

  (底足侧拍微观照)

微观照上沿着铁线,多见变色的气泡,破口变黑的气泡也有。气泡变色破裂变黑,最主要是因为温度的的变化,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力会在瓷器最薄弱处释放,漫长的岁月,无数次的应力拉伸,就造成釉层内的气泡有裂纹,有破口,内部或外面的微尘进入,气泡就变色变黑。当然,若器物保存的地方温湿度比较稳定,或瓷器本身胎釉膨胀系数非常一致,就没有气泡变色死亡现象。据目前已有资料,雍正以后的瓷器都没有气泡变色死亡现象。

  (釉下微观拍到的气泡)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判定——这件鎏金包铜沿花口碗,哥窑真品无疑。最后说几句,哥窑器是中华瓷器历史上的名窑名器,我们作为后人,既然有幸进入这个领域,自然有责任对此相关问题研究清楚,绝不可以讹传讹,贻害子孙。

(原创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不得用于商业运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哥窑鎏金包沿花口碗鉴赏  哥窑  哥窑词条  鎏金  鎏金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收藏

 金钱豹摆件如何摆放

金钱豹做成的摆件有着招财进宝的寓意,只是金钱豹摆件摆放的时候是有一定禁忌的,那么该如何摆放金钱豹摆件呢?一起来看看吧。操作方法01:金钱豹摆件摆放的时候,头部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