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和李鸿章之间究竟有没有私仇?汪郎从两人之间的交流来看,更多的还是政见不同(翁是帝党,李为后党)。
今天很多人对翁同龢保持着厌恶的态度,主要在于两点,一是翁是清流,认为清流就是顽固派;二是替李鸿章翻案,为甲午北洋海军战败找一个重量级的黑锅。
事实上翁同龢不仅不顽固,反而支持变法,支持洋务,支持维新,只不过作为清流的他,抱着的希望更高而已!
当然翁同龢在对待给北洋拨款的问题上,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克扣专款,相反对于北洋海军的建设,他反而是积极支持的。
翁同龢故居
1、翁同龢克扣李鸿章的钱,无意于痴人说梦!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让清政府深刻意识到发展近代海防事业的重要性,为此在当年10月成立了海军衙门,自始清朝海军归中央统筹。
按照慈禧的懿旨,海军衙门的主事是醇亲王奕譞(光绪帝父亲),李鸿章是协办,而海军军费是由海军衙门专项管理。
也就是说户部将款项拨到海军衙门,至于奕譞是想先给北洋,还是先给南洋,都由他说了算,翁同龢的话不顶用!
何况李鸿章身为海军衙门协办,身后又有慈禧的支持,他想优先发展北洋,难道奕譞还能阻止吗?
而翁同龢想要在海军衙门找茬,也要先看看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和胆量!
1886年,翁同龢成为户部天官,即户部尚书,而此时的海军衙门已经成立1年了,他就算是想插手,海军衙门也已经是油泼不进了。
同时再假设一下,面对全国性的,而且还是大老板(慈禧)亲自出面要求发展的国家级战略,作为清流的翁同龢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去反对,去截留海军发展的专项费用?
到时候不要说慈禧来找他,恐怕连他自己的学生光绪帝那一关都无法迈过去。何况还要时刻准备着和总理海军衙门的奕譞打官司,有这精力还不如多收点税实在。
而且户部尚书和海军衙门总理是平级关系,翁同龢能自大到对另一个部门老大发号施令?而且这个老大还是皇帝的父亲。
当然,李鸿章是否会克扣北洋海军军费,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和翁同龢就无关了。
威海北洋海军公所
2、翁同龢没有克扣海军军费,克扣军费的反而是海军衙门,挪用军费的是慈禧太后!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认为如果北洋海军能够多出2艘铁甲舰,黄海海战的胜利者就是大清朝了。
实际上,北洋海军的铁甲舰造价其实并不算高,如旗舰定远号,造价不过140万两白银。
可惜海军衙门拿不出这笔钱来,钱到哪里去了?被海军衙门或者说被奕譞挪作他用,给慈禧修颐和园,过六十大寿去了。
1889年光绪帝亲政后,慈禧就搬到颐和园养老去了。说实话,修下自己的住所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大修,也不该用发展海军的钱啊!
毕竟大清国的海防是重中之重,而且大清国本身就像一个大窟窿到处都要花钱。
所以对于户部主官翁同龢来说能省则省;但对于海军衙门主事奕譞来说,没有什么比慈禧太后的身心健康最重要了。
据统计,修建颐和园所挪用的海军军费竟然高达800万两,这都可以购买5艘铁甲舰了。
如果这5艘理论上的铁甲舰能被投入北洋参与黄海海战,按照日方的说法,不要说胜利,恐怕都能打到日本本土去了。
定远舰模型
另一方面,日军能够取胜,还在于更换了100毫米以上口径的速射炮,所以日军炮弹总投射量是北洋水师的10多倍,这也是为何日军火力猛烈的原因!
那么这要花多少钱呢?
1894年3月,李鸿章的上奏给出了答案:镇远、定远、济远、经远、来远等五舰总应添置克虏伯新式120毫米速射炮二十一门,连同炮弹、运输、保险等费用,共约需银六十一万三千四十余两。
也就是说购买21门口径120毫米的速射炮,连同炮弹等其他附属费用才不到62万两,不到62万两的白银就能扭转战局,可不可惜?
而修建颐和园每年需要花费多少?
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
但是,北洋海军每年实际得到的军费,或者说可以支配的军费才80万两而已,这点钱要维护一支海军的正常开销犹如杯水车薪,何况还是名列亚洲第一的海军。
那么,翁同龢对待海军军费是什么态度呢?
甲午战争前夕,慈禧要求海军衙门和户部各筹150万两银子用于备战,翁同龢的户部在2个月内就拿出来了,一分不少。
海军衙门?一毛钱都没有!
可见,克扣军费的到底是谁了。
颐和园
3、翁同龢以财政困难为由,提议暂停发展海军的真相!
翁同龢在主政户部期间,确实提过以财政困难为由,限制北洋水师经费支出,且奏请海军停购船械二年的提议。
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作为拼击翁同龢的理由。
因为人类都习惯性的夸大某一件不称心的事,而忽略了这件事发生的背景,从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进行大量的泼污水!
翁同龢主政户部,首先要考虑的是全国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需要进行全盘的统筹考虑,使每一两银子都能用于实处。
这是常识!
翁同龢上奏要求暂缓海军购买船械、枪炮发生在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而这一年大清国发生了一件天灾,即黄河郑州段决口。
为了堵住该段决口,为了抗洪救灾,翁同龢才作出了如此决断,目的是一切都以救助灾民为先。
试问,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下,是海防重要还是民生重要?
灾民如果不能好好安抚,势必会酿成民变,到时花费的又能知道多少!也许,百万两都有可能!
这可比列强从海上进攻要急迫,也现实得多了!
而在郑州救灾工程结束后,海军衙门和李鸿章本人都没有及时提出要购买新式船舰,但1888年北洋海军却正式成立了。
此后翁同龢全力支持海军发展,一直到甲午战争爆发,翁同龢通过户部总计拨款650多万两白银给了海军衙门。
而与此同时,李鸿章的淮军存银竟高达800多万两,但并没有用在甲午战争上。
所以,你能把甲午北洋战败的原因归责于翁同龢不拨款吗?北洋真的是败在军费上吗?
翁同龢像
4、甲午战争中翁同龢一直主战,是想看李鸿章的笑话吗?
很多人因为对李鸿章的同情,就对甲午战争中主战的翁同龢抱有偏见!
其中一种观点就是,翁同龢因为和李鸿章的私怨,所以才拼命主战,目的就是急切地想扳倒政敌李鸿章。
汪郎认为,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完全是一个糊涂蛋!
为何?把抗击外敌侵略,把维护民族独立的大事竟然引申为清朝内部的党争,这种心理是有多黑暗!
不要说对翁同龢不公,就是对李鸿章也是不公的。
事实上,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无论是翁同龢还是李鸿章,都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才会导致政见不一!
之前汪郎就说过,李鸿章的外交思维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推崇的是“和”字外交方针。
但翁同龢是清流,他的主张是“既然有实力,为何不能一战?”
翁同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问题还出自李鸿章自己身上。
翁同龢是中国传统的文官,他虽然支持洋务,支持维新,但他的人生并没有经历过军事上的熏陶,长处也不在军事上,而在文治!
而且作为帝师,从他站在光绪的角度还敢和慈禧在政治上斗上那么一斗,就可以看出,他还是具有文人的君子之风的。
这样的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单纯的(针对军事而言)。
所以他虽然和李鸿章的派系不同,但因为李鸿章长期鼓吹北洋水师实力如何如何,陆军如何强大,这就让翁同龢深信不疑。
《走向共和》剧照
站在翁同龢的角度来看,北洋海陆两军,尤其是海军都是你李鸿章一手操办的,关键位置都是你的人。既然你这么自信,我老翁不懂军事,自然是以你李鸿章的意见为主。
何况我老翁没有断过你的粮,全力支持你的发展,想必以你治军出身的眼光,北洋绝对是大清国最坚强的屏障!
基于这样的心理,甲午战争爆发后,作为传统的封建士大夫,翁同龢对胆敢挑战大清威严的日本自然是愤怒的。
因为有日本挑战唐朝和明朝而失败的例子在前,又有李鸿章的自信在后,翁同龢才会坚持主战。
他认为北洋有实力和日本一战,而且必须和日本一战,这样方能彰显大清国威!
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
只是北洋陆军不争气,而海军军备又不齐,以致屡战不胜,翁同龢才起了疑心,心中不安下,才会让季邦桢如实汇报北洋实情。
将士之贤否,军报之虚实,器械之良窳!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翁同龢极力主战,正是出于对北洋海军力量的绝对自信,而不是抱着对李鸿章笑话的态度!
事实上,在北洋一败涂地,日方要求“割土、赔款”才能议和的情况下,翁同龢和李鸿章在朝堂上的意见竟然出奇一致,即反对割地,以赔款求得忍辱负重!
毕竟在家国情怀下,没有国又哪来的家,这才是翁同龢作为清流的一贯思维!
诚然如此,我们还能把北洋海军的失败归责于翁同龢克扣军费吗?
北洋海军的败,败在清王朝的腐,败在李鸿章自己的身上,和人家翁同龢可没有半点的关系!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甲午刘公岛保卫战场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