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清人昭梿的笔记《啸亭杂录》卷二中,有《史文靖公》一节,其中说到了宰相之识大体。
首先,需要指出,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而并非是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史传,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是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又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
关于宰相的执掌,《史记·陈丞相世家》说得很清楚: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数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数人。
中国各朝代中,可以视之为宰相的正式官名有: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
明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廷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来,明朝皇帝不胜庶政之繁,乃设内阁大学士,以协理文书。再后,内阁职权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被称为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袭明制,设内阁大学士。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两代,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大学士无正式宰相名份。不过,在实际社会中,清人称大学士为相国、宰辅、宰相正式和非正式的书面记载还是不少的。
之所以闲说宰相,是因为,说完宰相之后,部分读者就不会纠结清朝到底有没有宰相这个问题了。
下面,就看看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朝宰相史贻直是怎样的识大体。
说到史贻直,就自然要知其人。
史贻直(公元1682年~公元1763年),字儆弦,号铁崖,江苏溧阳人。
其父史夔,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进士,官至詹事。
史贻直少年时,十分熟悉古代的典章制度。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己卯科,史贻直中式举人。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史贻直联捷进士,时年仅19岁,选为庶吉士,授职检讨;以后历充云南主考、广东督学、赞善、侍讲、庶子、讲读学士。
清世宗雍正初年,命史贻直在南书房行走,后迁吏部侍郎,历职工部、户部。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史贻直任职福建总督。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史贻直担任两江总督;因为籍贯所在,故上疏请辞,不许,授职左都御史,仍留两江。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清军西进准噶尔作战,史贻直奉命督粮饷至陕西。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署陕西巡抚。当时,朝廷大臣议定,禁止民间酿酒,颁布各省实行。史贻直认为此令不妥,立即上疏,说是:酿酒是民间发展经济,百姓谋生的办法;丰收之年粮食有余,可以倡导百姓酿造。朝廷准许,因时制宜而行,不可一概强制。
湖广总督迈柱建议,疏浚湖北荆子关至陕西商州龙驹寨的丹江河道,以便于从水路运输军粮。对此,史贻直上疏,提出异议,言道:荆子关至龙驹寨,丹江流经大山,蜿蜓三百七十余;夏秋之际,百姓需要引水灌地,筑堰蓄水;遇到大雨,山洪暴发,两岸纤道被冲毁;实不宜于行船运粮。史贻直另外建议,说是:可在河南靠近黄河岸边的诸州县筹粮,由黄河西运,或由陆路转运,可暂不动员百姓疏浚丹江。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史贻直被召回京。
清高宗乾隆即位之初,署湖广总督。后还京,历任工部、刑部、兵部、吏部尚书。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署直隶总督。复召还,任协办大学士。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授文渊阁大学士。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加太子太保衔。
与大学士、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西林觉罗·鄂尔泰交好,鄂尔泰之侄鄂昌呼史贻直为“伯父”。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史贻直前奏,张廷玉不应配享太庙。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鄂昌任甘肃巡抚,史贻直请托鄂昌,替次子史奕昂谋求甘肃布政使之职。后鄂尔泰门生胡中藻案爆发,鄂昌被赐自尽,乾隆帝垂念史贻直勤慎,没有深加罪责,令其致仕回籍,并召其子史奕昂还京。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帝南巡,史贻直在沂州迎驾,命其在家食俸。
很快,征召史贻直还京,仍旧授职为大学士。赴京途中,史贻直病情发作,乾隆帝派遣御医前往诊视。至京之后,命其领工部尚书,加太子太傅。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乾隆帝以贻直成进士已六十年,赐诗,奖为“人瑞”。很快,乾隆帝下令,凡遇祀典,史贻直不必随班行礼,以肩舆入直。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史贻直乞请致仕,命不必兼摄工部,岁加俸五百金。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病卒,年82,赠太保,谥文靖,祀贤良祠。
撰有《工部则例》50卷、《工部续增则例》95卷,主修《陕西通志》100卷。
说完宰相,介绍了史贻直。
下面,就来说相关事体。
史贻直识大体的事,开首已经明确,乃是清人昭梿笔记中所载。
话说,史文靖公贻直,器量宏大,风度翩然。
史贻直在朝廷任职时,因执掌机要,所有,内廷会不时宣召。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情况,史贻直被宣召之后,他都不失方寸,雅步如常,不做慌张奔忙之态。
就因为史贻直在被宣召时的不惊不乍,曾经有人催促他说:
“圣上宣召,您怎么还那样不慌不忙啊?”
史贻直回答说:
“天下哪有慌张奔迫的宰相啊?”
大家都叹服史贻直识大体,认为这才是宰相应有的器量与风度。
此其人其事之一端。
另外,《清史稿》卷三百三·列传九十《史贻直传》中,关于史贻直器识与风度的记述,亦有可观者。
据载,史贻直执掌枢机,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从大处着眼,统领全局。
史贻直从来都不会为了标新立异而固执己见,他也不会为了揣摩迎合上意而苟且赞同。
史贻直的记忆力非常好,举止整饬有度。而且,他的口才很好,应变随机,善于辞令。
当日,年羹尧被诛之后,清世宗雍正帝曾经问史贻直道:
“你也是年羹尧举荐的吧?”
史贻直免冠,回答道:
“举荐臣的是年羹尧,重用臣的是皇上。”
史贻直在清高宗乾隆朝任职,年老之后,曾经有一次,他进入内廷奏事,因为上了年纪,拜起之间,有些迟缓。乾隆帝问史贻直道:
“看你的动作,你是因为年老,体力衰弱了吗?”
史贻直回答说:
“皇上到了臣的年纪,自然就会知道了!”
乾隆帝听完,收敛了平常的威怒之貌,露出了和颜悦色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