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将相吏民】“斗南一人”狄仁杰

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彭泽县令等职,在武周时期两任宰相。一生宦海沉浮,不畏权贵,对武则天弊政多有匡正,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政绩卓著,爱民情结浓重,有“斗南一人”之誉。

明经入仕,长史盛赞“斗南一人”

贞观四年(630年),狄仁杰出生于京都长安,祖父狄孝绪,曾任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都督府长史。狄仁杰自幼天资聪颖,埋首苦读。据《旧唐书·狄仁杰列传》,当狄仁杰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狄家有一个门人被害,县吏前来侦查办案,众人都争相申明情况,回答讯问,只有狄仁杰躲在一隅,依旧旁若无人般专心读书。县吏大为不悦,责问他为何对客人不理不睬,狄仁杰回答说:“我正与书卷中的圣贤促膝长谈,专心致志,无暇他顾,哪有闲工夫来支应你们,同你们这些俗吏浪费唾液。”

显庆元年(656年),狄仁杰参加科举考试,以明经及第,授汴州判佐。

不久,狄仁杰遭人诬告,被关押审讯,没想到竟因祸得福。负责审理案子的是时任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审来审去,阎立本发现狄仁杰是个难得的杰出人才,不由称赞道:“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遂荐举狄仁杰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由此衍生出成语沧海遗珠——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仁杰到并州赴任不久,并州长史蔺仁基派遣属下吏员郑崇质去遥远的边关执行公务,郑崇质有一位病重的老母亲孤身在家,如今要别母远行,心中甚是不安。狄仁杰知道后,便急急去见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远行,以使郑崇质留下来照顾老母。

蔺仁基听了狄仁杰一席话,感动异常,联想到自己与司马李孝廉长期面和心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冰释前嫌,且逢人每每夸赞狄仁杰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由此衍生出成语斗南一人——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或海内绝无仅有的人才。

廷争面折,高宗谓“真大丈夫也”

上元二年(675年),狄仁杰被擢升为大理寺丞,调入京师,在一年之内审理判决了大量积案,明镜高悬,断案如神,涉案者达17000余人,无一人申诉称冤。

仪凤元年(676年),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属下有个军士犯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这个军士便向朝廷告发权善才,指称权善才率卫队在昭陵(唐太宗墓园)值宿警卫期间,砍伐了陵园的柏树。高宗李治闻奏,既悲痛,又震怒,以致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命令立即将权善才处死。

群臣莫不以为,为一棵柏树而砍掉一个大臣的脑袋,这事做得忒过严苛,可是,目睹高宗悲痛欲绝又怒不可遏的样子,谁也不敢吭气。

朝堂上鸦雀无声。

在一片静默之中,狄仁杰出班上奏:“权善才误斫昭陵柏树,罪当免职。”

高宗李治怒形于色:“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朝堂上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大臣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狄仁杰,希望他赶快“熄火”,千万别再跟皇上顶牛,防止惹祸上身。

大家最担心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只见狄仁杰满脸肃然,梗着脖子上奏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朝堂上又是鸦雀无声。

大家都为狄仁杰捏着一把汗,等着高宗发作。谁也没有想到,听了狄仁杰这段历数史实又情理交融的劝谏,“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此后数日,狄仁杰被擢升为侍御史。

左司郎中王本立倚恃高宗宠信,骄横跋扈,欺压同僚。狄仁杰愤而上疏,请求将其交付法司审理。高宗历来对王本立宠爱有加,不忍重责,下诏予以宽宥。狄仁杰不依不饶,上章规谏:“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王本立因此被治罪。

此后不久,狄仁杰加朝散大夫,迁任度支郎中。高宗将巡幸汾阳宫,狄仁杰被任命为知顿使。知顿使是临时差遣之官,在皇帝出巡时专司先行安排布置途中食宿之职,多由皇帝极为信任者充任。前往汾阳宫,中途须经妒女祠,当地流行一种民俗:决不穿着盛装华服经过妒女祠,否则会招致风雷之灾。为此,并州长史李冲玄征发数万民夫,昼夜赶工,为高宗巡幸汾阳宫另开一条御道,绕过妒女祠。

仁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叫停了这一工程。他对并州长史李冲玄说道:“皇上出行,千乘万骑簇拥扈从,风伯为之清尘,雨师前来洒道,难道还怕什么妒女之害么?” 

“高宗闻之,叹曰:"真大丈夫也!’”

天授拜相,武曌感佩“叹其长者”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刺史。他勤政爱民,情系苍生,妥善处理当地民族关系,深受民众爱戴,宁州百姓感恩戴德,为他立碑勒石,颂扬其德政。御史郭翰奉诏巡察陇右,弹劾了大批州县官吏,当他到达宁州境内后,听到的却是一片赞颂之声。回到京都后,郭翰立即向朝廷上表,荐举狄仁杰

不久,狄仁杰被擢升为冬官(工部)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当时,江南之地,淫祠(指民间滥建、不在祀典的祠庙)林立,民众趋之若鹜,蛊惑人心,败坏风俗。狄仁杰奏请朝廷,只留下夏禹、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其余皆一律焚毁,共焚毁淫祠1700多座。

返回京都后,狄仁杰又改任文昌(尚书)右丞。不久,又转任豫州刺史。

武则天临朝称制,越王李贞(唐太宗第八子)便联合诸王秘有匡复之志。垂拱四年(688年)九月,李贞起兵于豫州,公开举旗造反,武则天以宰相张光辅为诸军节使,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为行军主管,率十万大军前往平叛。

平定叛乱之后,张光辅纵容将士大肆掳掠、滥杀无辜、恃功勒索,狄仁杰大为震怒,斥责张光辅说:“乱河南者一越王,公董士三十万以平乱,纵使暴横,使无辜之人咸坠涂炭,是一越王死,百越王生也。且王师之至,民归顺以万计,自缒而下,四面成蹊。奈何纵邀赏之人杀降以为功,冤痛彻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君颈,虽死不恨!”

为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武则天降诏严惩李贞余党,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余口,司刑使催逼狄仁杰尽快行刑。狄仁杰则上疏强烈请求延缓行刑。他密奏武则天,认为如此处理,量刑不妥,牵涉面过宽,积怨甚重,何况这些人中有许多是被胁迫作乱,并非本心所为,应予赦免。

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下诏赦免这批人的死罪,改为发配丰州服徭役。

囚徒们途经宁州时,宁州父老乡亲在郊外迎接,对他们说:“多亏我们的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啊!”囚徒们感激涕零,遂相互搀扶着前往当地百姓为狄仁杰立的功德碑前,跪拜痛哭,又斋戒三日,方才离开宁州。到达丰州后,他们又为狄仁杰立碑,感念其恩德,歌颂其功勋。

宰相张光辅在平灭李贞之乱中建立战功,挥师凯旋后依然对狄仁杰怀恨在心,便上疏武则天,奏劾狄仁杰出言不逊,“以州将侮辱宰相”。

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

永昌元年(689年),朝廷起用狄仁杰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户部)侍郎,署理尚书事,并加授同凤阁鸾台(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武后谓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谮者乃不愿知。’后叹其长者。”

荐贤举能,内不避亲外不避仇

据《旧唐书·狄仁杰列传》:“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

《新唐书·狄仁杰列传》记载了狄仁杰内举不避亲的故事。武则天命几位宰相各自举荐一人充任尚书郎,狄仁杰首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光嗣,圣历初,为司府丞。武后诏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荐光嗣,由是拜地官员外郎,以称职闻。后曰:"祁奚内举,果得人。’”

仁杰早年被贬官时,途中患病,滞留汴州,想病好之后再继续行程,时任开封县令的霍献可知道后,勒令狄仁杰当即离境。狄仁杰被贬谪彭泽县令时,霍献可任御史,他当廷叩首苦谏,甚至将头触在玉阶上,极力请求诛杀狄仁杰。由此可见两人嫌隙之深。可是,后来狄仁杰回朝复相,却向朝廷举荐霍献可为御史中丞。

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敬重,从不直呼其名,而尊其为“国老”。某日,武则天请狄仁杰推荐一位贤才,委以宰相重任,狄仁杰回答说:“如果您要的是文采斐然的风流之士,那么宰臣李峤、苏味道便是最合适的人选;您若要寻找出类拔萃的治国安邦奇才,那就非荆州长史张柬之不可了。张柬之虽已年老,却是当今首屈一指的宰相之才。”

这时的张柬之已80岁了,武则天思虑再三,擢升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要狄仁杰推荐宰相人选。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搪塞说:“我已经提拔他了呀。”狄仁杰大不以为然:“我之所以向陛下推荐张柬之,是因为这个人是当之无愧的宰相之才,如果只是叫他去做洛州司马,忒屈才了。”

又过了些许时日,宰相姚崇也向武则天鼎力举荐张柬之为宰相。不久,武则天降诏,任命张柬之为宰相。张柬之不负重托,在宰相任上干得风生水起,后来,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继位,复辟唐朝。

李楷固原为契丹将领,骁勇善战,曾多次率军参与侵扰唐朝边境,使唐军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兵败,与副将骆务整一起率军投降。朝廷大臣众口一词:立即处死灭族,以抵其前罪。但狄仁杰却另有态度。“狄仁杰曰:"楷固等并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皆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

后来,李楷固、骆务整率军多次挫败契丹军侵扰,屡建功勋。

保荐一位降将,而且是一位众皆曰杀的负罪降将,所需要的不仅是非凡的勇气、超人的胆魄、坦荡的胸怀,以及满腔的赤诚与忠贞。

遭诬系狱,宰相被贬彭泽县令

长寿元年(692年)正月,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等大臣,以谋反罪将其缉捕系狱。同时蒙冤系狱的还有宰相任知古、裴行本,以及御史中丞魏元忠等。

酷吏来俊臣,无赖出身,以告密诬陷起家,深得武则天信任,勾结朋党,贪赃枉法,横行无忌,惯于制造各种残酷刑具,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刑讯逼供,逼人就范,罗织罪名,制造冤狱,被他枉杀或灭族的大臣和李唐宗室多达数千家。

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并且威胁说,倘不承认,即刻施行酷刑,看看究竟是刑具硬,还是你的嘴巴硬。狄仁杰回答说:“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我本唐朝老臣,现在做了武周的宰相,甘愿受刑伏诛。谋反自是事实。

由于这个巧妙的回答,狄仁杰没有像魏元忠等人一样被来俊臣的酷刑折磨得死去活来,狱吏对他也不再那么严酷苛刻。

判官王德寿劝狄仁杰诬陷宰相杨执柔,并且向他许诺,只要能把杨执柔牵连进来就能从轻判决,“仁杰曰:"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以头触柱,流血被面……”王德寿见状,非常恐惧,吓得赶紧逃之夭夭,不敢再提及此事。

仁杰被拘押日久,苦苦思谋脱身之计。他向狱吏借来笔墨,从被头上撕下一块帛,详尽地叙述自己的冤情,然后将这块帛书塞进棉衣里。这一切都做妥当之后,向狱吏提出请求:天气渐热,请将棉衣送回家中,嘱家人抽掉棉絮,以便穿用。理由编得合情合理,王德寿未起疑心,便遣人将这件棉衣送到狄仁杰家中。

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帛书,随即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看罢帛书,决定亲自过问狄仁杰案。她召来来俊臣质问,又召见狄仁杰,责问他为何会承认谋反。狄仁杰回答说:“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于是,武则天降诏,免去狄仁杰死罪,贬谪为彭泽县令。

武承嗣屡屡上疏奏劾,数度请求诛杀狄仁杰武则天予以严词拒绝,告诉武承嗣,敕书已经颁行,不可再行更改。

再度拜相,谏立李显为皇太子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率军南侵,很快攻陷冀州,一时河北告急,天下震动。国难思忠良,武则天遂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

前任刺史独孤思庄抵御契丹,施行的是守城战术,每当敌寇袭来,便尽行驱赶百姓入城,缮修器具,披甲执锐,上城死守。狄仁杰到任后,反其道而行之,命令百姓全都返归田野,安心耕作。契丹军打探到狄仁杰重被起复,坐镇魏州前线,不敢来犯,匆匆撤军北归。

两位刺史两重天,魏州百姓争相为狄仁杰立碑颂德。

不久,武则天降诏,擢升狄仁杰为幽州都督,赐紫袍龟带,以表彰其功勋。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武则天意欲立侄子武三思为皇太子,狄仁杰与丞相吉顼、李昭德等多次劝谏武则天放弃这个念头,力谏立庐陵王(唐中宗李显)为太子,恢复唐嗣,在武则天面前每每碰钉子。

某日朝会,武则天就立太子的问题再一次征询宰相们的意见。“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并且举例说,匈奴寇边,陛下让梁王武三思招募勇士,整整一个月还招不到一千人,后来,庐陵王代替梁王去招募勇士,不到十天,就募兵五万。梁王怎么能与庐陵王相比呢!

武则天闻听大怒,拂袖而去。

张易之虽然长期蒙受武则天的特殊恩宠,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却常怀自危之忧。他向狄仁杰请教自安之计,狄仁杰告诉他:“惟劝迎庐陵王可以免祸。”

过了些时日,武则天问身边大臣:“朕近日老做梦,老在下双陆(古代一种棋盘游戏,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下来下去却总是输,你们告诉我,这是什么征兆?”

仁杰与宰相王方庆随声附和,为武则天解梦:“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

武则天幡然醒悟,遂派使者前往房州,将李显秘密接回洛阳。她将李显藏在宫中,命人召来狄仁杰,故意与他说起李显之事。狄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武则天见状,便笑嘻嘻地将李显唤出,嗔笑着对狄仁杰道:“朕现在就将皇太子还给你。”

仁杰跪拜顿首,上奏说:“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武则天遂安排李显住进龙门,然后按礼节迎回宫中,天下欢颜。

自此,立储之争落下帷幕。

仁杰在复立李显为皇太子中的作用有多大?《旧唐书·狄仁杰列传》这样说:“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

武则天非常崇奉佛教,晚年时曾安排铸造一尊巨型佛像,计划花费钱财数百万。因府库银钱不足,便下令命天下僧人每日施舍一钱相助。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发动全国的僧人,人人响应,搞众筹,造巨佛。狄仁杰再三劝谏,陈说利害,极力阻止,最后终于促使武则天收回成命。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逝,终年71岁,武则天为之悲痛异常,辍朝三日,追赠其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267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斗南  斗南词条  仁杰  仁杰词条  将相  将相词条  一人  一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