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印,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各有其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封建王朝政体由朝廷中央和地方构成。官印包括皇帝的玉玺、御宝,各级朝官官印,地方行政官印,各级机构品官官员之印,军事机构军官官印,低级机构之印,诸侯割据政权印,少数民族政权印和农民起义政权之印等。
隋唐官印特点一:官署印与职官印并行。官署印是指某官府衙门的公章,职官印是指某任官之官印。晋以前的官印多是职官印,官署印少见,今虽发现有钤于敦煌写经《杂阿毗昙心论》残卷上南朝南齐的“永兴郡印”,但当时这种印制并未普及,因而遗存的大量南北朝官印仍是职官印,至隋唐时才大量出现官署印并遗存下来,如隋“广纳府印”、唐“蒲州之印”。
隋唐官印特点二:使用宝、 印、 记等印章名称。“宝”是唐皇帝御宝的称谓。自秦至隋皇帝印均称玺,唐武则天时始将“玺”改称“宝”。以后曾复称玺,至开元元年 (713),帝印称“宝”遂成定制。“印”是县署一级以上的官印称谓。“记”、“朱记”名称始见于唐,县级僚属或相当于县僚属的低级机构和官吏的官印用此称。 宝、 印、记是唐官印的等级区别,此制为宋以后各朝所沿用。
隋唐官印特点三:淘汰了秦汉以来沿用的方寸阴文官印印式,全部使用阳文大印。这时官印边长多在 5厘米上下,由于印大,已不宜于佩带,因而印纽形态也逐渐改变。这时官印先用环纽,它是从南北朝印的鼻纽演变而来的,隋官印环纽还基本保持了南北朝官印的鼻纽形态,至唐初,印纽纽体加高,跨度窄,孔长,形状已完全不同,唐后期,纽已无孔,习称橛纽。隋唐官印印文均与印体一同铸出,书体属小篆系统,但笔画圆转特甚,印面布局疏朗,每印均加细线边框,有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