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支大军对峙许久,却只是干瞪眼,谁也不愿意动手。提起这样的作战,很多人肯定会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发生在西欧战场的“奇怪的战争”。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揭开二战序幕,随后英、法对德宣战,然而当时的西线战场,一直到次年4月初,英、法军与德军对垒遥望,两边超过100多个师的兵力,却待在自己的阵地几乎无事可做,只有零星的冲突,没有一次大规模的交战,形成一场奇怪的“静坐战争”。
而在1800年前的中国古代,也有这么一场“奇怪”的战役。这本该是两支强大军事力量的巅峰对决,结果两军隔河相对,对峙月余,谁也不敢渡河突破,只有小规模的战斗,主力根本就没交战。这便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曹操两强之间进行的汉中之战。
在这场对战略要点汉中的争夺战中,刘备在第一阶段获得大胜的情况下,却并未乘胜追击;曹操有充裕的时间率大军增援。然而战役的最终结果却是曹操无奈退军,刘备彻底占住了汉中。
刘备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战术选择?两支大军为何形成了“奇怪”的战局?而刘备最终又是如何逼退曹操,占据汉中的?来看看原解放军战术专家如何抽丝剥茧,解读此局。
文 | 王正兴
编辑 | 黄俊峰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本已扼住刘备咽喉的曹操松口了
建安19年(公元214年),刘备定蜀。孙权听到此消息后派出使者向刘备索取当年“借走”的荆州土地。刘备托词:“等拿下凉州后,把荆州全部都给你。”孙权感觉受到欺骗,派出吕蒙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自己到陆口为吕蒙后继。刘备也从益州赶到公安,派关羽与吕蒙争夺。孙刘联盟就此反目。
(图为三国时期荆州的位置示意)
然而正当孙刘双方即将兵戎相见之时,曹操已经开始对汉中张鲁用兵。这么一条重要的情报,孙刘两家居然都未事先获得。当得到消息后,刘备这才害怕起来,当机立断与孙权重修盟好,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
随后刘备快马加鞭赶回益州以应对汉中危局。然而当他赶到益州时,曹操已攻破张鲁平定汉中。
但其实曹操并无取蜀之意,留下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人驻守汉中,自己返回邺城。时人和后人多以为曹操错失取蜀良机,无不扼腕叹息。
其实不然。
赤壁战后,曹操审时度势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东线的淮扬、中线的荆州、西线的关中为曹操三大战区。而曹操的战略举措并非一味的消极防御,而是控制三大战区的战略要点以形成对孙刘联盟的形胜之势,即:据东线的寿春、合肥形成对江东孙权核心区域的侧翼威胁;据中线的宛城、襄阳以形成对荆州关羽的阻击;据西线的长安、汉中以形成对益州刘备的压迫。
(图为三国时期曹魏防御体系诸要点示意)
此时曹操已与孙刘联盟形成南北对峙,战线连绵数千里。但据此三点后,曹操牢牢遏制住对手咽喉,不但解决了自己防御的问题,也解决了多线作战兵力分配问题。
其次,川西北多为高山深谷,在这种险恶地形下,曹操并无把握一举破蜀,主力大军顿于此地不光对其他战线不利,更不利于内部的稳固。曹操此时年事已高,已在做代汉自立的最后准备,这牵扯了他的主要的精力。
(图为关中与川蜀间山脉示意)
再者,攻取张鲁的过程已经十分艰难,以疲敝之师再图西蜀实乃兵家大忌。
然而,“不进则退”,正是曹操这种比较保守的选择,给了刘备一个反守为攻的机会。
2:四通八达的渠地汉中
汉中,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是秦岭和巴山环抱的一个盆地,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向来被称为小天府。其位置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樊、西连陇右,是为衢地。特别是连接关中和益州的重要枢纽,从古至今皆是如此,汉中正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
对于曹操来说,控制汉中就打开了通往益州的大门;而对于刘备来说,则失去了巴蜀之地的主要屏障。不管为了自己政权的安全,还是为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刘备必须虎口拔牙,夺取汉中。
汉中作为衢地,其往四面八方的通行道路为:
1、益州方向:
(1)金牛道。从汉中西侧的阳平关为起点,西南下过葭萌,南下剑门关而至成都。
(2)米仓道。从汉中郡南郑县南下,越巴山沿宕渠水下阆中,可西至成都,也可顺流而下江州(今重庆)。
2、关中方向:
(1)褒斜道。从汉中郡褒中县沿褒水北上,过石门抵斜水,沿斜水出谷至五丈原。
(2)傥骆道。从汉中郡城固县沿傥水而上,沿骆谷进入关中。
(3)子午道。从城固县东之龙亭,沿池河、经洵河、沣水河谷进入子午谷,再出关中。
(4)陈仓道。虽不从汉中经过,但从汉中西侧走,也是关中进蜀地的重要通道。从陈仓越秦岭、过散关沿嘉陵江而下,至阳平关西与金牛道汇合。
图为嘉陵江源头
3、荆州方向:
西城道。沿汉水而下东达西城。
从西城出发沿汉水过旬阳、抵郧关,往东即为宛城;往东南即为襄阳。
从西城东南下,可达上庸、新城,可南下秭归东达襄阳。
4、陇右方向:
祁山道。从祁山到武都有大路,至武都郡后与陈仓道汇合,而武都境内又有嘉陵江可通漕运。
(图为围绕汉中各条通道示意,图中略阳属武都郡辖境)
3:一切都在曹操的算计之中?
建安22年(公元217年),曹操再次东征孙权,与孙权相持于濡须口。
曹操打下汉中,却不顺势攻略巴蜀,只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曹操不是没能力,只是因为有“内忧”。现在我们大兵攻打汉中,定然能胜。此后我们在那里发展农耕,囤积粮食,寻找机会,上可以一举北伐倾覆曹魏,中可以吞并雍州、凉州,扩张地盘,下尚可固守要害,与敌形成长期相持。机不可失。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之前,夏侯渊曾派张郃从米仓道沿宕渠水而下谋夺“三巴”(巴郡、巴西郡、巴东郡),意欲切断益州和荆州之间的横向联系。然而宕渠一战,张飞大破张郃,张郃弃马登山而逃,几乎全军覆没。夏侯渊的这次军事冒险非常不明智,此战汉中曹军损失甚大,大大削弱了其防御力量。
(图为米仓道实景)
夺取汉中,本就是刘备战略中题中之义,现曹军主力东出,汉中精兵又有相当损失;而益州经过两年多经营内部已较为稳固。法正的建议切中要害,帮助刘备定下了决心。
1、刘备亲自率全军主力由金牛道北上,首先攻取阳平关打开汉中西大门,进而进入汉中盆地夺取汉中全境。
2、张飞、马超、吴兰率别军向武都方向佯动,牵制武都曹军同时切断武都方向与汉中联系,并保护大军侧翼。
3、陈式率别军一部切断陈仓道中马鸣阁道,阻止汉中方向曹军向武都求援。这路和张飞一路为一头一尾,这是切断敌军通行道路最常见的部署。
刘备大举进攻汉中,可曹操其实并不怎么在意。因为刘备进军的难度太高。
从益州进攻汉中只有金牛、米仓两条路。米仓道有巴山遮蔽,道路艰难无比。而金牛道当时虽然已是主干道,但想从此道进攻汉中,必须先攻取汉中的西大门阳平关。此地天险,昔日曹操自己就受阻于此而有退兵之念。只是因为退军时有部分军队走错了路碰巧闯入张卫(张鲁之弟)一支缺乏戒备的军营中,这才阴错阳差叩开了阳平关。
(图为金牛道剑门关)
所以曹操仅以曹洪、曹休迎击往武都方向的张飞、马超、吴兰等部,首先确保益州的另一扇大门武都不要被刘备夺取,然后再谋求武都、汉中连成一线。
建安23年(公元218年)正月,曹洪用曹休之策,以虎豹骑突袭吴兰取得小胜,然而却受阻于张飞、马超,未能再得前进。而张飞、马超主要任务本来就是保护大军侧翼,见吴兰战败,也无意进取,双方形成相持。
而在马鸣阁道,夏侯渊部将徐晃也击败陈式,但于大局亦无太多帮助。武都和汉中之间联系已被刘备切断。当然,刘备此举根本上是为了保护自己侧翼,而不是断绝曹军的通路,汉中四通八达,陈仓道不通还有的是路,曹军的互相联系根本无法切断。
果如曹操所料,刘备率军攻打阳平关碰到了和自己当年一样的难题。夏侯渊命张郃以阳平关为中心,在一线山地筑城扎营布下铁桶般防线。刘备多次攻打不能得手,双方陷入僵局,时间长达一年。
眼看刘备即将铩羽之时,情况却出现了变化。
4:决心坚定的刘备强行突破成功
行军打仗,客观条件固然是根本,但作战的决心,很多时候会改写战局。
刘备攻打汉中,情势和当年曹操不同:曹操打张鲁,能打下来最好,打不下来关系并不太大,决心没有那么坚定,所以遇到挫折就想着要退军;而刘备攻打汉中事关益州存亡,地处益州的政权绝不会容忍敌人占据汉中掐着自己的脖子,因此刘备的作战决心无比坚定。这,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关键。
于是,受阻的刘备紧急命令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发兵增援。
事关大局,诸葛亮需要一个得力人选来做好此事。他看中的人叫做杨洪。于是诸葛亮将刘备急令告知,并征询了杨洪的意见。杨洪说道: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这正合诸葛亮的意,就是你了!果然,杨洪尽心尽力完成了大军所需的一切军需后勤要务。刘备集结全部力量再攻阳平关。
获得极大兵力优势的刘备大军,不惜代价转攻阳平关南侧山地曹军防线,终于形成突破,从现在的驿坝经茨角坝进夺定军山。
定军山,位于汉水以南,阳平关东南,汉中郡沔阳县南5公里,与沔阳县北4公里的天荡山遥望。而阳平关、定军山、天荡山构成的“铁三角”,是汉中西线防御的三大要点。
刘备夺取定军山,意味着曹军汉中西线防御已被打破,形势对曹操来说急转直下。建安23年九月,曹操进至长安为夏侯渊后援。
定军山关系重大,向来有“得定军山则得汉中”的说法,夏侯渊自然不甘心,于是率张郃从北和东两个方向对定军山发起进攻,全力与刘备争夺这个要点。
这正是夏侯渊最大的决策错误。他在兵力上本来就处于劣势,凭借阳平关天险才和刘备抗衡逾年。现在防御体系已被刘备打破,想守住汉中尚十分困难,当务之急是维持战局平衡不让刘备再有进展,而不是冒进争夺定军山甚至试图将刘备逐出汉中。
换作其他曹军将领,可能都会选择先稳住阵脚,但夏侯渊不同,此将悍勇异常。当时曹军的“三大将”,夏侯惇以亲贵原因为诸将之首,但能力一般,因此主持本就占据优势、最容易的东线淮南对孙权防务;曹仁号称最勇,但亦有谋,因此主持最为重要的中线襄阳对关羽防务;而夏侯渊一直在西线征战,熟悉雍州、凉州军务,是曹军中最擅长山地作战的将领,因此主持西线关中、汉中防务。
夏侯渊常年在关中、陇右作战,西凉群豪马超、韩遂、梁兴、宋建等全部败于他手,最得意一战就是在长离对阵韩遂,以寡敌众,夏侯渊不做防御反而大胆进攻,一举击败韩遂。曹操称赞他:“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这一战展现他悍勇优点的同时,也反映了他最大的弱点。所以曹操提醒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也就是说,不能一味猛冲猛打,要按具体情势,该怂还是得怂,智勇结合。
不过曹操的提醒看来对夏侯渊并无作用,在战局转为不利的情况下,他居然还是想着主动进攻,反包围定军山,要和刘备强行争夺,看似骁勇、实为不智。更何况他面对的是用兵老道的刘备,远非他此前的对手可比。
按照夏侯渊的部署,张郃从北进攻,自己率轻锐部队从东进攻,在定军山北和东建起了长围。
针对对方的攻势,拥有兵力优势的刘备并没急着动手。因为夏侯渊的部署弱点很清楚,兵力不足还要强行进攻,并呈L形包围,这是送上门来给自己各个击破;而本方已占据定军山制高点,挫敌锐气,观察弱点再谋求一击得手可比轻率出击稳妥的多,要做的只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战术。因而实际占据战场优势的刘备表面上反而呈被围攻之势。
建安24年正月的一天晚上,刘备以精兵万余分十部夜袭张郃,张郃交战不利,形势危急到率亲兵肉搏的程度。夏侯渊急派手中兵力的一半救援张郃。然而刘备早就备好了第二手棋,又派部队按计划从走马谷放火焚烧夏侯渊所修筑长围。夏侯渊急忙引兵救火,在熊熊的火光下自己的位置完全暴露。
而刘备大将黄忠在山上就等着这一刻。见夏侯渊率军出动,黄忠居高临下对其发起猛攻。夏侯渊所率的都是他手下百战精兵,但一来兵力不足,二来黄忠亦是猛将,三来地形不利,被黄忠大败,夏侯渊本人也被斩首。
(图为谭正岩主演京剧《定军山》剧照,三国时这场战役后来成为京剧名段)
5:曹操大兵压境,刘备为何却说“我赢定了”?
刘备取得击杀对手主将的重大胜利,却没有乘胜追击。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虽然定计斩杀夏侯渊,但汉中曹军主力并未被歼灭;第二,曹操已在长安,随时可以进援汉中,决不能在此前就将主力部队陷入与汉中曹军的决战之中而因小失大,必须保持力量准备与曹操的决战;第三,想要歼灭汉中曹军,必须渡过汉水追击,如果曹操大军到后迂回汉水南侧,刘备反而会被包围。
对于刘备的算计,曹将郭淮看得最清楚,他告诉张郃、徐晃等诸将:“当前形势决不能依托汉水防线,应该后撤布阵,刘备肯定不会来抢汉水桥头堡。”
于是双方再次形成相持,而曹操已得到夏侯渊战死消息,从长安率大军经褒斜道进入汉中。
(图为褒斜道实景)
曹操的行军路线其实正说明两点:
其一,曹洪、曹休虽然击败吴兰,却没取得对张飞、马超的胜利,陈仓道不通,所以曹洪、曹休部再也没有在史书记载中出现。不然内外夹攻阳平关,刘备必败。
【注:《三国志》对战事的记载有鲜明的特点,即相应战役只要作者陈寿在那人传记中不写,就是败了。】
(图为陈仓道示意)
其二,刘备如果想全歼汉中曹军,必须封住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三个出口;而郭淮建议曹军后撤布阵正是为了护住褒斜道。这样刘备除了要集中兵力围歼汉中曹军外,还必须分兵去看守傥骆道、子午道,又要争夺褒斜道控制权,又要守阳平关,难度实在太高。只要一路有失,自己将万劫不复。
(图为傥骆道实景)
因此,刘备理智地控制了自己的“胃口”,没有打算一口吃掉汉中曹军,派高祥守阳平关,自己率主力在汉水南岸与曹操对阵。
曹操进入汉中后,派曹真指挥徐晃攻打高祥,而自己以天荡山(《三国志》中所称的“北山”)为中心与刘备展开对峙。但和刘备一样,曹操也不敢轻易渡过汉水,这个桥头堡没有绝对把握,不好占。
可以看到,双方的兵力部署还是围绕汉中西侧的“铁三角”展开,这是兵家用兵之常。首先,双方都要确保自己的后路,曹操这边是褒斜道,刘备这边是金牛道;第二,双方都要保障己方的要点,曹操这边是天荡山,刘备这边是阳平关、定军山。只要这两条不失,双方都立于不败之地。汉中盆地虽大,双方却一直在最西侧争夺,就是这个道理。
(图为褒斜道示意)
既然双方都立于不败之地,那胜负的关键就变成了谁更能持久。对于这一点,刘备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自信满满地讲:“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当时的曹操,虽然实力更强,但面临多线作战,手中掌握的机动部队绝不能长期用于一个方向,否则其他方向必然出现问题。况且曹操的兵力,相比于孙刘联盟,并没有绝对优势。此前进攻张鲁时,曹操就抽调了东线的大量兵力,以至于只留下7千人守合肥,只不过孙权没能把握机会罢了。
所以,曹操从根本上缺乏与刘备争夺汉中的决心。因此,曹操大军到来之后,双方只有小规模的战斗,比如黄忠在斩杀夏侯渊后自我膨胀居然试图打劫天荡山曹军粮草,从而引发赵云的汉水之战。双方主力并没进行交战,谁都不愿意冒险渡过汉水形成背水之阵。两支大军的眼睛除了瞪视着对方外,就是在瞅着分战场的情况,即曹真、徐晃对阳平关的进攻。可是天险哪有那么容易拿下来的,高祥轻易就顶住了曹真、徐晃的攻势。
相持经月,曹操的后勤运输越发困难,看到这种情况,曹操更加心烦意乱,说出了著名的军令:“鸡肋。”
作战决心不坚定的曹操碰上了坚决要拿下汉中的刘备,最终结果只能以曹操退军而告终。刘备遂占据汉中,随后派出刘封、孟达顺汉水而下再取西城、上庸、新城三郡,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
(图为三国时上庸地的位置)
6:一次不以歼敌为目的的作战
刘备这一战,向世人完美展示了夺取空间的战斗该怎么打。
夺取空间的战斗和消灭敌军的战斗并不相同。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对战场要点的争夺是为了创造对敌有利态势,迫使敌军退出这一区域;而后者对要点的争夺是为了重创敌军战术兵团。两者出发点完全不同,在组织实施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战术手段。
夺取空间的战斗并不要求完全掌握战场通路,只要掌握保障己方安全的通路即可;另一方面对争夺要点的作战要求极高,需通过对战场要点的夺取,形成有利态势,因此在此类作战中要坚决果断,但并不要求对所有要点实施全部占领。
(图为关中连接汉中主要通道示意,刘备虽已封锁陈仓道即图中“故道”,但想再断绝其他通道难度极高)
刘备此战,面临的是阵地防御之敌,他采用的基本战术手段是正面进攻加牵制,辅以正面进攻加迂回,在保证自己侧翼安全的同时,完成了对空间要点的夺取。
【注:如果汉中之战刘备要打消灭敌人的战斗,那他采取的基本战术手段就应是突破、穿插加牵制,或者辅以包围加正面进攻,必须谋求继续东进从南郑县向褒中县进行穿插,争夺褒斜道入口控制权,同时牵制部队必须同时控制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全部要点,断绝敌人所有后路以实现围歼。】
(图为子午道示意)
由此可见,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头脑十分清晰。在自己必须要夺取的要点上,他敢于投入兵力并不惜代价,一旦达到目的,就合理使用兵力来保住成果巩固优势,并没有因为自己取得了一定优势就滥用兵力,从而规避了所有不利于自己的风险。
先胜后战,兵家之要。刘备这一战,正是战术史上夺取空间战斗的典范。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