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0月21日,膏药旗插上了台南城头。
随着台南的陷落,日本人终于把他们觊觎已久的肥肉——台湾,给吞下肚。
然而,这个吞咽的过程,却让日本人非常不爽。
根据当年4月中日双方签订的《马关条约》,台湾这块“应许”给日本的土地,本该乖乖“归顺”的。
事实上,清政府也相当“配合”。在条约签订一个月之后,清政府就电令在台文武官员“陆续内渡”,同时委派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作为“割台大臣”,前往台湾办理交割手续。
5月底,日本兵以“战胜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来了。他们前脚登上台湾岛,台湾巡抚唐景崧后脚立马溜号。台湾省三府一州的官员们也积极响应朝廷号召,紧随巡抚大人的脚步纷纷渡过海峡,回到大陆。
台湾俨然变成一座“空岛”。
接管这样一片土地,在日本人看来不要太简单。
可惜他们失算了。
之后的4个月,日本人感觉像过了4年。
作为完全占领全岛的代价,登岛的5万日军死了近5千人,因伤亡和疾病造成的减员超过3万——这个数字比甲午战争期间多一倍还不止。
日军领头的军官更加不走运: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以及第二旅团长、陆军少将山根信成,直接搭伙去见阎王了。
这一切,都拜一个59岁的中国老头所赐:
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
1:
1837年,刘永福出生在广西钦州一个不知名的小乡村。本名叫“义”,因为在家排行老二,人称“刘二”。
刘永福的爹本是一个杂货铺小贩,平日里倒卖点杂货,顺带经营沽酒生意。指着这个,一家人的生活还过得去。
然而,在刘永福8岁那年,刘爹破产了。
没办法,一家人只得迁到广西上思一个不知名小村投奔亲戚。日子依然很苦。
刘永福17岁那年,一场疫病夺走了刘家长辈的命。一个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家庭就此被毁掉了。
安葬完家里的长辈,刘永福一无所有。生活对这个少年来说,就是填饱肚子,活下去。
那时的广西,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反清烽烟四起。造反,对广大贫苦群众来说,是一条不归路,却也是一条生路:
冒死求生,总比躺在家里等着饿死强。
1857年,为了吃饭,为了活命,21岁的刘永福心一横,投到太平军小头目郑三的麾下,成了一名光荣的太平军战士。后来又随着郑三投了著名反清人士吴凌云,入了天地会的伙。
▲天地会是干啥的?看过《鹿鼎记》吗?
有衣同穿,有饭同食。印象中似乎农民一造反,生活就改善。但实际上,“造反”这门生意相当不好做。
比如当时广西有的起义军,开始时每日每人发钱20文、粮米12两;十天后就变成发钱15文、米8两;再过十天,又变成钱8文、米6两;后来钱发光了,米也发光了,就发黄豆;黄豆发光了,就发绿豆;直到最后连绿豆都没得发。
刘永福的运气就很不好。虽说豁上性命干革命,但却一直没遇到有钱的老板。在经历战败、负伤、欠饷等倒霉事后,刘永福先后换了黄升奇、王士林、黄思宏等多个起义军老板。
对他来说,同样都是造反,谁能给饭吃,就给谁当兵,替谁卖命。
跳槽到王士林那里的时候,一领到工资,刘永福第一件事就是“尽将钱买肥肉与豆腐,并煮而食”。
生活的艰辛,造反之不易,全在这一碗肥肉炖豆腐里面了。
2:
1866年,而立之年的刘永福投了吴亚忠。
吴亚忠是吴凌云的儿子。吴凌云反清失败后,吴亚忠兄弟几个侥幸逃出,继续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在广西搞事情。
投奔吴亚忠的时候,刘永福已经是一个小头目了,手下有二百来号人。对这个新来的小伙子,吴老板喜欢得不得了,大手一挥三万块钱拨下来,“米则任要,以食为限”。困扰刘永福多年的温饱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对吴老板,刘永福也是感恩戴德。每次作战必领麾下将士冲锋在前,锐不可当。
由于名气越来越大,刘永福终于打出了自己的旗号。
当时刘永福驻扎广西安德(今广西靖西市)北帝庙,庙里有一尊周公神像,神像手里拿着一面三角形黑旗,旗上绣着北斗星。考虑到周公的影响力,刘永福便将此旗作为自己的旗帜。
“黑旗军”就这样诞生了。
创立黑旗军之后,刘永福的造反生涯步入正轨。但好景不长,由于江南的太平天国已被剿灭,清政府可算腾出手来解决广西这群“顽匪”了。
通过钱,清政府拉拢了刘永福的旧主王士林、黄思宏,还从各处调来军队,在广西提督冯子材的指挥下联合围剿吴亚忠。
清兵来了,刘永福奋战。虽然击败了王士林、黄思宏,但面对兵精粮足,深谙战事的冯子材,到底还是打不过。
▲冯子材是靠镇压各种起义刷经验的
在战斗中,吴亚忠负伤,弟弟们阵亡,起义军只能据城困守,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眼见吴老板这里人多粮少,且粮食来源已断,那种吃不饱饭记忆再度袭上刘永福心头。为了求生,刘永福借口外出觅食,便带着麾下二百来号黑旗军跑了出来。
临走前,吴亚忠语重心长地对刘永福说,咱俩是亲兄弟,你这次去千万不要像黄鹤一般,一去不返。
有米食则回,无米食则不回。
吴亚忠闻之破口大骂。
说来说去,还是吃饭问题最重要。
3:
广西混不下去了,跨过国境逃到越南去,这是当时许多广西农民军公认的求生真理。刘永福也对部众说:
我等在广西无大作用,且父母之邦,不可骚扰,保护现不需吾们。以弟愚见,专往安南地方,伺机应变。
与其他入越的起义军不同,刘永福进入越南的时候,打出的旗号是“助越王平叛”。
当时在越南北部,白苗、瑶人多割据山头,而越南官军对此无可奈何。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刘永福才有“为越王攻击苗、瑶”之意。
这一招实在高明。别的起义军跑到越南去,还是继续“当匪”,而刘永福这一支,一旦成功联络上越南官军,助其平叛,就可以转变身份,名正言顺地在越南立足。
▲越南曾经很“中国”
1869年,冯子材率军入越,跨境追剿吴亚忠。此时的刘永福,早已成功获得越南官方的认可,改“黑旗军”为“中和团黑旗军”,从大清的“匪军小头目”,摇身一变成为越南的“团练”,为越王平乱。
在刘永福的努力下,黑旗军扩编至3000人,而越王因刘永福的帮助也在越北地区找到了存在感。对此,越方感激不尽,授予刘永福七品千户、三宣提督等官职并大赞刘永福:
得公来除巨患,万民感激,朝廷倚若长城。
就这样,在越南,刘永福出人头地,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更不用担心被官军追剿。
一个贫家少年找到生活的安全感,刘永福奋斗了前半生。
4:
假如刘永福,在1869年与吴亚忠一起被冯子材剿灭,那么后世应该会忘了这个农民起义军的小头目、“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会员。
后面发生的事,几乎重启了刘永福的另一段人生。
1875年,刘永福以越南官员的身份,率领黑旗军配合清军,围剿吴亚忠旧将黄崇英。
这个黄崇英是个铁汉子。他坚持反清,既不投降清廷,也不受越南招抚。但为了生存,他跟法国人走到了一起……
▲刘永福着清朝官服像
经过激战,黄崇英最终被剿灭。趁此机会,刘永福向清军提出回国,为大清效力。
清廷婉拒了刘永福的请求。在清廷的答复中,这样写道:
据禀军功刘永福既受南国官职,现在带兵剿贼,未便遽准入关投营。即令思归情切,亦应俟该国军务告竣,奏明越南国王呈咨来粤,酌核办理。
1882年,刘永福回国祭扫,与宣化典史王敬邦见面。交谈过后,王敬邦感叹刘永福“系情中国官职,蓄志来归,已非一日。每对人言,愿为中朝千把,不愿为越南提镇”。
前来与刘永福联络的唐景崧,在给清廷的汇报中也说:
观其膺越职而服华装,知其不忘中国。其屡欲归诚,无路得达。
“思归情切”“蓄志来归”“屡欲归诚”,刘永福对清廷屡表忠心。
在20世纪初,革命党人苦于灭清无路,找不到联合群众的办法,于是想到通过激发民族仇恨来动员革命。在这样的语境下,许多历史叙事都被重构了。
比如曾国藩,后来的蒋、毛都对他推崇备至。但在20世纪初的热血汉人章太炎的笔下:
地狱沉沉二百年,
忽遇天王洪秀全。
满人逃往热河边,
曾国藩来做汉奸。
按照这种价值观,但凡是在清朝做官,维护清朝统治,以“爱清”为“爱国”的,都是“汉奸”。
好在1882年不是刘永福人生的终点。之后发生的事,让他成了真正的民族英雄。
5: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
法国人早就觊觎越南,希望通过占领越南,继而窥伺中国西南。自19世纪60年代起,法国便开始对越南进行侵略战争。而当时的清政府国力有限,根本没有保卫小弟的本钱。
1873年,法军上尉安邺率领一支百余人的小部队,轻松攻占河内等4省。当时身为越官的刘永福挺身而出,率黑旗军在纸桥设伏,歼灭了进犯法军,阵斩安邺。
如今法国人卷土重来,刘永福再次率领黑旗军出战,并于纸桥二度击败进犯的法军,击毙法军上校李维业。
战后,刘永福慷慨陈词:
永福,中国广西人也,当为中国捍蔽边疆;越南三宣副都督也,当为越南削平敌寇!
法国人见连吃刘永福的亏,便派人来招降刘永福。刘永福严词回绝:
本爵提督大清国广西省人也,父母之邦不可背;又越南极品元戎也,知遇之恩不可忘!
然后继续率领黑旗军,在越南与法军死战。
▲中法战争,越南是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清政府内部,大多官员还是不接受刘永福,比如主和的李鸿章,就不喜欢在越南到处打击法国人的刘永福;滇桂两省的总督巡抚,也不欢迎刘永福,甚至还想紧守边境,逼刘永福与法军死拼。朝中大员中支持刘永福的,只有张之洞。
然而,刘永福的决心,黑旗军的善战,最终还是让清政府改变了态度。在清政府对法国宣战的诏书上,是这样说的:
刘永福虽抱忠怀,而越南昧于知人,未加拔擢。该员本系中国之人,即可收为我用,著以提督记名简放,并赏戴花翎,统率所部出奇制胜,将法人侵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
就这样,从“反清复明”的起义军小头目,到越南的镇边大将,再到清廷的“记名提督”,刘永福完成了人生第一大跳。
在他眼里,保大清就是保中国。
6:
中法战争之后,刘永福回到国内,历任南澳、碣石等地总兵。虽叫“总兵”,但他手下的黑旗军已经被裁至300人。
毕竟他是有过“黑历史”的人,无论战场上表现多好,都始终难得清廷重用。
直到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中日开战。对于台湾防务,朝中大员竟无人愿往。清廷这才想起刘永福,而此时的他,已年近花甲。
对此,刘永福本可以年老体衰为由推辞,也可以借筹饷练兵拖延,但他却将个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当即告别家小,招集驻守广州城郊燕塘的黑旗军旧部,又“招潮勇一千名”,合四营,带了4个月的军饷,端着800支旧枪,渡海来台。
在日本人进犯、在台官员跑路之际,刘永福发布《署台湾镇总兵就职告示》,鼓励军民戮力抗敌:
自问年将六十,万死不辞!
台湾地方势力想宣告独立,请刘永福出任“台湾民主国”总统,领台民抗日。刘永福坚辞不受,仍以大清国帮办一职,领导身在台湾的中国人愤起抗战。
▲刘永福领导反割台斗争,奋勇抗日
由于中日《马关条约》已订,清政府决心履约,而刘永福如今在台湾擅自抗日,虽然其情可怜,终究是犯了清廷的大忌。
在清政府的命令下,沿海各省一概禁止援台援刘,以致黑旗军粮饷断绝,弹药不继,在与日寇的血战中大部牺牲,最终不得不退守孤城台南。
日军第一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写信给刘永福,劝他投降。刘永福复信道:
台湾隶我中国二百余年矣……余奉命驻防台湾,当与台湾共存亡。一旦委而弃之,将何以对我先皇于地下?
在日军攻城的炮火中,断粮断饷,缺枪少弹的台南守军溃散,城内土匪蜂起:失败已成定局。
在部下的劝说下,刘永福登上了英国轮船驶离台湾。他仰天长叹,悲愤恸哭:
我何以报朝廷,何以对台民!
反割台斗争宣告失败。
7:
台湾之战,让日本人印象深刻。日本人感叹,自甲午与中国开战以来,“在台湾才开始遇到了真正的抵抗”。
对刘永福的黑旗军,日本人则评价说:
虽为敌人,其勇敢真值得赞叹,可称为中日战争以来未曾有的勇兵。
但刘永福已经心灰意冷。
近三十年来,抗法则抗法失败,抗日则抗日失败,国前途在何?看不到,看不到。
反思中,这个60多岁的老人竟日渐倾向革命。
因早年效力越南,刘永福在越南人心中形象一直很高大。1905年,越南的革命者潘佩珠来到广州拜会刘永福,请他出山,支持已沦为法国殖民地的越南进行革命。
通过与潘佩珠的接触,刘永福渐渐了解了被清廷严禁的“革命党”,而潘佩珠与孙中山关系甚笃。在潘佩珠的影响下,刘永福了解了中国的革命者孙、黄等人,最终接受了革命理念。
年仅古稀的他慨然表示,要为创建民国“贡献余力”。
从“声望素孚,威扬中外”的清廷老臣,到拥护革命,刘永福的人生又跳了一次。
▲晚年刘永福
1907年,刘永福告老还乡,回到钦州。时逢同盟会元老王和顺在钦州一代策划反清斗争。刘永福直接给王和顺提供庇护,正式上了革命的船。
1911年3月,广州起义失败后,刘永福来到广州,在革命前途未卜的情况下经王和顺介绍,加入同盟会,成了一名革命党。同年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
这一次,刘永福如愿了。
6年后,1917年,刘永福病逝,享年81岁。在临终遗言里,刘永福说:
予起迹田间,出治军旅,一生惟以忠君爱国为本。无论事越事清,皆本此赤心,以图报称。
故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虽幸战绩颇著,上邀国恩,中越均授以提督之职,居武臣极地,亦可谓荣矣。
然予心惕惕,终不以官爵为荣,只知捍卫社稷,不使外洋欺我中国为责任。此身虽老,热血常存……
回看刘永福的一生,最爱君觉得,他其实只是做好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求生;
第二件事:爱国。
求生不得的时候,他只好造反,入太平军,入天地会,不停改换门庭。这一切的背后都只为一个目的:
填饱肚子,活下去。
而当求生问题解决后,他的爱国之情便迸发出来。爱国,成为他活着的追求和意义。
刘永福很爱国,也很懂怎样去爱国。
无论是投效清廷,御外辱,平内乱,还是后来在古稀之年拥护革命,都是他爱国的方式,而且做得很合时宜。最难得的是,他后半生的主要精力,都把枪口对准了外国侵略势力。“爱国者”之名,他绝对当得起。
致敬民族英雄,刘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