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西周时期地位最高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他搞起了分封制,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屏藩周”,当时就有数十个诸侯国应运而生,在这些诸侯国中,姬姓宗室占了绝大多数,毕竟是担负着护卫周王室的责任,自然是同姓更值得信任,除此之外,还有四个人为周王室保驾护航,他们就是著名的“周初四圣”: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和太公望。

诸侯国和诸侯国之间是不同的,其中最能体现等级的就是他们的爵位,最高一等是公爵,侯爵次之,再是伯爵,还有子爵等。公爵国很少,一般认为西周初期有八个公爵国,这八个诸侯国大部分都是古国后裔,也包括殷商后裔的宋国,再就是周文王弟弟的虢国。这些公爵国中除去虢国是真正的地位高之外,其他的不过都是做做样子,类似于官职中的虚职,看起来地位很高,但是没有实权。这些公爵国看起来是地位最高的,但其实无论是土地还是话语权都不是很高,不过是周王室做给天下人看的,而真实的情况是周王室对他们甚至是有戒备之心的,比如殷商遗民的宋国。

虢国的地位在西周时期是比较高的,虢国的很多国君都曾在周王室担任要职,无论是内政还是军队,话语权都是很高的,但是虢国本身的发展却是很一般的,地理位置也紧跟在京畿周围,一直不曾有过忧患意识,而只是将虢国的命运与周王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西周一亡,虢国基本也到头了,在春秋初期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就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与公爵国的名不副实相比,次一等级的侯爵国才是周王室真正的助力,侯爵国绝大多数都是姬姓宗族,是周王室真正放心的诸侯国,他们是“以屏藩周”的主要力量,比如鲁国燕国、卫国、晋国、毕国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姜姓诸侯国,即齐国,齐国是周武王岳父姜太公的封地,虽不是姬姓国,但是也是周王室比较信任的一个诸侯国。齐国经过历代君主的筚路蓝缕,终于在东方站稳脚跟,并在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到了战国时期更是七雄之一。这样看起来倒不是没有一点建树,不过,齐国后劲不足,在齐桓公称霸之后迅速衰落,并再也没有称霸过。

姬姓诸侯国中的鲁国燕国、卫国、晋国、毕国等都是比较大而重要的诸侯国,其中更以鲁国燕国、毕国地位最高,这和他们的开国者有关系。鲁国的开国者实际上是周公旦,燕国的开国者是召公奭,毕国的开国者是毕公高,再加上齐国的开国者太公望,这就是著名的“周初四圣”。

周初四圣辅佐周武王灭商,又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是周初最为著名的贤臣,由四人分封得来的诸侯国更是西周最为重要的诸侯国。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毕公高的毕国似乎存在的时间很短,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灰飞烟灭。

太公望的齐国毕竟是姜姓诸侯国,和周王室还是隔了那么一层,所以算不得地位最高的,倒是周公旦的鲁国和召公奭的燕国是周王室最信任且地位最高的,要知道当初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而召公为辅臣,两人“分陕而治”,共同治理西周王朝。周成王之后,召公还辅佐了周康王。可以说除去周天子,周公旦和召公奭是西周地位最高的人。

鲁国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是很不相同的,燕国在春秋时期的存在感比较低,因为燕国的地盘远离中原,和戎狄做着近邻,因此,燕国自保尚且不易,哪还有时间掺和到中原的斗争中来呢?不过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却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尤其是燕国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国君,即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燕昭王,燕昭王时期,燕国还一度差点灭亡了齐国。所以,就这点来说,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有建树的。

没有建树的是鲁国鲁国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周公旦受封鲁国,但是并未就国,而是让他的长子伯禽去封地去建国,周公旦去世后,“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襃周公之德也。”周公旦对周王室所做的巨大贡献惠及鲁国,因此鲁国成为周礼最完备的诸侯国,也是西周真正地位最高的诸侯国。

但就其开国而言,周公旦就已经预料到了鲁国的未来,当初齐国和鲁国同时被封,太公望五个月就向周公旦汇报了齐国的施政情况,大意就是简政随俗,而伯禽则三年后才向周公旦汇报鲁国的施政情况,大意就是变俗格礼,当时周公旦就预料鲁国的发展一定赶不上齐国,将来必然会被齐国制约:“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

鲁国太过注重周礼,反而做不到平易近民,平白失了发展的先机。当然,春秋初期的鲁国发展还是可以的,它吞并了周围的数个小国,和齐国成为东方大国,并且两国开始争夺霸主,桓公、庄公、僖公时期,鲁国虽及不上齐国发展迅速,但也算是齐国争霸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有数个小的诸侯国向鲁国俯首称臣,只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

鲁国在强大的同时也已经开始有了内乱,即后期鲁国三桓的兴起。三桓的兴起说起来可以追溯到鲁惠公时期,鲁惠公有一长子名为息姑,即后来的鲁隐公,还有一个幼子也是嫡子允即后来的鲁桓公。本来息姑长大后要娶妻,鲁惠公给他定了宋国的公主,结果鲁惠公自己看上了宋女然后娶了做夫人,生下了嫡子允,成为鲁国的太子。鲁惠公去世的时候,允很小,尚不能继承国君之位,于是息姑暂代国政,就有了鲁隐公,鲁隐公想效仿周公旦,但是他退出的不够及时,做事情也不够有魄力,让公子羽成功挑拨了兄弟俩的关系,于是鲁隐公被杀,鲁桓公继位。

桓公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完全决定了鲁国的未来,他们分别是庆父、鲁庄公、叔牙和季友,鲁庄公向下传递的就是鲁国的国君,而另外三人的后代则在未来形成了著名的鲁国三桓。尤其是季友在后来扶立鲁僖公继位而成为鲁国的相国,季友去世之后,季氏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且成为三桓之首,把持鲁国的朝政,甚至季平子还曾摄政数年。

三桓之乱不是没有引起鲁国国君的注意,毕竟在后来已经到了国人只知三桓而不知国君的地步,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削弱甚至除掉三桓势力又是另一回事,即便战争打响,也基本都是三桓胜利。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战国初期的鲁穆公时期,鲁穆公收回了三桓手中的权力,将国政握在了手中,但季氏还是硬生生独立出来一个费国。

就在鲁国解决了三桓问题准备一致对外的时候,国际局势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鲁国解决了卿族作乱的问题,但并没有从卿族作乱中恢复元气,更无法在战国诡谲的局势中占得一席之地,最终被楚国所灭。

其实我们看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没有建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鲁国周礼最为完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鲁国的发展,毕竟春秋战国时期的基调就是礼崩乐坏,不适应局势的发展就只能被淘汰掉。

其二,鲁国的地缘其实是很受限制的,在春秋初期,诸侯国们大部分都是注重国内自己的发展,因此鲁国还能作为强国发挥自己的优势,但随着诸如晋国、楚国、齐国等的强大,他们开始对外开疆扩土,这就限制了鲁国的发展,鲁国地处东边的中心地带,想要对外扩张是很难的,尤其是在大国都想要对外扩张的时候,鲁国就更没有机会扩张了,春秋初期没有真正强大起来的郑国也是如此。

其三,自然就是鲁国三桓的影响,历史从春秋进入战国的著名节点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同样是卿族作乱,鲁国的三桓虽然在鲁国存在了很多年,但最终却并没有取而代之成为鲁国的真正主人,反被国君打败,鲁国并没有被注入新的活力,更没有真正实行战国时期强国都在进行的变法,这自然无法让鲁国在战国时期翻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时期  时期词条  诸侯国  诸侯国词条  西周  西周词条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词条  地位  地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