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喝茶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有一把银壶?

一把银壶,是茶席之上的亮点,亦可见茶人修为。

茶席上的奢侈品标配,一把银壶摆上茶席,几乎任何人都能够感受到它价格不菲,逼格不一般。

毕竟那些陈列在故宫里的银壶,昔日皇家所用之时也可能仅仅只是陈设;毕竟欧洲几乎贵族都拥有银制器皿,也仅仅是盛宴等重要场合才会拿出来。

银器自古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历代均以“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

一个精致到位的银壶,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给人足够强的仪式感,更是对于泡茶修为的见证。

银壶泡茶更好喝,这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银壶是泡茶器皿中的奢侈品,但是一把银壶的使用时间却是不可计量的。银壶,不仅能一直使用,而且会越用越顺手,还可以作为传家器皿,几代人用一把银壶传承着不一样的美好感受。

本期杯小茶为茶友们推荐的是龙蛋锤目纹足银银壶,茶的故事特别定制版银壶,来自我们 的合作伙伴国春银饰。

茶的故事特别定制版银壶,我们默默准备了半年,从选择器型、到起草稿图、到每个迭代的壶,杯小茶与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国春沟通了许多次,结合杯小茶对于泡茶技巧的理解与王国春大师对于银器型与手工艺的眼光,这把特别定制的银壶终于可以跟茶友们见面了!

纯洁的银,手工敲打成型,须经数十工序,涉数百工具,历数万次精敲细击,做旧工艺复古还原雕刻图案,由工匠心、手、力通融合一,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始成银器。

由于是特别定制款,银壶采用先下单后制作,付款成功后才由手工制成,10日之内发出。

此次推荐给大家的龙蛋锤目纹足银银壶,大约158g,容量约180mL,平时价格2598元,今日茶的故事福利价1980元,想想看,这样的一把银壶,可以获得健康、提升品味,还能传家,您说是不是很划算呢?

若绢水,软化水质

用银壶泡茶,感受颇深的一定是水更柔和、茶香更清透高扬、茶汤更甜滑!

针对银壶与紫砂壶、盖碗,团队里做的盲评中,大家的评价都非常统一,认为用银壶煮水泡茶的口感会更加细腻柔软、温顺绵长。

古人也曾记载,谓之银壶煮水为「若绢水」,意指银壶煮水能使水质柔薄如丝绸一般。

明朝许次纾的《茶疏》中这样写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在煮水用具中,以煮水用的纯银制壶最为珍贵。

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在《茶经》留下关于银壶的描述,以银制壶且雅且洁,既可完整保持茶之原味,且用之恒久,但很奢侈。

银壶煮水、泡茶的确有着不可小觑的增色效果,它可使水质柔薄爽滑犹如丝绢,口感喉韵更为细腻甘甜,滑顺饱满,不仅扬香性茶之气,亦可醒茶之味觉,这是其他器皿难以媲美的。

同样的水,同样的茶,同一个人泡,银壶泡茶的口感确实温润、甘甜,对茶香、茶味表现更为充分。

杀菌,喝着更健康

好喝,当然是选择银壶非常重要的理由;杀菌,则是另一个大家也非常关心的点。

《茶经》中曾用「至洁」来形容银器,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干净,让其承载的清水更「清」。

茶友们都说:银壶煮水,干净,导热快,水质软薄如绢,还有银离子杀菌灭毒健康功效。

好银壶,难寻觅

如今物质商品泛滥,但真品稀缺。

很多人买银壶,价高觉得贵,价低担心银含量不纯,手工与机制壶真假难辨,审美与收藏就更难考究了。

而银壶茶器,是煮水入口的器物,更加要谨慎。

囿于好银壶难找,杯小茶与团队经历两年迟迟没下定决心为茶友推荐银壶,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首要考虑安全问题,银的纯度要有保障;其次,杯小茶相信手工锤打的银壶更具审美价值;而且,价格地道的银壶实在是太太太难找了。

直到杯小茶再次亲赴贵州黔东南,有幸与王国春大师请教过后,才开始了定制银壶的项目。

这款龙蛋银壶,从选择器型、到起草稿图、到每个迭代的壶,一点点的修改与沟通,结合杯小茶对于泡茶技巧的理解与王国春大师对于银器型与手工艺的眼光,这把特别定制的银壶才最终确定了下来。

所用银均为国库标准999纯银为原料,出自苗族打银匠之巧手,用代代相传的独特手艺制作而成。

壶型的选择

泡茶的器型多种多样,但是能够足够实用的银壶器型应该怎样呢?

早就有了定制银壶的想法,在紫砂壶的众多器型使用中也经常比较不同壶型对于泡茶的表现力,因此开始选择壶型的时候,好用又好看的龙蛋壶成了定制银壶的备选器型之一。

龙蛋壶,线条粗犷,造型简单,风格古朴,大开大合,虽其貌不扬,但它泡茶时对于茶叶的表现却会让人为之一惊。

结合了杯小茶对于龙蛋壶的审美要求,茶友们对于龙蛋壶泡茶的心得,王国春大师对于银器的眼光,这款龙蛋壶经过近十次的打版微调终于定了下来。

手工艺,数万捶

一把好银壶,好器型当然重要,好手工也自然离不开。

经过多次讨论及内部投票,杯小茶选择了锤目纹作旧的款式。

一方面,即使是经典的梅兰竹菊都难以人见人爱;另一方面,纹饰复杂的银壶后期养护起来难度也高。

锤目纹,壶胎经过数万次捶打,比机器灌注银壶,从银质感、密度,实用度,耐用性要强得多,从下图可以清晰看到壶的外壁与内壁都锤纹清晰,手工的痕迹带着朴素的美。

锤目纹银壶,肌理锤纹,自然生动,复古感强,显得大气大方,匹配各种茶席都非常合适,而且养护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手工艺,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其背后付出的汗水与寂寞是超出我们想像的。

细节到位

小茶推荐的银壶,壶型、壶嘴、錾刻、焊接、安装,工艺水平有足够的保证。

价格与品质的权衡

小茶并不希望大家只是因为对银壶不了解,感觉稀奇,一听说“纯银”,就高看一眼,轻信了那些价格又便宜且买的人不少的产品!

几年来,杯小茶也接触过不少银壶银器,但是匠心手制银壶的人实在太难找,实实在在专攻银器的制作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价格与品质的权衡,注定手工的银壶是非常难寻得的。

王国春大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对于银器型与手工艺的眼光,与杯小茶一拍即合,才有了我们的合作定制款。

银便宜,为何银壶那么贵?

我们都知道,金银铜这些金属的价格都透明。如果去首饰店买金子,往往都是按照 重量来核算价格的。

如此一来,许多人就会有疑问“一克银才多少钱!银壶怎么这么贵?”

是的,如果一把银壶按照银的价格卖,是没多少钱。但是仅仅按照银的价格来衡量一把手工银壶的价值的话,那就是忽视了捶打师傅们付出的艰辛和智慧,更是折损了手工银壶的艺术价值。

自然包浆,自然美

一把手工银壶,如果长期使用,经过棉布反复擦拭和空气氧化,会自然的形成一层色泽亮丽的“包浆”。

大家都知道银容易氧化,也很头疼氧化之后如何处理。而采用了作旧工艺的器具,相当于提前匀称地包浆过,用起来方便又省心。

我们不会试图阻止银壶的氧化,而是与氧化相呼应,基于对视觉外观的感受和对使用本身的触感理解,让银壶在岁月长河中“氧化”的有温度,达到功能美学和外观美学的和谐统一。

这独特的作旧工艺,除了增加美感,更在于已经形成了氧化层。

这款龙蛋银壶,采用了作旧工艺包浆,养护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每次使用完毕后洗净擦干,再用保鲜膜密封起来便可以。

手工制作约10天

由于手工银壶的做工复杂,手工制作的周期比较长,且每一次的成品数量稀少。

下单之后,由大师手制,制作周期大约10天,请耐心等待。银壶手工完成后,将立刻由顺丰包邮,送到您手上!

也特别跟大家说明一下,正是因为是手工制作,每把壶的锤目纹饰没办法保证100%一样,因此可能会与图案略有差异,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也保证了每把壶的独特性和稀缺性。

收藏,可当传家宝

银作为一种贵金属,打造成壶更能增值保值。

与紫砂壶相比,银壶不容易被摔坏,且实用性很强,世代可相传。它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当做「传家宝」也未尝不可。

茶圣陆羽就特别推崇银壶,更称其「用之恒」。

也许有一天它会成为你儿女的好朋友,陪他们去到更远的地方。当水烧开时,你的思念就在他身边。

银壶使用指南

1)第一次使用时,请先用温水充分涮洗后再用。

2)这款银壶建议只用来泡茶,不建议加热烧水。

3)使用银壶泡茶,盛水位保持在整壶容量的70%为佳。

4)壶盖的气孔有可能喷出热气,使用中要当心。开启壶盖时,要事先用抹布垫好。

5)使用过程中,尽量避免银壶受到较大温差的损伤。

6)切勿将银壶放入烤箱、微波炉中使用。

7)不要尝试弯折银器部件、碰撞壶嘴,以防断裂变形。

8)避免接触海水、温泉等矿物含量较高的水质。

温馨提示

1)银的热传导性特别好,加热使用中或刚使用后,请勿用手直接触摸壶身或壶盖,以防止高温烫伤。

2)加热使用时,切勿拿下壶盖,以免烫伤皮肤。

3)倒茶时,建议银杯中只倒水五分满,待稍稍凉一会儿再喝。

银壶保养指南

1)每次使用完之后,用柔软的干布将水分轻轻擦拭干净。

2)有使用过程中有污垢或者变色时,可以使用擦银布轻轻打磨。

3)如果长期不使用的话,请在擦拭后,用软布或者纸包裹,并置于通风良好的场所保存。

喝茶是门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的艺术,拿着如此用心打造出来的银壶泡茶,口感柔和温纯,涩减韵长。

它既会是你喝茶时好的伙伴,也会是你茶室摆设中的镇席重器。

它会随着你的使用留下岁月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只与你有关,千金难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喝茶  喝茶词条  一把  一把词条  一定  一定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收藏

 沉香的保养和收藏方法

知道沉香的人越来越多了,能够有一串沉香的念珠或佩件已经是一种高贵和儒雅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心仪程度远远超过那些金银珠宝。但如何保养好沉香物品也是很重要的。沉香一般...(展开)

收藏书画

 杨剑篆书作品欣赏

 杨剑,字贞生,号禅石、静远室主,1960年9月生,江西广丰人。曾问学于胡润芝、傅周海、钱君匋、洪丕谟等先生,先后师从陈振濂、韩天衡先生。现为西泠印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