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特点是真实再现,不说假话。没想到我的这些老照片在今天受到关注,应该是图片里面的真人真事让人感动吧。现在看来,当年那些玩技法特技的艺术照片却毫无价值。
我是农村出身,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放过牛拾过粪,样样农活都干过,对农民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上学赶上“文革”,半天学习半天劳动。还好,高中毕业时恰好恢复高考,总算实现了梦想,“农转非”吃上白馒头。
1981年,我用一台双镜头海鸥相机开始了在文化馆的摄影生涯。那时摄影还算新鲜事,浓厚兴趣使我相机不离身,走到哪拍到哪。
至于题材,没有特定设计,只是有感就拍。要么是新鲜的,要么是陈旧的,要么是愤怒的,要么是呐喊的……每幅图片都是与心灵的撞击。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活是平静的,不急不慢悠闲自在。贫乏中开始复苏,传统逐渐遭遇现代的冲击,农耕文明释放出一丝淡淡的挽歌。一幕幕场景,是关乎一个时代政治经济人文情怀的印记。
那些逝去的时光,在记忆深处沉淀,永不褪色。
西董山区,农村最常见的石碾。
露天电影是那个年代农村最高的精神享受。
上世纪80年代初,南部山区农民从大井取水。
上世纪80年代初,县吕剧团宣传计划生育。
上世纪80年代末,小清河渡船。
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时尚潮流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图为邹平服装厂的职工模特在展示新装。
婚宴中,正在准备美味佳肴的大厨。
1982年,台子镇群众自发组织元宵节表演活动。图中的这位群众演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民抗旱种棉。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集市上的牲口市,那时还保持着握手暗中讨价还价的传统。
李卫,1963年生,山东邹平人。现为邹平文化馆副高级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副研究员。摄影家、画家。主要作品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首届粉画展、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及《美术》期刊发表等。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