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适在50岁前穷困潦倒,为什么能在5年之内成...

一、

公元733年,张守珪镇守幽州。

他在防御吐蕃的时候战功赫赫,由于特别出类拔萃,被唐玄宗调往幽州防御契丹。

张守珪在幽州保持了一贯的优秀作风,对契丹作战中连续取得胜利,并且将契丹首领屈刺、可突干的首级送往东都,悬挂于天津桥之南。

而在此之前,他还在紫蒙川检阅三军。

那可是契丹人的地盘。到敌人的地盘去阅兵,可想而知当时的张守珪有多么威风。

不久以后,张守珪就被提拔为幽州节度使、辅国大将军等一系列高官显爵......对了,他还有一个义子叫安禄山。

如果能保持下去,张守珪的成就不可限量。

可他和很多人一样,一旦登上高位之后,便不能保持清醒的大脑,反而做出很多糊涂事。

目的只是为了保护到手的功名利禄。

公元738年,幽州将领赵堪、白真陀罗借用张守珪的名义,命令平卢军使和奚人打仗。

也就是说,幽州将领是假传命令,对于这场战争,张守珪并不知道。

但是平卢军使的军队冲向奚人之后,结果被反杀......这是一场严重的军事失利,消息传到张守珪耳中,他不仅没有补救,反而谎报大捷。

那些战士成为将领欲望的炮灰,白白牺牲了。

他们不仅没有抚恤金,连烈士的名号都没有,只是从花名册上一笔勾销,仿佛从来没有生活在世间,他们的亲人和妻儿,也从来没有过儿子和丈夫。

不论从哪方面看,张守珪都做的太缺德了。

如果真的不知情,可以向朝廷如实报告啊,反正是下属假传命令,自己最多是领导不利的责任。

可他一点责任都不想承担,还想借机骗战功。这种欺下瞒上的职业官僚,真是坏到没边了。

由于事情实在太大,最终被唐玄宗知道了,他派内侍牛仙童到幽州考察,结果张守珪又用重金贿赂牛仙童,两人统一口风:

“陛下,真的是大捷,骗你是小狗。”

其实怎么可能瞒天过海呢,那些群情激愤的战士家属,恨不得把张守珪生吞活剥了,唐玄宗依然知道了真相。

牛仙童被挖心割肉而死,张守珪被贬为括州刺史,而白真陀罗早已自杀。

这件高层将领牺牲士兵谋取私利、并且勾结内侍欺骗皇帝的大案,很快传遍大唐各地。

这是当年最大的热门事件,无数文人都写诗文批判张守珪,以及腐败的朝廷。

但骂的最狠的,还是在河南商丘种地的高适

高适的朋友曾经追随张守珪出塞,对于这件事情而言,属于事发地点的第一知情人。

他带着诗文来看望高适,希望能互相交流共同学习,高适看完之后说:“我来给你和一首吧。”

高适的眉头紧锁,冷峻的脸庞看不到一丝笑容,铺开纸张以后,沉重的写下三个大字: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烈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穿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如其人。

从《燕歌行》可以看出来,高适是感情极其丰富、又特别刚毅的人。

他对出塞的战士报以同情,也对缺德的将领十分痛恨,并且在最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如果我做主,绝不会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既重情又刚毅,构成高适的人生底色。

二、

能活到如此境界,不是没有原因的。

高适出身于渤海高氏,祖上也曾阔过,南北朝的霸主高欢就亲自到渤海高氏,请求认祖归宗。

他的爷爷做过安东都护,属于威风赫赫的唐朝六大军区司令之一,管理高句丽的固有领土。

但是高适出生以后,家族已经没落。

而他又“不事生产”......看到这个词是不是很熟悉,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都有这个特点,比如刘邦。

这种人不喜欢蝇营狗苟的做事,一门心思只想做大事,不过和李白、杜甫等纯文人不一样,他们有做大事的能力。

高适长大后不愿意工作,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度以讨饭为生。但是他的文采很好,比如《燕歌行》就写的婉转又大气。

宋州刺史张九皋很欣赏他。

张大人亲自写了一封举荐信,让高适带着举荐信去考有道科。这不是正常的科举考试,而是临时的特别考试,专门选拔有道德的模范。

高适很幸运,一举中第。

此时的高适已经46岁了,才被任命为封丘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做一些抓捕盗贼、迎来送往的琐事。

杜甫也做过西河尉,但他嫌弃工作繁琐,宁愿去当兵器仓库管理员。

但是高适去了。

虽然他也做的很难受,既要迎来送往,又要应付上级频繁的工作检查,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做过基层工作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

他自己在日记中都说了: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不过那又怎样,生活还是要过下去,什么诗和远方、什么功名大业都是虚的,唯有当下存在的才是真实的。

高适在封丘尉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来不敢出任何差错,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他知道事情该怎么做,明白千头万绪的人际关系该怎么处理,更懂得私情和公务碰撞时,该如何取舍。

正是有如此深厚的工作经验,高适才能在游历河西时,得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

如果不熟悉历史,可能对哥舒翰比较陌生。

但是有一首唐诗很知名: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中的“哥舒”,就是节度使哥舒翰......厉害吧?此人是大唐的西北大将,却要聘请高适做掌书记。

虽然只是从八品秘书,但是进步特别快。

高适从此时来运转。

人生的阅历成就了高适的命运,也造就高适特别冷静务实的性格,让他对李白和杜甫产生了不同的待遇。

高适可以很分明的把公务和私事分开。

如果单纯的聊感情,他可以和朋友千杯不醉,也可以对朋友雪中送炭,但如果想在公务中谈感情,他只会说不好意思。

重情的高适很适合做朋友,但刚毅的高适绝不会因私废公。

三、

回到那段落魄岁月。

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也在河南一带游玩,正好高适住在商丘,三人就认识了。

他们互加好友之后,有过一段浪漫岁月。

44岁的李白出钱,41岁的高适做导游,33岁的杜甫充当捧哏,兄弟三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河南和山东都留下他们浪漫的身影。

那是中年人最后的狂欢。

再相见时,三人各有宿命。

那年分手之后,李白继续踏上寻梦之旅,他北上幽州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娶了宰相的孙女,却依然什么都没有捞到。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带着宗姑娘一路南下,最后定居于庐山,每天看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发呆。

彼时,大唐彻底乱了。

唐玄宗直奔四川而去,太子李亨即将在灵武登基,而永王李璘想在江南另立山头,和太子哥哥过过招。

永王给李白发去一封offer,表达了共创大业的决心,和成功以后的美好蓝图。当然,永王的名义是剿灭安禄山。

李白兴冲冲的去了,然后两月后失败被捕。

让我们为李白哥哥默哀三分钟......

高适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他们分手之后,高适去参加有道科考试、做封丘尉,直到752年才入哥舒翰幕府。

此时的高适已经49岁,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开始诡异的升迁之路。说是诡异,是因为高适的每一步都能踩中鼓点。

唐玄宗把哥舒翰调来守潼关,顺便给高适也升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做为哥舒翰的辅佐人员。

几经生死后,哥舒翰战败,投降安禄山。

高适没有跟着投降,而是找了一匹快马开溜,他一路向西转进,终于追上向成都进发的唐玄宗。

唐玄宗问他前线的情况,高适说的很有水平:

“哥舒翰是忠于朝廷的,这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身体病的不轻,实在没精力继续指挥。”

“监军李大宜每天以音乐美酒自娱,根本不考虑后勤能不能跟得上。”

“5、6月的气温那么高,将士不仅没有降温避暑措施,连饭都吃不饱,不中暑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看到没有?

高适的话里有几个意思:

潼关失守和皇帝没有任何关系,和哥舒翰也没有关系,和将士们更没有关系,只是有几个奸人捣乱。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话里话外都把重要人物摘出去,只留几个不重要的小人物背锅。

唐玄宗听完非常高兴,马上加封高适为侍御史,8月又封为谏议大夫,属于正五品的中层官员。

看看高适的情商,实在是高。

面对天下大乱的困局,唐玄宗实在是没办法,想把儿子们都派出去,分别镇守各地,反正肉烂了都在锅里。

这种事情即便成功,也是藩镇割据的局面,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都忘记了?

高适站出来说:“不行啊。”

没多久,永王李璘就反了,现实给唐玄宗当头棒喝,他欣慰的拍拍高适宽厚的肩膀:“小高,还是你说得对啊。”

那现在怎么办呢?

高适依然很高:“永王必败。”这个高适啊,总能说到唐玄宗的心里去,这样的人不火才是没天理。

“喏,这是淮南节度使的印信,好好干。”

高适还没到江南呢,永王就败了,李白也被抓入大牢。

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分别12年后,再相会居然是如此的天上地下。

四、

监狱中的李白心如死灰。

他抬头看着窗外的月光,再低头看看地下的六便士,却只想饱含深情的唱一首《铁窗泪》。

偶然之间,狱卒在闲聊的时候说:“新来的淮南节度使是高适,据说是一位诗人,文武双全很厉害哦。”

李白顿时精神焕发。

他赶紧写了一首诗,请人转交高适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意思就是:

高司令好厉害哦,得到皇上的信任,又一举荡平贼寇,我给你手动点赞。其实我也没什么委屈的,只想抱着你哭一场。

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拉兄弟一把”的意思。

李白等了一天又一天,监狱的墙上刻满正字,也没有等到高适伸出温暖的大手。

最后李白被流放夜郎,如果不是赶上大赦,估计一辈子就交代到那里了。

高适没有帮李白,也可以理解。

李白的罪名是附逆作乱,这种罪名基本是谁碰谁死,李白能活下来是狗屎运,可高适不确定自己有没有狗屎运。

多年的务实经历告诉他:“这个忙不能帮。”

高适实在没有必要做无畏的努力,为了不确定的结果,让自己的事业和性命也付之东流。

这就是务实之人的冷酷无情。

别谈什么交情,如果敢挡路的话,亲爹亲妈也得断绝关系。

而朋友之间也有另一种感情。

如果实在不能救朋友的性命,至少可以留下有用之身,为他操办后事,也可以照顾他的妻子儿女。

这又何尝不是“拉兄弟一把”,只是这种感情不能明说,只能默默地做。

高适对于李白,很可能是两种都有。

兄弟,我实在无能为力,不过你放心去吧,汝妻子吾养之。

五、

杜甫又是另一种命运。

他们分别之后,杜甫来到长安闯荡,好不容易能参加科举,又由于李林甫导演了“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榜。

从此以后,杜甫客居长安多年。

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受尽人间的冷眼和心酸......不愿意做河西尉而去管理兵器仓库,导致收入十分微薄,连小儿子都被饿死。

“安史之乱”后好不容易得到左拾遗的官职,也因为替房绾说话,失去唐肃宗李亨的信任。

杜甫的一生太苦了。

公元759年,仕途失意和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对官场失去兴趣,不过就是小官而已,不干了。他带着全家来到成都。

正是此时,高适也来到四川做彭州刺史。

彭州离成都只有50公里,骑马很快就能到,而高适官居刺史,杜甫却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高适对于杜甫是尽力帮助。

他经常买米和油,再搭配点零花钱,然后派人送给杜甫,属于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中。

杜甫在回信中感激涕零,充满深情的写下“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一句话,还是老朋友够意思啊。

救济粮稍微晚点到,杜甫也要写诗吐槽:“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如果关系不是很深的话,根本不可能说这种话。

你会要求陌生人关心吗?

不会的。

只能说明高适杜甫的关系很好,并且在救济的过程中再次加深,所以杜甫的吐槽,这么看都像是撒娇。

高适为什么对李白不理不睬,却对杜甫如此好呢?

原因只有一个:

李白落难时,务实冷酷的性格不允许高适以身犯险,而杜甫高适没有利益冲突,可以尽情的对他好。

这就是高适

他没有文青的优柔寡断,也从来不会矫情,他做事的一切原则都从实际出发。他不是诗人出身的军人,反而是军人出身的诗人。

刚毅凌厉,犹如一支军队。

六、

但是高适最纯粹的友情,李白和杜甫都没有得到,即便有的话,也是刚认识时的放荡岁月。

那时的他们都没有学历,也没有工作,这种贫贱之交是最珍贵的。

十几年后再见面,一个是位高权重的节度使和刺史,一个是阶下囚,一个是贫苦中年。

高适对李白没有伸手,对杜甫更像是施舍。

而后期对李白和杜甫的态度,又会冲淡曾经的美好,让多年前的纯真友情,蒙上一层灰尘。

对于高适来说,唯有和董庭兰的友情终身不变。

董庭兰比高适大9岁,从小不肯读书,只喜欢玩音乐,甚至也出门乞讨,前半生的命运和高适很类似。

成年以后,他曾在房绾家里做门客。平时管吃管住,有需要的时候就出来弹一段,清闲又省力。

公元746年,宰相李林甫彻底击败太子李亨,太子的党羽李适之、韦坚等人被贬出朝堂,房绾也受到牵连。

既然主人倒霉,董庭兰也没饭吃了。

第二年春天,他背着乐器离开长安,一路向东行走,漫无目的走到哪算哪,一不小心就在洛阳遇到高适

老友见面,免不了要喝几杯。

那年53岁的董庭兰遭遇人生失意,44岁的高适依然看不到希望,两个落魄的中年人互相抚慰,勉励对方要振作加油。

这种境遇,给他们都留下深刻的回忆。

这是高适的患难之交、平等之交、君子之交......他们一样落魄,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又没有半点利益纠葛。

分别时,高适给董庭兰写了送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六翩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天下谁人不识君,是说给董庭兰的话,也是勉励落魄的自己。

丈夫贫贱应未足,是给双方加油鼓劲,一定要活出人样来,好好干。

我相信,这一幕肯定长久留在高适的心中。

每当面对人生挫折失望的时候,或者遭遇进退两难的时候,他都会想起和董庭兰相会的那个雪天。

然后告诉自己:不要一直贫贱下去,应该让天下人都认识高适

在某种程度上,和董庭兰的友情已经成为高适的精神图腾,这份友情和精神图腾一直指引着自己向前走。

而他和李白、杜甫,只是世俗的友情。

七、

经历世事的男人,不可能和只有利益的人交朋友,而经历世事的女人,不可能和没有利益的人交朋友。

这句话说的就是高适

他喜谈王霸大略,一辈子都活的很务实,交朋友做事都会从实际出发,绝对不会和李白一样空想,和杜甫一样伤春悲秋。

但是也只有这种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唐朝诗人中,比高适有才的人很多,比高适名气大的也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没有高适混的好。

他们嘴上说着要成就功名大业,却一个比一个惨,唯有高适能够带兵打仗、治理地方,去世前还被封为渤海县侯。

这些成就和他的务实是分不开的。

高适这种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利益,但做事前一定会衡量。

他可以主动和别人交朋友,但除非机缘巧合,别人很难走入他的世界。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成就事业的人,往往和高适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而这种本事,李白和杜甫一辈子都学不会。

他们能做朋友,唯一的交集是诗。

不同的是,写诗是李白和杜甫的唯一特长,只是高适的业余爱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高适  高适词条  穷困潦倒  穷困潦倒词条  之内  之内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综合

 汉朝第一豪门:13人封侯,兴衰3...

西汉初年,皇宫“裁员”,吕后将一些宫女派遣出宫,赏赐给各地诸侯。这其中有一个姑娘,名叫窦猗房。窦姑娘听说自己在出宫名册中,渴望回到家乡赵国,就托关系找到负责此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