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历史的谜思:胡亥即位问题,《史记》和出土...

秦始皇 风云战国剧照)

胡亥即位之事,两千年来云山雾罩,历来学者认为他是篡位,但新出土的材料却说他是合法即位。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两种说法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因缘?

一、《赵正书》的出土与颠覆性发现

2003年,北京大学接受了一批社会捐赠的竹简,其中内容有一部分为《赵正书》。《赵正书》得名于本书第一句“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秦汉及以前的书籍一般很少有名字,按照书籍的首句大义命名就是一种方式。

赵正,即秦始皇。至于秦始皇该姓什么,这个问题有两解,秦、赵祖先同源,均为赵氏,但秦的祖先非子因为为周天子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赐姓赢。而古代姓氏的流变,由于资料缺乏,史学界还未有说服众人的解释。但《史记》明确记载,秦始皇姓赵。《史记·楚世家》记载:“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秦始皇出身于正月,因此得名“正”。

(赵正书

据北京大学的专家鉴定,从字体和内容来看,《赵正书》被抄录的年代应当在汉武帝后期到昭帝时期,也就是西汉的中期,故该书被抄录在这批竹简上与《史记》的成书年代大致相当。《赵正书》中通篇称秦始皇和秦二世为秦王,可见作者并不认为秦是正统,而只是七国之一,所以其作者很有可能是东方六国旧贵族及其后裔。而汉文帝时,国家已经承认秦为土德,肯定了其正统地位,所以这一书籍很有能成书于西汉早期。我们可以推测,司马迁写《史记》时,《赵正书》已经问世,但司马迁有没有看到这本书,还没有确切的证据。

《赵正书》记载了秦代从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开始,至秦亡国之间的历史,主要记载秦始皇、胡亥、李斯、赵高等人的言论。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一个不听劝谏而导致亡国的二世胡亥的形象,来警示君主。与我们研究秦代历史最主要的依据《史记》相比,《赵正书》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记载,最为震惊世人的是秦始皇的初衷就是想要立胡亥为帝,胡亥并有没有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那样,秘不发丧并且篡改诏书。

《楚汉传奇》中的李斯

二、我们该怎样看待《赵正书》的记载?

胡亥篡位一事,在《赵正书》发现之前,最早且最为可靠的记载就是《史记》。《史记》的记载我们都非常熟悉,秦始皇弥留之际,胡亥与赵高密谋,窜通李斯篡改遗诏,然后派遣使者杀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

现在新出土的《赵正书》中,记载却是另一番模样。在秦王赵正临终之际,叫来了丞相李斯,并对他说:“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秦始皇痛哭流涕地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李斯,就如后世刘备托孤诸葛亮一样,群臣都真情流露,秦始皇不再是那个刻薄无情的形象。之后,李斯和御史冯去疾请求道:“今道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

所以《赵正书》的出土,在社会上掀起了很大的波澜,认为这一书可以颠覆我们以往对于秦代历史的认知。但以北大教授辛德勇为代表,坚决否定《赵正书》的记载,他主要从《赵正书》的归属种类出发,认为《赵正书》当归属于小说家一类。何谓小说家?《汉书·艺文志》讲:“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与后世的小说意思不同,这里的“小说”通俗地说就是坊间传闻。而且,以太史公司马迁的学术自觉和个人品格,应当是选择了他看到的材料中最为可信的观点。笔者也赞同这种观点,但是我们却不能完全忽略《赵正书》对于研究秦代历史的价值。

三、“胡亥即位”的历史记载是怎样

形成的?

胡亥即位之事,按照《史记》各个篇章的勾勒,应当是胡亥与李斯、赵高合谋而杀兄。但是我们要问一个问题,这种传说是怎样流传出来的呢?胡亥与赵高密谋这种机密大事,应当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是不可能像君主大臣日常的言行举止一样被史官记录下来的。因此,历史上的皇家即位疑案,往往当事人有一种为自己辩护的说法,还有一种是坊间流传的与史书记载相反的说法。时至今日,一些皇位之争的案例,例如宋太祖、宋太宗斧声烛影,康熙四子、十四子皇位继承问题,都成为一桩桩至今都争论不休的公案。

《楚汉传奇》的秦二世

胡亥无论是怎样得到皇位的,即位后自然要向天下统一口径,证明自己即位的正当性。湖南兔子山曾出土过一批简帛,里面就有胡亥的诏书,内容如下:“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着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胡亥宣明自己受遗照而立,并且大赦天下,减轻赋税,来显示新君主的善政。而我们看到的《赵正书》,很有可能就是自胡亥的这种宣传演化而来。

影视剧中的公子扶苏

史籍记载最早说秦二世得位不正的,是出自农民起义军陈胜之口。《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对吴广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起义反秦的借口其中之一就是胡亥得位不正,这是陈胜号召群众,进行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还是他确有耳闻,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反秦势力中起码应该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

刘邦曾经想要废掉太子刘盈而立赵王刘如意时,儒生叔孙通就曾上谏:“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叔孙通曾是秦廷的博士,但叔孙通以变通而著名,所以我们无法推测真相。但从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汉统治集团内,胡亥篡位是共识,是主流的看法,所以太史公受此种看法的影响一定很深,而且他能看到的资料很有可能只有这一种。

《楚汉传奇》中的刘邦

四、胡亥到底有没有可能正当即位?

那么胡亥有没有可能是秦始皇确立的太子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有!

首先,秦王朝没有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秦国地处西戎之地,受华夏礼法影响较弱,并没有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国君选择没有统一标准,因时因势而定,所以才有吕不韦投资秦始皇父亲异人的机会存在。

其次,秦始皇与儿子扶苏的治国思想不同,扶苏更喜欢儒家的德治,而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坚定拥护者,公子扶苏被罚到上郡蒙恬军营中,就是因为扶苏在秦始皇坑儒时为儒生说情。相反,胡亥自幼随李斯学习法律,可以说更符合秦始皇的口味。秦始皇东巡时,让胡亥跟随,古代帝王出巡往往政治意义十分重要,尤其秦始皇是为了祭祀六国山川河流来祷告上天,同时震慑六国子民,这些重要的政务活动,他有20多个儿子却只带了胡亥随行,这很能说明他的择储倾向。

《楚汉传奇》中的胡亥

同时,《史记·蒙恬列传》中,蒙毅临死之前与胡亥的一段对话也让人怀疑。蒙毅是蒙恬的弟弟,而秦始皇“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骖乘,入则御前”,可见蒙毅与秦始皇接触的机会很多,那么他对秦始皇的内心变化自然比较了解。

胡亥即位后,赵高一直在胡亥面前说蒙氏的坏话。于是胡亥命使者去见蒙毅,使者对其说:“先王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蒙毅回答说:“以臣不能得先王之意,……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

《神话》中成龙饰演蒙毅

胡亥指责蒙毅说先王想立我为太子而你屡次阻拦,然后问其原因。按蒙毅的回答,他以前没有认识到胡亥的才能,并感叹道胡亥单独跟着始皇帝周游天下,秦始皇立其为太子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难能可贵的是,蒙氏家族出自齐地,可能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一直采取了与信奉儒家的公子扶苏合作的态度。蒙毅作为秦始皇的近臣,当秦始皇有立胡亥为太子的想法时,就劝其打消了如此念头。当然,此段史料说明秦始皇曾经确有立胡亥之意,但其临终之际的情况,我们也不能与此挂上必然的联系。

胡歌饰演蒙毅

文史君说

秦始皇弥留之际,到底选择了谁为接班人,各种记载众说纷纭。辛德勇教授将其称为“一件事,两支笔”。史官的笔和小说家的笔都留下了对这件事的描述,而他们所描述的,都有一定的材料依据和立场观点。从书的性质看,太史公的《史记》为了记史,而《赵正书》则是为了说理,所以后者的故事情节可以是编造的。但就编造的事件而言,由于其隐秘性,事件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怀疑的事情。即使是正史,即使明断如太史公,也只能择善而从,而不能记录历史的本来面貌。但是,太史公记录的这段历史,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时人想看到的,是历史记忆战争中获胜的一方。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修订本。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所:《赵正书》,收入《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三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辛德勇:《生死秦始皇》,中华书局2019年版。

陈侃理:《史记》与《赵正书》——历史记忆的战争,发言稿,2016年。

雷依群:《论扶苏不得立为太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史记  史记词条  即位  即位词条  出土  出土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  历史  历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