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伍连德:破解清末东北鼠疫传染源,并使中国...

乙亥年末,庚子年初,一场被称为“新冠型肺炎”的病毒肆掠华夏大地,但猖狂的病魔并没有吓倒英勇的国人。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实行了封城、封路、封村等措施,切断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同时数万名白衣天使从全国各地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荆楚之地,全国各地的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也都源源不断地送往荆楚,以助荆楚同胞战胜病魔。

放眼全球,哪个国家有如此魄力?哪个国家的人民有如此的众志成城?唯有华夏!

这一幕,将会永久载入史册。

而今天,汪郎要讲的是另一则被记录史册,被世人所铭记,在天地间永垂不朽的抗疫史话,这就是清末宣统年间的东北鼠疫防控攻坚战!

清末东三省地图

宣统二年九月(公元1910年10月),大清国的皇权专制统治已经风雨飘摇,清政府不得不重启“预备立宪”的欺骗手段,以应对立宪派要求政治改良的呼声。

然而,无论是大清国的统治者,还是各界社会贤达,都不曾料到,在东北的满洲里突然爆发了瘟疫,并很快蔓延至整个东三省地区,甚至还波及至京师、直隶、山东等地,短短数月间,死亡人数高达6万余人。

因为疫情爆发的突然,一开始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传染性极强的鼠疫

当时,沾染上的人不分贵贱,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中外,必死无疑。故而,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更让处于庚戌年的大清国雪上加霜。

朝发夕毙,前仆后继,官商绅民,无中外贵贱,日惴惴焉如临大敌。---锡良《疫气蔓延人心危惧,请侠事竣褒奖出力人员折》

当然,平心而论,疫情爆发后,清王朝也并非毫无作为,时任东三省总督的锡良亲自部署防疫工作。

只是此时的大清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同时防疫所使用的医疗设备陈旧,而且防治手段落后,民间对防疫的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存在,故此,尽管锡良亲自主持防疫工作,但并没有阻止疫情传播,病魔依然在东北肆掠。

锡良的防治无法阻止鼠疫的传播

屋漏偏逢连夜雨。对东北一直处于窥视的沙皇俄国和日本,在锡良的防治工作没有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向大清外务部发出了外交照会,两国均以清政府无法控制疫情为由,要求进入东北独立进行防疫工作,以保护各自的侨民。

面对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时任外务部右丞的施肇基非常清楚,只有控制住疫情才能堵住列强之口,才能保住东北的主权,所以东北的防疫工作必须由大清来主持。

只是,这场事关国家主权、民族希望的战役该让谁来挂帅呢?

施肇基认为,在还不知道疫情病原体的情况下,挂帅之人必须不怕死,有担当,那么谁能胜任?在众多的医者备选人中,他选中了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获取剑桥大学医学博士的伍连德。

施肇基确实是慧眼识英才!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省广州府新宁县,出身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他在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医学工作和研究,尤其是对传染病研究很有一番心得。

华侨的医学博士身份,又受聘于天津陆军军医学堂,贯通中西,由他来主持东北的防疫工作是最佳的人选。

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的武连德博士

宣统二年十一月初一(公元1910年12月2日),31岁的武连德临危受命,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踏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直奔疫情最为严重的哈尔滨,很快,他迎来了第一次挑战。

因为,他需要弄清楚这场瘟疫到底是什么传染病,而要搞清楚病原体,就必须解剖尸体,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才能做出正确的防治手段。

只是解剖尸体进行研究虽然是近现代医学的主要手段,但这和中国传统习俗中“逝者为大”的理念相悖,也不符合大清律法,自然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反对。

但医者父母心,肩负着重担的武连德,并没有因为旁人的反对而退缩,冒着被感染和被民众误解的风险,秘密进行了尸体解剖研究,这在中国医学史上是历史的第一次。

通过对尸体的解剖研究后,武连德在逝者的体内发现了鼠疫杆菌,他意识到,东北的这场瘟疫正是连欧美列强都会色变的鼠疫

但这种鼠疫的传播方式和世界各国医学界所认识的“腺鼠疫”不同,它不是通过鼠蚤叮咬的方式进行间接传播,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飞沫进行传播。

正在工作的武连德博士

为此,他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并认为这种新型鼠疫靠灭鼠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采取隔离患者的手段才能有效的阻止病毒传播。

只是武连德的开创性理论,在他的同行看来无疑天方异谈,更是对西方医学体系病理的挑战,自然不被清政府高薪请来相助防疫的英、法、俄、日等外国医学专家们所接受。

他们固执地认为,鼠疫就是通过鼠蚤叮咬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所谓“飞沫传播”闻所未闻。故而,他们对东北爆发的瘟疫是鼠疫持怀疑态度,并拒绝了武连德关于医者在治理患者时需要佩戴口罩的建议。

偏见,是要付出代价的。

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911年1月13日),东三省防疫总顾问,天津北洋医学堂的外聘教授,法国医学家梅聂在治理患者时感染了鼠疫,不幸逝去。

梅聂医生的病逝让当时的西方医者们大为震惊,尤其是当他们从梅聂的身体中检测出鼠疫杆菌后,联想起他生前在治理患者时没有佩戴口罩,这一刻,武连德的研究才被各国援助抗疫的医学家们重视起来。

参与中国东北防疫的外国医生

找到了这场瘟疫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武连德又遇到了第二次挑战,即在春节临近之际,如何预防疫情向关内大范围扩散。故而,他向东三省总督锡良提出了阻断交通,把那些还没来得及返乡的劳工留在东北的建议。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建议呢?自崇祯十七年,八旗贵族入关后,对东北实行了封锁策略,不允许关内百姓随意到东北去开荒种地。

但随着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日俄对东北主权的窥探,清王朝对东北的政治封锁逐渐减弱,并逐步放开了关内百姓进入东北的限制,这使得大量的关内百姓涌入东北淘金,以致东北人口激增,这种现象被称为“闯关东”。

宣统二年的这场瘟疫,正值庚戌年末,临近春节,这对于闯关东的人们来说,归乡过年是必不可少的。

鉴于这一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武连德,非常清楚一点,如果不采取官方手段,是无法阻止人们归乡的脚步的。所以必须阻断交通,否则这种通过飞沫传播的“肺鼠疫”势必会演变为一场全国性的瘟疫灾难。

百斯笃一疫在南满铁路线一带蔓延,就中以长春、奉天等处为最惨,迭志本报兹悉,该疫不但在沿线各地猖獗可畏,刻已传播各村庄。---《盛京时报.百斯笃疫已蔓延于各村庄.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阻断交通后,被临时隔离的民众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东北作为疫情的爆发源地,也必须禁止人口流动,全部采取隔离的方式进行治疗,否则疫情根本无法得到控制。

百斯笃疫异乎他项疫症之由,可设法以治疗。故发现有催斯疫者,非迅为隔离不可。不隔离则病毒飞散,势将遍及,不独同处一室以内者将无憔类,即其邻右,亦岂有幸也软。---《盛京时报.论防疫必宜隔离》

他的提议得到了总督锡良及各国援助的医学专家的认同。

在梅聂医生逝去的当天,即1月13日起,无论是南满铁路,还是京奉铁路都停运了所有南北往来的客运和货运。

京奉间之交通已断绝矣。---《盛京时报.关于防疫事宜之种种报告》

阻断了东北通往关内的交通,并对各村各户居民实行了隔离,这对疫情的传播起到了有效的控制。

鼠疫的防治方法

当然,对于武连德而言,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战役,还要面临第三个挑战,即必须在土葬和火葬中做出选择,处理因感染鼠疫而逝去的患者尸体。

“入土为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俗,而“逝者为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敬畏。

但庚戌年末,辛亥年初的交替之际,正是冬天,土冻三尺之厚,在没有挖掘机的时代,想要通过深挖土坑,用传统的土葬方式来处理患者尸体是不现实的。

而且传统的丧葬习俗中,程序繁琐,一般都要停尸三日才能下葬,但鼠疫杆菌的生命力相对极强,一般能在尸体中存活一段时间,如果不紧急处理,一旦鼠疫再次传播,那之前的防疫措施将付之东流。

为此,本着一名医者的素养,武连德提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建议,建立一处专用坟地,用来焚烧携带病毒的逝者尸体及其遗物。

但这项建议刚提出来就遭到东北的士绅们极力反对,而奏折传到京师后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土葬,是中国传统的丧葬方式

要知道在当时的大清国,无论是大清的律法,还是构建大清统治基础的社会伦理道德,都是不允许实行火葬的。

武连德的建议,是在向整个大清的世俗观念发起挑战。

但防治疫情刻不容缓,武连德知道自己无路可退,为此,他一再坚持必须对患病的逝者遗体进行火葬。

宣统三年正月初二(公元1911年1月31日),在东北总督锡良的支持下,在外务部右丞施肇基的努力下,清廷终于同意了这项在世人看来属于惊世骇俗的防疫措施。

道宪自奉准火葬疫死以来,修筑极大火葬场一处,招工兴筑。兹闻该场工程已竣,所有疫死者,定二十一日起一律运至该场实行焚烧矣。---《盛京时报.火葬场工程告竣》

虽然火葬的方式在当时不被世人所接受,但在防疫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火葬,防疫的关键性手段

汪郎说:

可以说,作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武连德是非常合格的。

他并没有盲目采用西方防治鼠疫的医疗措施,而是在对患者尸体的充分研究后,提出了鼠疫传染的新途径,并快速找到了防治手段,不仅拯救了国人,保住了清政府对东北的防疫主权,更为世界传染病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正是因为他的研究及时,防治措施有效,宣统三年二月(公元1911年3月),这场肆掠近半年之久的瘟疫,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得到了遏制。

这一刻,让世界各国为之震惊!

也正是这场抗疫的胜利,宣统三年三月初五(公元1911年4月3日),由清政府在沈阳主办的为期26天的国际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得到了英、法、美、德、俄、意、荷、日等11国响应,而前来参加会议的均是各国最著名的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专家。

武连德以亲历一线的抗疫经验,担任了大会主席,并促成了45项国际合作的决议。

万国鼠疫研究会参会者合影

此后,他一直奔波在中国医疗事业建设的第一线,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的建设。

抗战爆发后,武连德被迫返回了马来西亚。

1959年,他出版了自传《鼠疫斗士》,依然强烈表达着对母国的眷恋和怀念。

1960年,他带着这份对母国执着的爱离世,享年81岁。

武连德,国士无双,注定不朽!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坐落在哈尔滨的武连德博士石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鼠疫  鼠疫词条  传染源  传染源词条  清末  清末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东北  东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