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代坦克的先驱——T64主战坦克

本文共计5066个字,6张配图,浅谈了T64主战坦克各个子系统与其来历,而非单纯的分析其火力,机动性及防护能力

最为看重陆战的国家,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囤兵百万,并做好了随时靠着T54/55组成的锅盖头洪流在核打击的掩护下进攻,帮助身后的的步兵扫清敌军的工事、用强大的火炮打击对方战车的任务。然而随着50年代末L7坦克炮的问世和破甲弹射流稳定技术的成熟,原本看似坚不可摧的T54/55甚至是苏联引以为豪的IS3,T10等重型坦克都在破甲弹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矛与盾的天平因为破甲弹的出现使得不论是北约还是华约,“矛”都稳稳地占据了上风。因此当年西方的装甲无用论甚嚣尘上,主张抛弃重装甲坦克装甲抗住轻武器就足够,靠着减轻重量来获得更强的火力和机动性。德国开发出了正面防护仅为70毫米的豹一,法国人也照着这条思路研发了装甲薄弱的AMX30B,苏联人其实也有类似的想法例如(例如上一期介绍的120工程,大家要是有兴趣可以也去看一看)。然而也有设计局和设计师意识到破甲弹并非无解,例如早在T34上面挂着的钢丝网和床垫便可以提前引爆破甲弹,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苏联人真正想要的是一款能抗击所有类型西方弹药的新型装甲,钢丝网对于双方开发的动能穿甲弹毫无用处。在这样的局势下,复合装甲这一理念被提上日程,而T64之所以称为第一款三代坦克也和这套复合装甲也脱不开干系。

开发历程

如果有玩过坦克世界的朋友,那么肯定对430工程和140工程这两辆中型坦克有所了解。他们其实就是T64坦克的先辈,在T55之后的苏联新一代坦克招标过程中,下塔吉尔设计局拿出了140工程,而哈尔科夫设计局拿出了430工程。这里做一点小小的延申——想知道苏联某一款坦克来自于哪一个设计局可以直接看他的工程代号第一位,2开头是列宁格勒厂,代表作为260工程IS7重型坦克,7开头为车里雅宾斯克厂,代表作701工程IS4重型坦克,1开头为下塔吉尔设计局,代表作为172M工程T72A坦克,4打头则是哈尔科夫厂,代表作432工程T64主战坦克,除此以外还有6打头的鄂木斯克厂和9打头的斯大林格勒厂,产品较少不做过多介绍。说到这140和430两型坦克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使用了5TD复合增压量冲程5气缸多种燃料发动机,然而当时5TD诞生没多久,可靠性照着苏联原本使用的B2系列柴油引擎差了不少,以至于140工程的引擎在展示时熄火停车,两者的性能相较于T55提升也很有限,两家设计局因此都没有中标,哈尔科夫发扬了面对故障不要怕,微笑着面对他的精神潜心折腾5TD发动机并且给430工程继续改进得出了T64坦克,而一向以减配作为光荣传统的下塔吉尔直接放弃了当时病魔缠身的5TD从而选择给B2引擎增压加功率并且改进,最终成品借着T64坦克改进方案的幌子登场,这便是大名鼎鼎的T72。

坦克“三大件”

火炮

对于T64来说在他出生的年代有三种火炮可供选择——高膛压版的100毫米线膛炮U8TS,但是这种火炮有一个问题,由于大药室长炮管高膛压的设计使其后坐力巨大,虽说这款坦克炮装有制退器减小后坐力但是开炮后卷起的烟尘极易暴露目标,而在雪地里开炮扬起的冰雪会附着在坦克的观瞄系统上影响作战效能,因此被否决;U5TS型115毫米滑膛炮(也就是T62的炮)和2A26型125毫米滑膛炮,事实上这两款炮都有搭载在T64的早期型上,T64装载了U5TS而T64A装载了2A26,然而部队接收后两者都有不小的问题,使用整装弹的U5TS对T64的自动装弹机并不友好,故障频繁,而2A26的问题更加严重,由于2A26本质上是苏联122毫米炮去掉了膛线变成125毫米炮,相较于125毫米炮弹的高膛压显然其火炮身管过于薄弱,导致其寿命堪忧,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单薄的炮管和没有火炮热护套,,2A26炮管上下会受热不均导致弯曲(甚至有一些炮管弯曲到不能使用)。哈尔科夫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作为最大量生产的型号T64B上,安装了来自T72坦克更强的125毫米2A46坦克炮,相较于2A26性能提升明显。作为专门设计的坦克炮,2A46相较于其他由牵引式反坦克炮乃至海军舰炮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复进机和驻退机力更大使其后座距离短而且由于采用了部分线膛炮的技术,事实上2A46在炮管末端有少许膛线来保证弹药自旋不足时为其添加自旋能力。有了强力的坦克炮,必须就要有良好的观瞄和火炮伺服设备来保证火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为了伺候好这门炮,自动装弹机显然是要有的,或者是说,只能用装弹机了。根据西方和苏联的研究表明人工装填的极限口径就是120或122口径弹药了,跟何况2A46系列使用分装弹药,而且发射药和弹头重量加起来逼近了40千克,坦克狭小的空间内装填手拿着自己一半多体重的弹药来回搬运很不现实,更可悲的是苏联中坦克从不标配炮塔吊篮旋转地板,人工装填要让炮塔停下来才能装。苏联人算账算的明白,他们献祭了装填手装备了装弹机,事实上装弹机带来的好处很明显,机器不会疲劳,装填速度稳定,而且最重要的是降低了车高减少了所需要装甲的面积。

这里解释一下,按照苏联坦克设计的理论,装甲是很重的,要让需要装甲的位置减小然后布置更厚的装甲,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样的防护水平苏联坦克比西方坦克更轻。除此之外T64还装备了火炮的双向稳定装置和模拟式弹道计算机,这两样东西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十分先进的技术。T64的炮手发现目标后可以将目标的速度,距离等输入计算机,而后会进行自动调炮,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依赖瞄准镜分划的瞄准方式精度高了很多。

T64的自动装弹机

装甲

T64采用了当时少见的复合装甲,与常识相悖的是,T64并不是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带有复合装甲坦克,美国和英国都有在坦克上安装复合装甲的尝试。美国人在设计M60时就有考虑过在车体铸造的前装甲内部添加石英层来增强对于破甲弹的防护,但是这一方案被最终否决,原因在于当时美国这种石英装甲的产量很少而且石英虽然面对破甲弹时效果不错,但是根据以前的文章我们可以得出美国人的对手苏联人最常用的是动能穿甲弹这种实打实的武器,石英面对动能弹药的能力仅为钢板的七成,很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而英国人在自家的酋长坦克上面安装了斯蒂尔普鲁型复合装甲,但是与M60的石英一样抗破甲弹不抗穿甲弹,虽说后期酋长坦克有换装乔巴姆装甲的型号但是那些都是出口型号(英国陆军默默哭泣)。事实上苏联人对于复合装甲的研究开始的非常早,在T64研究初期就有两种方案的复合装甲,金属复合和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陶瓷复合装甲。在炮塔的制作流程中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金属装甲炮塔要先用钢铸造一个前方带有两个大空腔的炮塔主体结构,随后向其中灌入铝,最后焊接开口顶端来封闭整块装甲,看起来这个装甲似乎很美好,然而并不然,被大长径比穿甲弹命中之后内部的铝会被挤出来导致装甲报废,而浇筑的铝又无法进行热处理导致可能出现气泡等从而影响强度。虽说苏联最后开发了特殊的铝合金来保证几乎不会出现气泡但是结果依然不理想。

T64炮塔装甲俯视图 陶瓷球清晰可见

另一方面,在T64B上应用的陶瓷球装甲作为非金属装甲的代表发展却十分顺利。这款装甲应用了氧化铝陶瓷球,在炮塔铸造前将陶瓷球用钢丝和弹簧穿起来随后浇筑炮塔使得陶瓷球被浇筑进炮塔,这种陶瓷球硬度极高,面对铜制射流为主的破甲弹效果极佳,而面对穿甲弹,球型高硬度陶瓷会迫使穿甲弹偏离或者在击中球面时产生巨大的应力,在铸钢和陶瓷间来回穿梭的穿甲弹最终就会被消耗掉动能而停止。而在车体的复合装甲上,苏联人开创性的使用了钢加玻璃纤维加钢的设计,相比美国在石英装甲上面的笨拙尝试显然更为高明。在T64的后续改进型中针对驾驶员窗口位置的装甲缺陷,加焊了30毫米钢板补强塞提升了正面防护水平。在T64BV之后T64坦克加装了爆炸反应装甲的安装位置,接触系列反应装甲登上战车,第一款K1爆炸反应装甲装备两块抛板,在破甲弹金属射流起爆炸药块之后利用飞出的抛板干扰射流,面对破甲弹可以提供等效于400毫米钢的等效厚度,后续部分型号也有换装在T80文章中讲到的K5重型爆炸反应装甲可以切断长杆穿甲弹部分穿杆,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时代有部分消息称T64现代改进型号可以安装新一代的化石反应装甲可以几乎正面免疫现代穿甲弹。

陶瓷球装甲防动能炮弹的原理刨析图

引擎

和同期任何苏制坦克相比,T64的引擎都是十分独特的。这是因为其并未使用苏联传家宝引擎B2系列,而是使用了新兴的两冲程涡轮增压多种燃料吗引擎5TD,在哈尔科夫的优化下5TD的可靠性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增大了输出功率,在最高输出的2800转情况下可以输出750马力,虽说这个马力数和IS4的机械增压版B2差不多但是5TD体积小巧.由于1个气缸对应两个活塞以及水平布局,5TD的高度非常低矮(仅为B2系列的一半)而发动机的散热系统也是很有创意,全新设计的喷射式冷却系统舍弃了原本与发动机曲轴相连的风扇系统,采用尾气驱动来散热减少了发动机的动力浪费并且更好的利用了动力舱的体积,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发动机的噪音。

5TD引擎的内部构造 可以很清晰的见到活塞对置结构

然而这套系统并不是完美的,一旦发动机出现故障,复杂的冷却系统并不像传统苏联车那样掀开上方的冷排后就可以看到发动机结构,T64的引擎故障后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吊发动机,而5TD引擎的复杂结构让他的维修宛若外科手术一般困难,此外归功于5TD的高转速,其使用寿命本身就堪忧而且由于苏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工艺差,初期甚至有涡轮严重损坏导致发动机报废的风险,但是小体积,大马力的两冲程增压引擎技术却在后来为著名的甚至装在我国不少出口型坦克上面的6TD引擎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积累 。

5TD引擎实图

传动,行走和转向装置

相较于T54/55经典的5对负重轮,T64坦克采用了直径更小的6对负重轮,事实上与部分言论相悖的是,大尺寸负重轮对于坦克的越野能力没有正面影响,坦克越障能力看的主要指标应该是离地高度,相较于大尺寸负重轮,小尺寸轮在相同的离地间隙下可以给悬挂装置更大的活动幅度从而让坦克不至于因为悬挂被完全压缩导致对乘员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6对负重轮可以让坦克的重量更均匀的分摊在地面上也能让每一组悬挂更软,防止出现T55那种高速行驶时悬挂太硬车体弹跳的问题。T64的变速箱可谓是非常经典的设计,两侧各有一个7前进1后退挡位的行星齿轮变速箱,在转向时内侧变速箱降一档使得内侧履带速度大于外侧从而转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坦克在不同挡位和速度下有不同的转向半径,其实想要实现这种效果最为正统的方式还是西方常用的双流传动系统,发动机的动力在输出时被分为两路,一路为互为反方向的转向轴,一路则流入变速箱,转向轴输出的速度在相同发动机转速时保持不变,但是变速箱中的速度是随着挡位变化的,当转向时转向速度叠加进行驶的速度中,则可以得出行驶速度越大,转向半径越大,而在T64之前的苏联车通过转向机中锁止齿轮使得两侧履带的速度成一个固定比例,因而无论速度多快也是一样的转向半径。其实T64的变速箱可以说是一种妥协,他的设计意味着如果挡位太少则转向时半径不是太大就是太小,而如果挡位太多又会使操作繁琐以及变速箱体积庞大易损坏,从俄罗斯最新的坦克T14采用了正经双流传动来看,这套装置可能还是差点火候。

总结

T64是完美的吗?肯定不是,但是我们丝毫不能否定他的价值,作为三代坦克的先驱,T64是苏联人在破甲弹压倒装甲的暗无天日的日子里缓缓摸索出来的一条道路,复合装甲的坚盾,滑膛炮的长矛,他用自己的事实反驳了破甲弹的无敌。虽说T64刚刚服役时有着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但是至少他的设计思路,他的各项指标为后辈们照亮了路,为三代坦克树立了一个标杆,连T64都打不过的产品就应该是老掉牙的淘汰货。面对西方大行其道的碎甲弹,破甲弹,和仅仅105毫米的坦克炮,T64和苏联军队有力的回应了西方的坦克无用论和甚嚣尘上的空军至上论,没有了制空权坦克的确只是一个罐头,但是坦克不是用来被开罐的,当在前线步兵们面对对面的机枪,步枪,步战车的机关炮和敌方坦克的炮弹乱飞的战场上,无论什么人这时候都会选择召唤一辆坦克,像T64一样的坦克,用复合装甲抵挡攻击,用巨大的125毫米主炮回击敌人,用精准的火控系统发现难以发现的目标,用高效的自动装弹机打的敌人不敢露头,况且在当年苏联的框架下,驻地里面的导弹防空系统,身边的伴随防空车,后方的前线机场起飞的米格大队,在这种情况下T64和他的先辈和后辈们一起成为部队的重骑兵,集机动,火力,防护一体摧垮敌人的防线。

总而言之,T64不是无敌的,他也有他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三代坦克的先驱者,赞美之词他受之无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代  三代词条  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词条  先驱  先驱词条  坦克  坦克词条  T64  T64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