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崇祯帝原本不用死,至少有2次活命机会,当“...

1644年3月,李自成大军攻入京城,崇祯帝绝望之下自缢身亡。大明这最后一位皇帝,在位17年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甚至让皇后亲自织布下厨,就为了给国家省点银子;临死之前,还不忘留下遗书,“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可谓一位好皇帝。然而,崇祯帝原本不用死,他至少有2次活命的机会,可他为什么都没抓住呢?

第一次机会

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攻入山西,北京危如累卵。大年初三,崇祯帝召来李明睿商议对策,李明睿认为应该“南迁”,只有战略转移,才能赢得一线生机。这条对策并非病急乱投医,可行性很大 。

想当年,赵构毅然南渡建立南宋,为赵家天下强行续命150多年,如今大明虽然危急,可比南宋当年的形势好多了。最关键的是,南京曾被设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崇祯帝完全可以“拎包入住”,当天过去就能“上班”。

崇祯帝听了大喜,说道:“汝意与朕合”,可具体实施起来,却让他犯了难。按照大明朝的制度,“迁都”这种大事必须征得群臣的同意,崇祯也担心自己丢了都城和祖陵,留下一个骂名。如果由大臣们提出“迁都”,崇祯假装不同意,大臣们一再苦谏,崇祯含泪同意南迁,这样就完美了。

朝堂之上,崇祯以泪洗面,试探群臣道:“形势如此,我要亲自领兵杀贼。”结果,底下的大臣都争着为领导分忧,没一个人提“南迁”的事。眼看李自成大军越打越近,崇祯心里那个急啊,既然你们不提,我找人提总行了吧,于是让李明睿写了份奏折,把“南迁”问题公开化。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内阁首辅陈演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还故意把消息传出去,搞得人人自危。不仅如此,还指使光时亨等人上书,要求严惩李明睿,“不杀不足以安定民心”。一时间,拥护派和反对派笔墨乱飞,谁也说服不了谁。

折腾了一个多月,农民军已攻下居庸关,形势愈发凶险。崇祯这时终于坐不住了,不再理会反对派的阻挠,告诉李明睿等人“立刻南迁”。可惜为时已晚,沿途的大明军都被击溃,京城连个蚊子都飞不出去,更别提南迁了。

第二次机会

事情闹到这番地步,崇祯帝其实还有第二次机会,可惜他又没抓住。

李自成是什么人?按现在话说就是一个“邮政快递员”,没什么政治智慧,也不知道打进北京城意味着啥。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都打到复兴门了,踮起脚尖就能看到紫禁城的角楼,可他居然给崇祯写了封信要求和。

老李的要求也不高,把西北那块地割给我,封个“西北王”过过瘾,再拿出百万两白银犒赏军队就行。如果满足要求,李自成还愿意为崇祯效力,帮他打击其他农民军以及关外的清军。跟大明的江山相比,这桩买卖真是太划算了,只要不傻都会接受。更何况,崇祯帝当时就没有第二个选择,李自成主动送上“大礼包”,岂有不要之理啊?

说实话,崇祯很想要,可他又不肯主动说,还等着群臣先开口。但是,“割地赔款”的帽子太高了,谁也不愿意带,没一个肯出头给崇祯送个台阶,个个慷慨陈词要跟敌人血战到底。于是,崇祯第二次活命的机会就这么没了,那些请战的大臣们,第二天却在李自成的“办公室”门口,排队要求安排工作。

小结

如果崇祯南迁成功,为大明续命百年不成问题,那些大臣也不傻,为啥非要反对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第一,士大夫阶层思想早已僵化,认为撤退可耻,却无视眼前的形势;第二,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一旦南迁,京城的良田美宅可都带不走,谁也舍不得丢啊。更关键的是,一旦跟南边的政府合并,“裁员”是肯定的,大家都想保住乌纱帽,你说谁肯走。第三,为了推卸责任。南迁若成功还好说,如果失败肯定没好下场,所以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

于是乎,大家都在等,不肯轻易下赌注。这可苦了崇祯帝,辛苦了一辈子,连江山都没保住。身为政府官员,若思想僵化、狭隘私利,直接关乎国家的兴衰,我们都说“以史为鉴”,这难道不值得今天的官员警惕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崇祯  崇祯词条  活命  活命词条  少有  少有词条  原本  原本词条  不用  不用词条  
综合学习

 王羲之勤奋练字的故事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不仅仅是书法的问题,还有就是这个王羲之勤奋的学习练字的故事才是大家需要学习的地方了,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秘看看这个王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