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袁崇焕的失望,是崇祯不信任文官,并充满...

公元1644年4月,崇祯帝朱由检用一条白绫在万岁山自缢身亡,他的死也宣告了统治天下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灭亡!

这位立志成为一代明君,试图挽救大明朝走向灭亡的年轻帝王,不但没有成为中兴之主,反而被人打上了刚愎自负、刻薄寡恩的标签,成为了亡国之君。

因为在他统治的十七年间,总计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而被他杀掉的督抚一品大员竟达到了18人,这样的结果就是让朱由检面临着几乎无人可用的困境,间接造成了大明的治国成本,提高了施政难度。

这一切自然和朱由检严苛、猜忌、多疑的性格分不开的,而他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等御人手段,更是加剧了他和群臣之间的隔阂,也使得朝中官员唯唯诺诺,不敢力争,只求不犯错的局面。

而被誉为大明最后的擎天之柱孙传庭,因为掌握了明军最后的精锐,却扛不住朱由检胡乱猜忌他拥兵自重的心思,在连番催促之下出战李闯军,最后战死潼关,不得不说可惜了。

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崇祯剧照

然而朱由检这种不信任文官的多疑性格,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最起码在他刚登上皇帝位时,这位幼年丧母、少年丧父,没有好好享受过一天的家庭温暖的年轻皇帝,还是对自己的群臣们充满了信心。

所以朱由检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灭了让大明官场闻风丧胆的“九千岁”魏忠贤,并对阉党二百六十余人一网打尽,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同时又积极平反冤狱,对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重新启用。

这还不算,为了证明自己是可以成为明君,朱由检还限制了厂卫活动,将东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全部禁锢在北京城中,他用自己的举动为文官们恢复了一个相对宽松、安宁的政治环境。

在他看来,经历了天启朝的阉党之祸后,百官对他力挽狂澜、拯救危难的后继之君,一定就感激涕零。有了这么一个好的开始,那么只要君臣通力合作,一定可以扭转大明朝的颓废局势,成就君臣一代佳话。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有明君潜质的朱由检,对百官充满信心的朱由检,却因为袁崇焕的死,性格上发生了致命的变化。

朱由检除掉了魏忠贤后,他就必须要思考面临的第二件大事,任命谁担任蓟辽总督,去平叛建州女真,收复辽东国土。

袁崇焕像

辽东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此时的建州之主已经换成了皇太极,这是一位比努尔哈赤更难缠的敌人。

借希望于朝臣的朱由检等来了渴望已久的雨露,再一次踏入朝堂的袁崇焕勇敢地挑起了辽东的大梁,并提出了一个在朱由检看来,十分具有诱惑力的提议,即“五年平辽”。

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不管袁崇焕在当时说下这番话的意图如何,但朱由检绝对是像溺水之人捡到了稻草一样,对袁崇焕是绝对的信任,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

当然,事后袁崇焕在旁人的提醒下,知道自己失了言,为了补救,向朱由检提出了额外的条件:

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

也就是说,为了能够平定后金,收复辽东,像一张白纸一样的朱由检对袁崇焕绝对是掏心掏肺,袁崇焕要什么他就给什么,甚至是要求专断辽东之权,包括辽东人事任免权在内都一并答应了下来。

“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桂尚方剑,以赐崇焕,假之便宜。帝悉从之。

“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帝可之,崇焕遂留镇宁远。自肃既死,崇焕请停巡抚,及登莱巡抚孙国桢免,崇焕又请罢不设。帝亦报可。

可以说,虽然没有经历过帝王的系统性教育,但朱由检对袁崇焕的人品和能力没有任何的怀疑,他深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所以在最大限度范围内满足了袁崇焕的一切要求。

当然,朱由检要求的回报就是袁崇焕能够实现“五年平辽”的诺言,解决自己的心头大患,好让自己对祖宗有个交代!

清军攻城

而汪郎认为,这是袁崇焕一生中最志得意满的时刻,皇权对他是免疫的,不但伤害不了他,反而成了他的护身符。

因为在他诛杀了皮岛毛文龙后,遭到了朝中的弹劾。而袁崇焕只是写了一封奏折吐槽了一下自己的苦衷,并在兵员减少的情况下,提出了增加军饷的要求。

只不过因为是他的奏折,朱由检也只是迟疑了一下军饷的增加,但照样给批示了。

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

然而,这一切都在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的“己巳之变”后被打破!

这一年,在没有了皮岛毛文龙的后顾之忧后,皇太极又得到了李氏朝鲜的粮食,让他信心大增,绕过袁崇焕的关锦防线,从喜峰口的长城边隘大安口、龙井关、马兰屿,兵分三路直扑遵化,距离京师不足三百里。

这种局面,袁崇焕实际上要负责任的。

长城以南遵化至蓟州一线,虽然属于蓟辽总理刘策的防区,但袁崇焕毕竟是蓟辽督师,负有分兵戍守蓟州镇的重任。事实上,整个顺天府都在蓟州镇的防务辖区之内,这一地区出现了问题,袁崇焕是脱不了关系的。

但即使如此,朱由检依然自动为他开脱,“治兵关外,日夕拮据”,这份胸襟和后面的他对比起来,简直就是两个人。

当然,此时的朱由检对袁崇焕还是信任的,因为袁崇焕的及时回援,让他放心的把各地勤王的大军全部交给袁崇焕指挥,“令尽统诸道援军”,并对袁崇焕的战略部署进行了肯定。

卿部署兵将精骑,五支联络并进,蓟兵总署节制,分令剿袭,一禀胜算。

己巳之变

只是袁崇焕的书生意气太重了,同时也看不到后金统帅皇太极的战略意图,所以他在蓟州的分守之策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没有在蓟州至通州一带对后金发起决战,反而无视后金军接连攻下京城屏障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城,只顾尾随后金军一路到了北京城下,在广渠门外驻扎,并提出了进城修整的要求。

这一下引起了朱由检的不满和怀疑,但敌军当前,为了稳固军心,这一次朱由检并没有接受袁崇焕的要求,只是犒劳了军队。

但袁崇焕的这种消极打法和兵力部署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加上皇太极的离间造谣,在广渠门外击退后金军后,袁崇焕被朱由检投进了监狱。

但事实求是的说,一开始朱由检并没有要杀袁崇焕的意思,即使祖大寿恐慌之下逃回了辽东,也没有让朱由检动怒,他对袁崇焕的态度就是“暂解任听勘”,即使袁崇焕闹情绪,不愿意召回祖大寿,朱由检也只是让内阁和各部委的大臣们去好言相劝。

而当祖大寿接到袁崇焕的手书后,返回关内收复了永平、遵化等地后,朱由检对袁崇焕的疑心尽去,依然对他信心满满,认为“守辽非蛮子不可”!

但这一切,却因为阉党余孽的作妖嘎然而止。

广渠门之战

这帮唯恐天下不乱的奸臣,试图通过袁崇焕打击已经辞官的前内阁辅臣钱龙锡,故意捏造事实污蔑钱龙锡和袁崇焕勾结,以五年平辽换取朝廷信任,以杀毛文龙夺取辽东最高军权,只为了和后金议和,实属欺君卖国,和秦桧没什么两样。

正是这道奏疏让19岁的朱由检震怒不已。

在朱由检看来,自己对袁崇焕的绝对信任,换来的却是对方把自己当傻子一样玩弄,信誓旦旦的“五年平辽”只是一场投自己喜好的政治赌局,浪费了自己的感情;联想到毛文龙被杀后的后金入关,袁崇焕私自和后金进行粮食贸易等等,让朱由检胆寒不已。

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是最受不了亲近的人对自己的背叛,何况他还是皇帝。

只是,太过年轻的朱由检不是那群老狐狸的对手,一心要做明君的他,不自觉的被阉党余孽当了刀使,终究还是对袁崇焕举起了刀,以缓解自己心中的愤怒!

而正是袁崇焕的死,让朱由检意识到,连袁崇焕这样的人都对他包藏祸心,就更别说其他人了。大明江山是他朱家的,除了他自己没有人会关心大明的好坏,指望这帮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帮人不值得自己推心置腹的信任,对他们只有不停的压榨、驱使,不断地为皇家卖命即可!

基于这样的思想,朱由检自此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多疑、猜忌也就伴随了他的一生,最后留下了一句“诸臣误朕”的遗言,成为了史书的绝唱!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崇祯剧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崇祯  崇祯词条  文官  文官词条  失望  失望词条  信任  信任词条  充满  充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