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契丹,你能想到什么呢?很多读者,最先想起且津津乐道的,或许是萧太后、韩延寿、天门阵、南院大王萧峰、燕云十八飞骑……。
乔峰剧照
毋庸讳言,虽然现在媒体发达,信息来源渠道众多,但很多读者对契丹历史、文化的了解,或许仍主要来源于《杨家将》、《天龙八部》等小说、影视。上述文学、艺术作品对契丹历史、文化的叙述,或语焉不详,或错误频见。即便在一些通俗性的介绍契丹历史的著作中,也往往着重于契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对契丹礼俗,甚少着墨。因而,很多读者对本文将要叙述的契丹人的“祭山仪”、“瑟瑟仪”、“柴册仪”等礼俗,或许闻所未闻。
有的礼俗,如“拜日仪”、“皇帝亲征仪”等,用望文生义之法,尚能推测个大概;有的礼俗,用望文生义之法,也能推测出一些准确的解释,如“柴册仪”,当是指行礼时,用木柴作为道具之一;有的礼俗,用望文生义之法,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如“祭山仪”是祭祀山神的礼仪吗?“瑟瑟”本有轻微的风声、身体颤抖等涵义,“瑟瑟仪”又是什么鬼?莫非是行礼的人,就象跳大神的巫师那样,身体颤抖、胡言乱语吗?……上述“望文生义”,其实都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上述不甚为今人熟悉的契丹礼仪。
一、祭山仪
“祭山仪”并不是契丹人祭祀山神的礼仪,而是契丹人祭祀天、地神祗的礼仪。之所以取此名,大概与祭祀地点位于辽朝最大的陪都——中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以西约15公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东稍偏北的木叶山上有关。
契丹人之所以在木叶山上祭祀天、地神祇,是因为契丹人将木叶山视为本民族的发祥地。《辽史·地理志》记载,很久以前,有神人乘白马,从马盂山浮土河向东而来;有天女乘坐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二位神人在木叶山相遇、相恋,结为配偶。他们诞育了八个儿子,子孙繁衍绵绵,族属愈多,分为八个部落,演变成为契丹人。
举行“祭山仪”时,要在木叶山上设天神、地祗的神位。具体做法是:在山中植一颗“君树”,作为天、地神祇的象征;“君树”前栽植群树,如同群臣站列朝班一样。又并排栽两棵树,作为神门。
皇帝、皇后到达后,夷离毕(职掌刑狱之官)具礼仪。祭祀神灵的牺牲,有赭色(红褐色)和白色的马、黑色的牛、红色及白色的羊。上述牺牲,都是雄性牲畜。然后,仆臣宰杀牺牲,将它们的肢体割开,悬挂在君树上。太巫将酒浇在牺牲上。礼官向皇帝禀奏:各项祭祀礼仪准备妥当,可以举行正式的祭神礼仪了。
皇帝、皇后事先穿戴好祭服:皇帝头戴金冠,身穿白绫袍,腰系红带,悬鱼,用犀玉刀错作为装饰,脚穿络缝黑靴;皇后头发上系着红色的头帕,身穿络缝红袍,悬挂玉佩,双结帕,脚穿络逢黑靴。
契丹贵族
在众官忙碌着准备各项祭祀礼仪时,皇帝、皇后骑在马上,契丹各部首领及命妇(各部首领及勋贵众臣之妻)站立等待;群臣在南,命妇在北。
礼官向皇帝禀报礼仪准备就绪后,皇帝、皇后驱马来到君树前,下马,登上祭坛,在坛上预先设置的御榻上就坐。群臣,命妇分班依次就坐。群臣、命妇合班,向神位行拜礼。结束后,群臣、命妇各回各位。
皇帝、皇后到天神,地祗神位前,向天、地神祇敬献牺牲供品。皇帝、皇后分别用酒二爵、肉二器祭奠。礼毕,宰相、“惕隐”(辽朝职掌皇族事务的职官,相当于汉族政权的“宗正”)依次向君树、群树敬献牺牲供品。礼毕,皇帝率叔父们绕神门树转三圈,其他部族的首领们则要转七圈。并在皇帝率领下,礼拜天、地神祇。大臣、命妇各举一奠。皇帝又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地神祗之位。太巫身穿白衣,致辞三次。
辽太宗耶律德光
祭祀礼毕后,礼官将祭神的牺牲、酒水,分发给皇帝、皇后及群臣享用,谓之“饮福”、“受胙”,象征众人将得到神灵的福佑。帝、后、群臣依尊卑次序,依次饮用。
随着佛教在契丹的传播和盛行,辽太宗时,将原本在幽州大悲阁供奉的白衣观音像迁到木叶山,建庙供奉。“祭山仪”祭拜神树后,增“诣菩萨堂仪”仪节。
二、瑟瑟仪
“瑟瑟仪”是契丹人祈雨的礼俗。或许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降雨多少,主要对农耕民族影响巨大。因而,早在先秦时,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汉族前身)人,就创立祈雨的礼仪——雩祭。且基本被秦汉以后历代传承。因而,很多人难免误解:象匈奴、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无需祈雨。
祈雨
其实,虽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农业的契丹人,对降雨的多寡,也非常敏感。毕竟,降水稀少,草木枯萎,也严重影响牲畜的食源。因此,若发生旱灾,契丹统治者也要卜择吉日,举行“瑟瑟仪”来祈雨。
与比较常见的汉族人祈雨祭拜龙王习俗不同的是,契丹人祈雨前,先要搭建“百柱天棚”。祈雨时,在百柱天棚下悬挂先帝御容(画像),皇帝先祭奠历代祖先,然后率群臣射柳。
契丹人的端午射柳求雨
皇帝射毕,亲王、宰执依次各射一次。射不中者,要向射中者敬酒。
射柳的第二天,在天棚东南方位,由巫师主持“祭柳”礼仪。巫师用酒醴、黍稗作为祭品,奉献给柳神,并向柳神祈祷。皇帝、皇后在东面方位祭拜。礼毕,皇族子弟依次射柳。最后,将祭品依等级赐给众人。
祭礼举行三天后,如果下雨,皇帝就会将四匹马、四套衣服赐给“敌烈麻都”(礼官)。如果不下雨,就将水浇在“敌烈麻都”身上,以示惩戒。
三、柴册仪
“柴册仪”是辽代皇帝将登基礼与古老的民主推举首领传统结合形成的礼仪。举行“柴册仪”前,必须卜择吉日,预先搭建好柴册殿、柴册坛。柴册坛有三级(层),用黑漆的木头制成。然后放在高32尺(宋元时,一尺约合今31.68cm),用带皮的榆柴叠成的柴堆上。柴册坛上铺有“百尺毡”、“龙文方茵”(龙形花纹的方垫),安置御帐,还设有“再生室”。
“柴册仪”开始时,皇帝要先进入“再生室”,行“再生仪”,即模拟诞生的礼仪,以缅思母后生育恩德。
然后,契丹八个部族各选数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皇帝前后左右引导、跟随、扶翼皇帝到柴册殿东北隅,行拜日礼。礼毕,皇帝乘马,由外戚中选出的一名老者御马。皇帝骑马急驰,然后假意从马上掉下来,摔在地上。御者、随从迅即赶来,用毡覆盖在皇帝身上。象征年轻的皇帝能在前辈们的辅佐下,顺利成长。
然后,皇帝到高地上站定。众大臣,诸部首领陈列仪仗,遥望皇帝,行跪拜礼。皇帝命侍从宣读诏书说:“先帝去世,诸位伯叔父兄俱健在,当选其中的贤者,立为皇帝。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群臣应众口一声的回答说:“臣等受皇帝厚恩,陛下明德,我们誓死拥戴、追随陛下。”听到众臣、部落首领们的答辞后,皇帝下令说:“既然大家没有异议,我就即位,满足大家的心愿。我将信明赏罚,有功者升职,有罪者黜免。”众人回答说:“唯命是从。”
礼仪结束后,皇帝及众大臣、部落首领们依次祭拜先帝御容。皇帝举行盛大宴会,宴飨群臣。
第二天,皇帝走出柴册殿。在护卫太保扶翼下,登上柴册坛。在“龙文方茵”上供奉七庙祖先神主。北、南府宰相率群臣环绕皇帝站立。祷告礼毕,枢密使捧玉玺、玉册,礼官宣读册立皇帝诏书,读毕,枢密使称皇帝尊号,向皇帝呈献玺、册,群臣三呼万岁,皆拜。
礼毕,皇帝更衣,拜诸先帝御容。然后宴请群臣,各有赏赐。
文史君说
由于辽朝是少数族建立的政权,加之立国短暂,偏居北疆,无论是北宋,还是西夏、金等国人,对其记载,或语焉不详,或语多偏见。辽灭亡后,契丹人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辽朝文献大量湮失。直到元朝末年,脱脱等才比较系统地撰成《辽史》,成为比较系统记载辽朝历史的文献。对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者而言,尚对辽朝历史、社会、文化等问题,有专门的研究和了解;对社会大众而言,他们对辽朝历史、文化的了解,却多来自诸如《杨家将》、《天龙八部》等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通俗作品。这些作品,虽对辽朝风貌,有程度不等的反映。但对辽朝制度、礼俗等,或语焉不详,或歧误百出。
本文谈到的辽朝“祭山仪”、“瑟瑟仪”、“柴册仪”,即可明显体现出这一问题。许多读者虽“望文生义”,揣测上述礼仪的涵义,却极易出错。对上述礼仪进行准确的释义,既可促进社会大众对辽朝历史文化的深入、系统地了解,也有利于若干地区大力挖掘辽朝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各地旅游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2. (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3. 陈高华、徐吉军:《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