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完璧归赵”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这件事的起因是,赵国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得知此消息后修书于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于是赵王便派蔺相如持玉赴秦。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发现秦王并没有以城换玉的诚意,于是接连使计,最终将和氏璧又完整的送回赵国,之后秦赵两国修好,于渑池会盟。会盟之上,在秦王逼迫赵王为其鼓瑟以此来羞辱赵王的情况下,蔺相如一如既往地发挥神勇,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再次替赵王挽回颜面。
完璧归赵
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会盟”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虽然被蔺相如的忠勇机智所折服,但似乎也能感受到秦王的容忍与大度,毕竟面对蔺相如的几次无礼犯上,秦王当时并没有迁怒于赵国和蔺相如。所以我们不禁会想,秦国如此一反常态的退让,秦王表现的又如此大度,是秦王心胸确实宽广无比还是另有他故?
商鞅剧照
事实上,在历经商鞅变法,张仪纵横捭阖之术后,秦国已经成为当世强国,根本无需忍受山东六国中的任何一国的欺骗与羞辱,而就在完璧归赵之前,山东六国亦曾多次合纵攻秦,但均为秦国所败。可以说,秦国与山东六国构衅已久,以秦国之强大,六国之孱弱,秦国自然可以无需顾及赵国的感受而肆意地羞辱赵国,但秦国没有这么做,反而还主动与赵国结盟,表面上看,这是秦赵两国博弈下赵国所取得的一次外交胜利,但若细论起来最终的赢家其实还是被蔺相如接连“戏耍”的秦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两国结盟前后各自的战略态势及发展走向去了解。
结盟前的赵国
赵国原属于春秋时期中原第一强国晋国的一部分,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中原也随即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初期,魏国在魏文侯的治理下率先称霸,魏国也凭其强大的国力构建了韩赵魏之三晋联盟,在此期间,赵国作为三晋联盟的一员一直追随在魏国左右御秦抵楚,虽有南下争霸中原之心,却无争霸之实力,直到公元前341年,魏国于马陵之战大败后霸业日衰,赵国才始有崛起之希望。
赵武灵王雕像
及至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鉴于秦国日益强大,山东诸国数次联合伐秦失败之教训,决心先发展本国国力,并一改往日山东诸国伐秦之策,为日后的伐秦做准备,为此赵武灵王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将赵民训练成矫捷善骑射的勇士,提高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件事,进行对外扩张之战。灭中山国收其地,败林胡占榆中地区(今天的陕西与蒙古交接一带)。
可以说赵武灵王做的这三件事,件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伐秦。以胡服骑射改革来提高军队战斗力;对外扩张占领榆中地区,从这里以高屋建瓴之势南下伐秦,则可以绕过秦国重点防御的崤函地区,如此便大大提高了伐秦获胜的几率;亲自为使,入秦勘察,这更不必说,亦是为伐秦做准备。
所以说,赵武灵王为赵国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及战略走向,虽然后有沙丘之变,赵武灵王饮恨而终,但即位的赵惠文王也算是一个知人善任的明君。所以赵国尚可凭借两代君王的努力跻身当时一流强国的行列,国力虽不及秦国,但若作殊死之搏斗,胜负亦未可分,而这也是秦国对赵国的忌惮之处。
战国中后期形势图
事实上自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至完璧归赵、渑池会盟这段时间,秦国与韩魏楚齐都交过手,唯独没有与赵国交手(至于燕国则是地理因素原因使然),对此大家不妨看一下这期间秦国出兵的大事年表: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启胡服骑射改革;
公元前304年,秦国伐韩魏;
公元前303年,秦国败韩魏齐三国联军;
公元前302年,秦国执楚怀王而伐楚;
公元前293年,秦军于伊阙之战大败魏韩联军,斩魏韩联军二十四万;
公元前283年,完璧归赵;
公元前280年,秦国三路伐楚,夺楚之上庸,汉北,黔中等地,并围攻楚之国都郢;
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秦国攻入郢都,楚国被迫迁都陈。
通过上面这段总结不难发现,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国,其实力已经达到连秦国都要忌惮的地步,所以,渑池会盟之前,秦国的对外战争目标一直都是韩魏齐楚四国,而对于赵国,秦国还是以交好为主。
以上便是秦赵渑池会盟前,赵国的一般形势。
至于秦国结盟前的形势,通过上面的秦国对外战争总结其实也能窥知一二,即秦国自开启对外扩张战争后,其前中期的主要目标是韩魏齐楚四国,那么秦国当年又是如何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呢?
秦昭襄王剧照
结盟前的秦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秦惠文王时代,秦国北灭义渠,南并巴蜀,秦国扩地千里,实力跃居众诸侯国之上,及至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开始执行对外扩张之方略,而制定此方略者,为秦相魏冉。
公元前304年,魏冉主政秦国并为秦国制定东出之策,即北攻赵,中攻韩魏,南攻楚。
其中由于赵国正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已经得到显著提高,且秦赵之间有黄河与云中山,吕梁山,太岳山等晋北山地之阻碍,用兵最为艰难,在韩魏尚有些许实力伺机伐秦的情况下,魏冉决定先出兵中路与南路,待削弱韩魏楚三国之实力后再与赵国一较高下。
那么,秦国这么做难道就不怕赵国趁秦国东出之际攻秦吗?毕竟赵武灵王也是伐秦的积极倡导者。
其实这个问题,魏冉并不担心,首先当时赵国还没有能单独伐秦的能力,其次当时的赵国正用兵中山国与北方林胡、娄烦等外族,根本无暇南顾。魏冉鉴于赵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断定秦国若出兵韩魏,赵国必不会发兵来救,而事实也证明了,魏冉的判断是正确的。
秦相魏冉剧照
此后,秦国以外交和用兵相结合的手段,接连削弱了韩魏楚三国实力,这也展现出了秦国远超其他诸侯国的战略眼光,如今看来,依旧佩服之至,这里总结了魏冉主政后秦国具体实施的对外扩张战略,从中也能体会到秦国为何会与赵国结盟,具体分四步:
第一步,先取和楚国而后攻韩魏。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与楚怀王会盟于黄棘,归还秦惠文王时期被秦国夺走的原楚国上庸地区。而后秦国发兵攻韩魏,夺取魏国蒲坂、阳晋、封陵,韩国武遂等地,而楚国由于与秦国交好,背离之前的合纵盟约,导致第二年韩魏齐三国联军伐楚,楚国不敌求援秦国,秦国出兵救楚,三国联军退兵。这样一来,楚国便与韩魏齐三国结怨,而这也是秦国最想看到的结果,乃是秦国的离间之计。
第二步,在楚国与韩魏齐三国结怨后,秦国立即转而交好韩魏,与韩魏会盟于临晋,并归还前一年夺取的魏、韩旧地,而后发兵攻楚,并诱执楚怀王。最终秦国出武关攻楚,斩杀楚军五万,夺取楚国十六城。
第三步,伐楚之后,秦国再伐韩魏。公元前293年,秦国以白起为将,出兵伐韩魏,于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韩魏精锐尽失去,自此再无力对抗秦国,韩魏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于秦国,秦国势力遂正式深入中原腹地。
第四步,韩魏衰败后,秦国再伐楚国。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齐国几乎败亡,此时楚国已成孤立之势,秦国有鉴于此,于公元前280年兵分三路南下伐楚,秦国此举誓要彻底削弱楚国,消除楚国之威胁,公元前279年,秦军攻入楚国国都郢,楚国被迫迁都陈。
秦昭襄王雕像
秦国通过一些列的伐交手段从而达到离间山东各国,最终给予各个击破的战略目的,其手段之高明,实为当时各国所无法睥睨,而从秦国攻伐各国的时间段也不难看出,秦国对于赵国的示好也是其整个战略的重要一部分。
公元前280年,秦国开始伐楚,第二年破楚,而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渑池会盟则发生在公元前279年,秦国破楚之前。
也就是说,在魏冉当初制定秦国扩张之略时定下了最后伐赵的基调后,秦国一直都是按照这个大略方针持续展开的,待到赵武灵王改革成功,赵国实力大增后,秦国更加不可能转而攻赵了。及至秦昭襄王决定伐楚之时,赵国已经占据榆中,此时赵国若举全国之力南下攻秦,秦国将腹背受敌,基于此,秦昭襄王便决定向赵国抛出橄榄枝,而“以十五城换和氏璧”也只是敲开赵国外交大门的一个由头而已。
至于是否真的会拿十五城换一块玉,想必秦国已经有了答案,因为“完璧归赵”的最终结果是,和氏璧还是在赵国手中,十五座城也依旧在秦国手中。秦王不仅没有归罪蔺相如,还按照正常的礼节招待了蔺相如,若说秦王心中没有怨恨,那肯定是假的,但秦国此时需要交好赵国,以此来换取伐楚先机,而蔺相如纵然忠勇,到头来也成了秦国手中的一颗棋子,一颗助秦实现外交战略的棋子。
而在面对秦国的示好后,赵国一时也没了主意,究竟接下来该如何处理与秦国的关系,成了摆在赵国人面前最纠结的问题,然而很快他们就不需要纠结了。
战神白起剧照
秦国在向赵国示好后,又随即派白起由云中攻赵,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攻赵只是一个试探性的进攻,最终两国并没有爆发大规模交战,然而此次攻赵,秦国依旧取得数次胜利,夺取了赵国几座城池,如今看来,秦国此举实为向赵国示好后的一次示威。
历代以来,只有做到了恩威并施,才能迫使一个人或者一个国真正地对自己俯首帖耳,秦国此时并不需要赵国对自己俯首帖耳,赵国此时也不可能对秦国真正的俯首帖耳,但秦国只需要让赵国意识到与秦国会盟交好的必要性便是成功了,很显然在这方面,秦国依旧获胜了。
秦国攻赵后再次向赵国抛出了橄榄枝,赵国便不再纠结而予以肯定的回应,于是两国国君会盟于渑池。
渑池会盟后,秦国再无任何顾虑,于是空国而出,围攻楚之郢都。
郢都被破后,楚国东迁,从此一蹶不振,而秦国破郢之后,随即挥师南上,攻魏国国都大梁。
从地形上来看,大梁无险可守,乃中原四战之地,当秦军破楚围魏后,赵国便已经意识到与秦国会盟的恶果开始显现了,但纵然如此,赵国依旧执行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即趁秦国攻魏之时,令廉颇攻取赵魏边境之魏地。赵国认为魏国亡国就在眼前,也意识到魏国一旦败亡,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赵国,所以趁机攻取魏地,扩大赵国土地才是保全赵国的上策。
楚春申君黄歇剧照
可惜赵国此时竟然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就在赵国随同秦国伐魏之时,韩、齐两国接连出兵救援魏国,但均为秦国所败。直到公元前273年,赵国才意识到救魏的重要性,于是赵国与秦国绝交,转而发兵救援魏国,然而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于华阳之战大败魏赵联军,斩敌十三万,赵国的补救措施失败了,魏国被迫割让南阳乞和。
秦国接连击败楚、韩、魏、齐四国,其势力已经深入中原中心地带,尤其是华阳之战后秦军之威中原各国更是无人可挡,虽然楚国时有复苏之像,但实属回光返照,当时唯一能对秦国造成威胁的便是赵国了,随着四国接连败给秦国,赵国便成了秦国下一个打击的目标。
公元前272年,楚国春申君出使秦国,秦楚两国握手言和。公元前270年,秦国决定伐赵,由此开启秦赵两国十数年之战,最终赵国兵败长平,自此也避免不了灭国的命运。
而观于赵国兵败前的种种外交决策上的失败不难发现,其灭国之祸早已从渑池会盟之时便已经埋下。
蔺相如雕塑
结语
所以,我们最后来看,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会盟”,秦赵两国的交好都只是秦国对外扩张战略的一部分而已,赵国虽然在一些礼节上令秦王低了头,但这绝对不是赵国的胜利,而是秦国有意为之。实际上,当秦国以这种手段,将赵国从韩魏楚齐的联盟中剥离开来后,就意味着秦国已经取得了胜利,而赵国却并未发现秦国的阴谋,只觉得“强令秦王为赵王击缶”实为赵国外交上的一大胜利,殊不知赵国已经落入秦国的圈套之中。
而纵观魏冉为秦国制定对外扩张之方略后秦国具体的实施也不难发现,离间山东六国是秦国惯用的伎俩,且屡试不爽,究其原因就在于秦国实力远远凌驾于六国之上。长久以来,六国数次合纵攻秦都无法取得成功,久而久之,山东六国便有了“恐秦”心理,继而面对秦国的主动示好,均表现出“趋之迎合”的心态。
而就是在“伐秦,御秦,恐秦,迎秦”的反复转变中,六国一直被秦国玩弄于股掌之中,虽然偶有阏与之战这种回光返照式的胜利,但六国实力一直在被削弱,终究逃不过被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