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婚姻的四重境界:四位民国作家用一生告诉你...

什么是好的婚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说嫁给爱情,婚姻才能幸福;

有人说有责任感,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石;

有人说志趣相投三观一致,婚姻才能长远。

爱情、责任以及志趣,在婚姻里孰轻孰重?

选择不同,境遇也就随之不同。

郭沫若、老舍、沈从文、钱钟书这四位民国作家的婚姻,刚好诠释了婚姻的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既没有爱情,也没有责任

郭沫若一生有三段婚姻,但结局都不太好。

他的第一任妻子张琼华,是父母包办的。这场婚姻,一开始就注定不幸。他只和新婚妻子生活了5天,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幸福了。而张琼华,一直在郭沫若老家,守了一辈子的活寡。

▲张琼华与郭沫若母亲

他的第二任妻子佐藤富子,出身于日本的名门望族,是个思想开放的知识女性。两人的结合,并没有得到佐藤富子家族的认可。当年的郭沫若只是一个穷学生,而佐藤富子为了他不惜与父母断绝关系。富子心甘情愿跟着他过清贫日子,并育有四儿一女。

▲郭沫若与安娜及子女

然而,郭沫若回国后,就断了与佐藤富子的联系。1950年,郭沫若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富子得知他近况,带着孩子们万里奔投,没想到竟然被郭沫若拒之门外。

郭沫若之所以如此狠心,是因为当时的他已经有了第三任妻子于立群。于立群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是才女,还是电影明星,婚后为郭沫若生下四男二女。

▲郭沫若与于立群及子女

1978年6月,郭沫若去世。从丧夫悲痛中平静下来的于立群,在整理郭沫若书信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自己的亲姐于立忱之死居然与郭沫若有关。

于立忱是《大公报》记者,1934年左右被报社派驻东京,就是在东京的那段日子,于立忱与郭沫若有了很多接触。因为郭沫若热烈的追求,两人渐生情愫。

▲于立忱

但在当时,佐藤富子才是郭沫若名正言顺的妻子。所以在于立忱怀孕之后,郭沫若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让于立忱打掉孩子。丧子之后的于立忱,独自回国,后抑郁成疾,于1937年自缢身亡。

得知与自己同床共枕几十载的男人,竟对自己亲姐做出如此不堪之事,于立群一时难以接受。1979年,她也自缢于北京家中。

郭沫若的三段婚姻,看了难免让人一声叹息。但凡与郭沫若有过婚恋关系的女人,结局都非常凄惨。因为郭沫若缺乏家庭责任感,只爱自己,对自己的伴侣始乱终弃。

没有爱,也没有责任的婚姻,结果注定是悲剧。

第二重境界:只有责任,没有爱情

老舍的父亲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殉国,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贫苦。后来得到了刘善人(宗月大师)的资助,才得到读书的机会。

老舍上中学那会儿,帮刘善人办学校和慈善事业,刘善人的女儿在学校义务教书,很是温柔怡静。他俩青梅竹马,互相喜欢,但由于身份的差距,以及顾忌传统,彼此都没有说破。

后来,老舍远赴他乡,学成归来之后,物是人非。刘善人经营不善,家道中落,家业迅速衰败,他出家做了和尚,并且让他的夫人和女儿也跟着出家。

这段青涩的恋情成为老舍心里的痛。他写下《无题》和《微神》两篇小说,纪念自己的初恋。

老舍对刘小姐一直藏有真情,以至于很难再有女子代替她在他心中的位置,一直到34岁才通过朋友介绍成婚。

老舍与妻子胡絜青,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得知老舍的才华与人品后,丈母娘甚是欢喜,与朋友共同撮合。在频繁的相见后,胡絜青与老舍互生情愫。

1931年夏,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1931年老舍与胡絜青在北平结婚

这段婚姻里,老舍“约法三章”:

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

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

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因为受到初恋的打击,老舍在跟胡絜青的婚姻中始终缺乏激情,仅有的几篇写给妻子的文章里,只见出于情理的愧疚,不见一点内心深处的波澜。

1937年,战争爆发,老舍抛弃一家老小独自去避难。妻子独自面对战争的重重危险,照顾一家老小。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千里寻夫。

然而,老舍并没有很惊喜。只是和朋友淡淡地说了句“既然来了,就让他们过来吧”。

因为老舍此时在重庆,已经有了情人赵清阁。赵清阁是个作家,都已经和老舍在重庆公开同居了。

▲老舍与赵清阁

老舍不像郭沫若那般无耻,赵清阁也一生抱定独身主义,终身未组建家庭。这段婚外恋,由于原配妻子的到来,不了了之。

但老舍与赵清阁一直都有书信往来,持续30多年。作为妻子的胡絜青,心中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老舍的婚姻一路走来,颇为崎岖,但也不至于过不下去。

一直到1966年的那场运动,妻子第一个贴大字报揭发丈夫。而且在老舍投湖之后,有人说曾经见到他的妻子对他言语刻薄,要划清界限。

老舍的晚年颇为凄惨,他的婚姻有责任却没有感情。这种婚姻在平常,勉强度日还可以,但是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没有感情的婚姻就变得脆弱,大难临头各自飞。

第三重境界:有爱情也有责任,却少了志趣相投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如果要评选民国最美情话,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这句话绝对榜上有名。

乡下小子沈从文初遇张兆和时,张兆和才18岁,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长得漂亮,充满活力,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张兆和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心。

作为老师的沈从文对自己的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可以说是用尽浑身解数,写了几百封可以入册的情书,爱得卑微,口口声声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我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去张兆和的闺密面前哭诉他的一片深情,还让胡大校长做和事佬。

张兆和一开始觉得他不知天高地厚,最终也慢慢接受了沈从文

1933年9月9日,两人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没有仪式,新房寒碜。这场持续了四年的苦恋,终于走向了婚姻。

沈从文与张兆和

可惜的是,激情褪去后,婚姻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因为背景太过悬殊,两人屡生分歧,一度分居。

一个出身于湘西乡下,一个出生于合肥名门,性格、气质、爱好都截然不同。

比如说,沈从文爱听傩戏,这种咿咿呀呀的野调根本入不了张兆和的耳,她爱听的是昆曲;

沈从文喜欢收藏古董文物,张兆和对他这个爱好不以为然,说他装逼,是“打肿了脸充胖子”,“不是绅士冒充绅士”;

沈从文爱结交朋友,花钱没节制,张兆和整天都在为家里如何生活发愁,气恼不已;

她讨厌沈从文的书,总是挑剔他的语法,还擅自主张改掉,这让沈从文很是气愤,后来沈从文都不再让张兆和看他的书。

他们婚姻中的首次危机出现在北京沦陷后。

1937年七七事变,沈从文一路逃向南北,而张兆和却要执意留在北平。两人依旧书信联系,但信中不再是情意缠绵,而是无休止尽的争吵。沈从文希望张兆和能带孩子一起过来,然而张兆和却以“孩子需要得到照顾”为理由,不肯南下。

到最后,沈从文火了,去信质问她:“你到底是爱我给你写的信,还是爱我这个人?”

即使最后张兆和愿意南下,然而两个人的感情却已经遍体鳞伤。

沈从文与妻子张兆和

对婚姻的失望,让沈从文在婚姻外寻找安慰。

让他动心的那个人叫高青子,一个文艺女青年,对沈从文充满了崇拜。她在沈从文的老乡熊希龄家里做家庭教师,两人得以相识。

不久沈从文就把高青子调到了西南大图书馆,方便二人约会。沈从文觉得自己是真爱上了高青子,却又不想对张兆和隐瞒,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就去找林徽因诉苦。

沈从文还是和张兆和坦白了,张兆和没有大吵大闹,感情终于还是占了上风,她还是想挽回这段婚姻。

1946年沈从文为了纪念和张兆和结婚13年纪念日,特意写了《主妇》,更多的是忏悔,在书中他也表明:“和自己的弱点而战,我战争了十年。”

这次出轨事件只是他们数十年婚姻中的一次考验,更多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进入新时代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分歧越来越明显。沈从文是顽固的理想主义者,张兆和则是冷静的现实主义者,当她穿着列宁服,积极向新时代靠拢时,他却停滞不前,拒绝接受变化。

那段时间,沈从文孤立无援,被贴大字报,被孤立,被发配去扫女厕所,因为抑郁症一度住进了精神病院。

但即使是在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他仍然坚持给她写信,写给他心中的幻影,以此来得到安慰。

张兆和选择回到了他的身边,在关键问题上点醒了沈从文,让他放弃写作转行历史研究,又捐出大量娘家文物,帮助小家躲过了十年浩劫。

张兆和对沈从文可谓尽责,但对他的不理解,也一样持续到了人生的尽头。直到丈夫死后,她才赫然发现两人的感情之深。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走了。张兆和开始整理沈的信件和文字,编成《从文家书》,她写道:

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沈从文和张兆和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爱情?我想是有的,他们只是缺乏了志同道合的乐趣,所以他们在婚姻里过得不快乐。

第四重境界:爱情、责任、志趣相投

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门第,清逸温婉,知书达理。

1932年3月,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幸运地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当时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脚穿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幽默,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 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72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钱钟书文采斐然,写的信当然是撩人心弦的情书,杨绛的那颗芳心被迅速融化。

钱钟书后来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1935年,两人完婚,牵手走入围城。 

同年,杨绛陪夫君去英国牛津就读。初到牛津,杨绛很不习惯。一天早上,杨绛还在睡梦中,钱钟书早已在厨房忙活开了,平日里“拙手笨脚”的他煮了鸡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睡眼惺忪的杨绛被钱钟书叫醒,他把一张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这样杨绛就可以坐在床上随意享用了。杨绛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听到爱妻满意的回答,钱钟书欣慰地笑了。 

▲ 1935年, 新婚的钱钟书、杨绛搭乘油轮赴英留学

学习之余,杨绛和钱钟书还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通常情况下,两人所读的册数不相上下。读读写写,嘻嘻闹闹,两人的婚姻生活倒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 

1942年底,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一鸣惊人,迅速走红。这使大才子钱钟书坐不住了。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

杨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为了省钱辞退女佣,自己包揽了所有家务,劈材生火做饭,经常被烟火熏得满眼是泪,也会不小心切破手指。可是杨绛并未抱怨过,只盼着夫君的大作早日问世。

看着昔日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如今修炼成任劳任怨的贤内助,钱钟书心里虽有惭愧,但更多的是对爱妻的感激与珍爱。

两年后,《围城》成功问世。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杨绛钱钟书从清华到英国、法国,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甚至,还在留学时生了孩子。

他们彼此包容、彼此理解,比起想自己受了多少委屈,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对方付出了多少。

▲钱钟书一家

杨绛与钱钟书在五七干校受“教育”时,依然把彼此保护得非常周全,夫妻俩甚至在和别人起冲突时,为了保护对方,还干过揪人头发、扇人耳光之事。

他们晚年住处有有两张书桌,一张大的,一张小的。钱钟书用大书桌,杨绛则用小书桌。杨绛曾说因为钱钟书名气大,便要将大书桌给他。调侃的背后是懂得,因为懂你,所以能发掘生活中更多的乐趣而不至于引发矛盾,携手走完一生。

杨绛与钱钟书一生相伴六十余年,他们从未吵过架,从学生时代一直携手走向生命的终点。钱钟书离世时留给杨绛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

这句话支撑了杨绛往后的18年。

他们做到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做到了在困境中相互取暖,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在平凡中品尝幸福。

很多人总会潜移默化地认为婚姻会冲淡爱情,其实,婚姻可以成为长久的爱情。钱钟书70岁仍然写情书给杨绛。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浪漫的爱情,更有默契与坚守。纵然斯人已逝,也是一段民国文坛罕见的绝世情缘。 

什么是最好的婚姻?

郭沫若的婚姻没有爱情也没有责任,所以他下场凄凉;

老舍的婚姻有责任却没有爱情,因而名存实亡。平日里能过下去,但一遇到难关,就互相伤害以求自保;

沈从文的婚姻有爱情也有责任,却少了互相理解与志同道合的乐趣,这样的婚姻会稳定,但过得不开心,充满不甘;

只有钱钟书的婚姻,才真正包含了爱情、责任与志趣相投,他们才成为灵魂伴侣,才成就了最美好的婚姻,才代表了爱情最美好的部分。

人生在世,只要你不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婚姻就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认真对待婚姻,认真经营婚姻。不求达到钱钟书杨绛的境界,最起码也要达到沈从文张兆和的境界,把爱情和责任这两条底线牢牢守住。

这是四位作家的婚姻故事,也是婚姻的四重境界,看看自己的婚姻,在第几层?

文人的爱情故事讲完了,所幸的是,婚姻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获得美满和幸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四重  四重词条  民国  民国词条  境界  境界词条  作家  作家词条  婚姻  婚姻词条  
综合

 古今称谓趣谈:夫妻称谓变化考

文:枯木    称谓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大家见了面要打招呼,谈论其他人要涉及他人的称谓,这是谁也避免不了的。古往今来,很多称谓都发生了变化,不少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