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herlands
1斯霍克兰及其周围地区 (1995)
2阿姆斯特丹的防御线 (1996)
3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 (1997)
4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威廉斯塔德、内城及港口古迹区 (1997)
5迪·弗·伍达蒸汽泵站 (1998)
6比姆斯特迂田 (1999)
7里特维德-施罗德住宅(2000)
8瓦登海 (2009, 2014)
9辛格尔运河以内的阿姆斯特丹17世纪同心圆型运河区 (2010)
10范内尔设计工场(2014)
1 荷兰斯霍克兰及其周围地区 (1995)
Schokland andSurroundings
斯霍克兰位于荷兰中部弗莱福兰省。斯霍克兰属东北圩田(Noordoostpolder),是位于荷兰须德海的原岛屿。自1942年东北圩田自须德海中被围垦出来后,斯霍克兰便不再是岛屿了。其遗迹仍可作为圩田中高耸之处以及“米德尔堡”(Middelbuurt)海滨完好的挡土墙(挡土墙)而被认出。
斯霍克兰曾是一个半岛,15世纪时变成了独立的岛屿 。由于海水的侵蚀,有人居住的岛屿被遗弃,1859年居民被迫撤离。但随着须德海的干涸,20世纪40年代起,海洋中的一部分领土又重新归属于斯霍克兰岛。岛上遗留着的史前时代人类的遗址,象征着荷兰人民与海水侵蚀进行长期抗争的英勇行为。
2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防御线 (1996)
Defence Line of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的防御线位于欧洲荷兰,它建立在一些洪水多发区(淹没地带)上,有三十六个堡垒,两个海岸线堡垒,两个贸易堡垒,三个炮台,两个永久性海岸炮台,两个临时性海岸炮台。
阿姆斯特丹周围的防御工事被称为“阿姆斯特丹防御线”,这个防御线其实是一个围绕在阿姆斯特丹首都周围的圆形工地,阿姆斯特丹防御城是国防部在1880年至1920年建立起来的。虽然其中一些堡垒已经列入建筑计划,却始终没有建造过。另外,建筑计划还确定了建造第二级炮台和临时土木工事的计划范围。这些临时土木工程可以一次建造成功。在该地区中,有许多军械仓库分散在各处。这些军械的中心仓库在赞丹和阿姆斯特丹防御城。以上就是荷兰为保护国家财产所建造的所有防御工事。阿姆斯特丹防线成为保卫荷兰王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样一来,就为荷兰的中立政策立场提供了有力的军事支持。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感到对于外部世界的入侵者,有必要保护他自己的财产。这种情况在荷兰同样存在。防御的意义也就在于回击入侵者使用的技术和武器。从公元16世纪的8年战争时期开始,荷兰王国就一直在淹没地带发展着一个防御系统。其用意就是做出一块入侵者无法通过的充满水的区域,以便更加有效的利用未淹没地来保卫国家。在1672年左右,防卫系统得以巩固,从此以后,它一直得到使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防御系统才废弃了。在19世纪,在防线的周围添加了一圈堡垒。此时,已经形成了几道防线,如登海尔德防线,贝弗韦克防线和新的荷兰水防线。 1815年,国王威廉姆一世给克拉延霍夫将军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为整个国家的防线拿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就导致了新荷兰水防线的诞生。这个新防线建造于旧的水防线的东侧。同时,他们还决定在阿姆斯特丹的周围边境建设一个防线。这样一来,该防线就变成了一道在未淹没地带周围有一些堡垒的防线。然而,它的土城墙和轻炮使它成为一道防卫能力很弱的防线。 1874年4月8日,防御线法得以通过。该法要求解决现存荷兰防线的现代化问题。许多旧堡垒都废弃了。这些现存防线都需要升级改造,以便适应新时代战争的技术特点。其中,改造计划包括,将阿姆斯特丹防御城周围的一个防线作为“最后保留防线”,当然这个防线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防线了。新建防线主要位于淹没地带。它的建造工作开始于1880年以后。 荷兰的最后一道水防线在冷战开始后的第一个阶段,成为北大西洋公约防御阵地的一部分。艾瑟尔河防线建造于1949年和1952年之间,主要建造了用来防卫、指挥和治疗的掩蔽处和在艾瑟尔河峡谷中的淹没盆地。艾瑟尔河防线最令人惊奇的地方在于,它使用三个漂在水面上的鱼梁,以确保艾瑟尔河中有足够的水。后来,北大西洋公约防线移入西德,于是在1964年,艾瑟尔河防线就废弃不用了,最终被毁掉。遗迹基本上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从防线建造中得到的经验和技术,在后来被泽兰省用于建造著名的德尔塔工事。
3 荷兰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 (1997)
Mill Network atKinderdijk-Elshout
金德代克(小孩堤防)-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群,位于荷兰西部的南荷兰省的一个村庄,部分属于新莱克兰,部分属于阿尔布拉瑟丹,距鹿特丹东面15公里。金德代克坐落在莱克河与诺德河交汇处,是一个小村镇,该村镇正好坐落在被称为阿尔布拉瑟丹低田的地区。
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地区的风车装置极好地展示了荷兰人民为水处理技术做出的突出贡献。从中世纪起,人们开始建设水利工程,用于农田排水和居住目的,并一直坚持到今天。这里展现了与这些技术相关的各种典型特征,如,堤坝、水库、泵站、行政楼和一系列保存完好的风车设施。
“上帝创造了人类,风车造就了荷兰。”公元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风车,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风车的历史。(另一资料在年代上出入较大,称:世界上第一台风车于1408年诞生于荷兰)当时的作用是灌溉农田。到了16~17世纪,风车对荷兰的经济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当时,荷兰在世界的商业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种原料,从各路水道运往风车加工,其中包括:北欧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木材,德国的大麻子和亚麻子,印度和东南亚的肉桂和胡椒。在荷兰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风车的磨坊、锯木厂和造纸厂。随着荷兰人民围海造陆工程的大规模开展,风车在这项艰巨的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当地的湿润多雨、风向多变的气候特点,他们对风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给风车配上活动的顶篷。此外,为了能四面迎风,他们又把风车的顶篷安装在滚轮上。这种风车,被称为荷兰式风车。18世纪中叶,荷兰的风车多达1万台。现在,大部分风车已被电力代替,只剩下不足1000台。仍有300多台在使用。(另一资料:目前,荷兰仅剩970座风车,其中只有210座还在继续使用,余下的均作为历史古迹保留下来供人参观。)为此,荷兰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风车日”,这一天全国所有风车都会转动起来,吸引无数的游人前来观赏风车可以说是荷兰民族的象征,被荷兰人奉为国宝。
始建于1740年的金德代克(小孩堤防)—埃尔斯豪特风车群是世界上风车密度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风车群。起初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将低于海平面低洼地区的积水排出,藉由风力原理推动转轮让水排出,让地表不至被水淹没,保护了早期居民生活;对于与海争地的荷兰来说,保护了其三分之二的土地,由于科技进步已设立了世界最大的水渠站供排水用,取代了风车功能,仅存的风车更显珍贵;金德代克-埃尔斯豪特的风车则最为有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人任何一个地方会比金德代克镇的风车数量多而密集。小孩堤防和桑斯安斯风车村可以说是荷兰风景的典型样板。这种独特的风车景观图片出现在每本有关荷兰的画册中。19座风车面对面排列成两排。一排圆形砖结构的风车为Nederwaard地区进行排水。而另一排八角形的风车让Overwaard不遭受灭顶之灾。金德代克(小孩堤防)—埃尔斯豪特风车群在19座的风车中仍有17座持续在运转,剩下的2座在每年的七八月份时会加入运转行列。矗立于河岸两侧的风车群,一字排开,极为壮观;每座风车高达四、五层楼高,巨大的车叶长20多米,风车内部住著看管风车人员,内部除了有牵引车叶轴心、巨大的石磨、工具室和储粮外,其余的居住空间并不大。
4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威廉斯塔德、内城及港口古迹区 (1997)
Historic Area ofWillemstad, Inner City and Harbour, Curaçao
威廉斯塔德是在加勒比海上的原荷属安的列斯的库拉索岛(Curaçao)上的都市。威廉斯塔德除了是库拉索岛上的主要都市,同时也是库拉索的首府,人口约为125,000人。威廉斯塔德内城及港口古迹区的建筑,就像是粉蜡笔一般色彩丰富,保留了17~18世纪荷兰殖民时期的风格,于是在1997年被登录为世界遗产。历史上的威廉斯塔德拥有圣安娜海湾、庞达、欧特洛邦达、沙罗和彼得玛依,以及765座受到保护的文物古迹,如地主庄园宫殿班尔维德拉、维那楚艾拉旅馆,“活跃的锡宅”和“瓦奇·迪·索拉”等。
威廉斯塔德港口是荷兰人于1634年在加勒比海库拉索岛(Curaçao)建成的一处优良贸易港湾。这座城镇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繁荣后仍然继续发展。当代的城镇由几个截然不同的老城区构成,这里的建筑表现为欧式与荷兰风格的结合,因为在当时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者在此从事贸易活动。
这座城镇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繁荣后仍然继续发展。当代的城镇清晰地反映了历史小城的特色,表现为建筑的欧式与荷兰风格的结合,因为在当时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者在此从事贸易活动。威廉斯塔德是库拉索岛的首都,库拉索岛屿的面积大约有450平方公里。威廉斯塔德也是荷兰安的列斯群岛的政府所在地。正如加勒比海中所有其它社会一样,在库拉索岛上的居民来源于欧洲,他们的祖先在15世纪和16世纪从欧洲向外扩展迁移到这儿。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初的人口迁移推进国,然后是英国、法国和荷兰。埃及的金字塔和科罗拉多大峡谷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塔季马哈勒、在安第斯山上印加人的马丘比丘和东非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毫无疑问,除了它们都是纪念遗迹,有着壮观的景象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它们的外形都有着不可修复的损毁。爱玛女王桥城镇中心是以由爱玛女王桥(Queen Emma Bridge)连接的庞达地区(Punda)和欧特洛邦达地区(Otrobanda)所构成,两者皆为港埠的入口而繁荣至今。在1634年荷兰从西班牙手中夺得库拉索岛的时候,先设立了庞达地区。而欧特洛邦达则是迟在1707年才建设起来。
库拉索岛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屿,库拉索岛号称有无数的历史建筑,有千差万别的各种遗址。在它的首都威廉斯塔德的历史地区内,大约有750幢建筑,大多数都是历史性的城镇建筑,被列为纪念物。在城镇外的区域里,大约有80多个18世纪和19世纪的乡下建筑,经常处于极好的自然设置状态,它们点缀美化了这个岛屿。1634年,荷兰人建立了加固的威廉斯塔德。这个城镇的荷兰殖民地原形和遗产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多彩历史建筑,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城镇层次。比如:17世纪和18世纪的蓬达和奥特拉班达,18世纪和19世纪的彼得马艾和斯卡卢。威廉斯塔德历史性的的主要纪念物是福特·阿姆斯特丹和犹太教聚会堂米克维·以色列·伊曼纽尔,它们是西方世界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荷兰商人于17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建造的姐妹城中,殖民化的新阿姆斯特丹(纽约),开普敦,科伦坡和巴维达亚以及多彩的威廉斯塔德,这些都因为它们的原始历史城市结构和原始荷兰殖民地建筑特色混合了加勒比海的建筑风格特点,而格外突出出来。
5 荷兰迪·弗·伍达蒸汽泵站 (1998)
Ir.D.F.Woudagemaal (D.F. Wouda Steam Pumping Station)
位于弗里斯兰省 (Friesland) 莱默的伍达蒸汽泵站于1920年开始运营,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蒸汽泵站,至今仍在运转中。这一蒸汽泵站展示了当时荷兰工程师和建筑学家为保护人民和土地与海水进行斗争所做出的极大贡献。
迪·弗·伍达蒸汽泵站,位于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蒸汽首次是由荷兰的工程师用来作为能源的来源用于水利管理时的动力工具。它于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建立。建立初期,就已经开始投入运营。1920年10月7日,荷兰女王威廉明娜亲自到这里为迪·弗·伍达蒸汽泵站揭幕。该站被用于自弗里斯兰省泵出多余的水,因为原有的斯塔佛伦的荷治兰特蒸汽泵站不堪重负。迪·弗·伍达蒸汽泵站是整个荷兰地区自从有了历史以来最大的一个蒸汽泵站,是荷兰水利工程最卓越的代表,为全世界的水利建筑树立典范和标杆。该站在20世纪的60年代,一直是依靠煤炭资源运行的。1967年,在靠煤运行47年后,该站锅炉被重建以改烧油。到目前为止,这座荷兰有史以来最大的蒸汽泵站,仍然是在运行的状态中。
迪·弗·伍达蒸汽泵站,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荷兰地区建筑学的历史,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荷兰人民为保护土地与海水抗争的顽强斗争精神,以及荷兰的工程师和建筑学家为保护自己人民与国土对抗大自然水患问题所做的最大贡献。同时,整个泵站将弗里斯兰省一些多余的水统一起来,循环性地加以利用,这对减轻当地的水资源污染情况,加强环境保护,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6 荷兰比姆斯特迂田 (1999)
Droogmakerij deBeemster (Beemster Polder)
比姆斯特尔迂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是荷兰最早围海开垦的地区。整齐的田园、道路、运河、堤防和小村庄根据古典和文艺复兴的规划原则进行布局,至今仍然保留完好。
荷兰又叫尼德兰,即“低洼之国”,西、北两侧濒临北海,莱茵河在这里入海。境内地势非常低平,在4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中,约有2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在那里,东南部海拔一二百米的地方就算“高原”了。生活在这样的国土环境里,如果没有海堤和河堤的保护,许多人将失去家园。在历史上,荷兰人民深受北海之苦,海水内侵使千里沃野变成泽国。1282年,海水突破海堤,北海与伏列沃湖连成一片,形成了须德海。据统计,从13世纪至今,荷兰的国土被北海侵吞了56万多公顷。面对大自然的肆虐,荷兰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在很久以前,他们就开始修筑堤防,建造堤坝、水闸,形成一整套防水系统,进而围海造陆,开拓国土资源。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本世纪初开始的疏干须德海工程,工程分拦海大堤和5个围垦区。1927年,修建须德海拦海堤坝开始动工,历时5年,一条被称为世界第一长堤的拦海大堤建成了,堤坝全长30千米,宽90米,高出海平面7米多,建有2座水闸。与堤坝同年动工的威林格尔围垦区,仅3年时间即告完成,围垦面积达2万公顷;东北围垦区工程花了6年时间完成,面积达4.8万公顷;随后又于1957年、1968年、1980年完工的东围垦区、南围垦区和马克瓦得围垦区,面积共达15.3万公顷。须德海从此在地图上消失了,而荷兰却多了一个新的省!再如规模宏大的“三角洲工程”所建造的4座大坝,总长16千米,把4个深入陆地的海湾变成了湖泊。
从13世纪以来,通过围海造田,荷兰共修建了总长达2400千米的拦海大堤,围垦了7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这几乎相当于荷兰今天陆地面积的1/5。难怪荷兰人十分自豪地说:“荷兰是我们创造的!”
比姆斯特尔迂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是荷兰最早围海开垦的地区。比姆斯特是荷兰的首个自湖中辟水造地而成的所谓圩田,水通过风车被从湖中排入大海,比姆斯特尔圩田于1609-1612年被排干。它保存了其完好的极其有序的田地、道路、运河、堤防以及居民点景观,符合古典的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规划原则。比姆斯特的运河网格与道路网格平行。在公元前800年左右,泥炭覆盖着比姆斯特现在的行政区域。“Beemster”一名来自于“Bamestra”,这是该区域内一条小河的名字。在公元1150—1250年间,泥炭被人们挖掉,而风暴带来洪水,使小河扩大成为内陆海,即一个与须德海自由连通的湖。1605年左右,私人投资者开始排干比姆斯特湖。1610年,这项工作接近完成,但因为须德海堤防被毁,该湖重新被水填满。人们决定将环形堤防造至高于周围田土1米。1612年,该圩田变干,田地被投资者们瓜分。在该圩田早年岁月中,农夫们占据其土地以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至东印度的长途旅行种植所需的作物。结果该农田经济效益特别好以致该项目在当时被视为一项经济奇迹,这和在例如希尔胡果瓦尔德的情形反差极大。比姆斯特圩田是世界知名的CONO Kaasmakers的所在,后者是比姆斯特牌奶酪的制造商。该公司成立于1901年,只用产自比姆斯特圩田的独特的牛奶制造奶酪。如今,比姆斯特奶酪不仅在欧洲出售,也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
7 荷兰里特维德-施罗德住宅 (2000)
RietveldSchröderhuis (Rietveld Schröder House)
位于乌得勒支(Utrecht) 的里特维德-施罗德住宅,1924年由荷兰知名建筑师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设计和建造。这栋小住宅的室内设计相当有特色,空间布局相当灵活,且视觉及外观别具特质。整体建筑十足是20世纪20年代荷兰艺术与建筑界风格的理想典范,且被视为建筑的现代运动标竿之一。
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出生于荷兰名城乌特勒支,父亲是当地一位职业木匠,里特维德从7岁起就开始在父亲的作坊中学习木工手艺。1911年他开设了自己独立的木工作坊,同时开始以上夜校的方式学习建筑绘图。里特维德不是建筑学或设计方面的科班出身,但他对所学的任何实际知识都非常用心,并始终有独到的理解。里特维德-施罗德住宅的设计就是出自他之手。
在现代设计运动中,里特维德是创造出最多的“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风格派”的代表人物,是家具设计史上第一件现代家具的设计人。1917-1918年他设计并制作了“红蓝椅”,并于次年成为荷兰著名的“风格派”艺术运动的第一批成员。“风格派”运动是几乎与德国包豪斯齐名的现代艺术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多才多艺的设计师和理论家提奥·凡·杜斯伯格,著名现代派画家皮尔特·蒙德里安和里特维德,其中包括许多当时非常“前卫”并在设计思想上崇尚创新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和理论家。里特维德极富轰动性的“红蓝椅”系列的首批家具设计首先在“风格派”的专业艺术杂志上刊登出来,立即引起同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批作品于1923年又在德国包豪斯展览中亮相,对许多同时代设计师,包括另外几位大师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里特维德家具设计生涯中亮点频出:1919年他设计的纯粹以横竖构图元素组成的工作台几乎是蒙德里安绘画的一个立体诠释,这个工作台在设计上则可以明显看出格林兄弟1913年为自己住宅所设计的办公桌的影子。而1923年他为柏林博览会荷兰馆设计的“柏林椅”则可以说是对历史上所有椅子设计的彻底反叛:它由横竖相向的大小不同的八块木板不对称地拼合成一件椅子。1927年他的首批钢管家具被投入生产线中,由阿姆斯特丹的麦兹公司生产。1932年设计制作的“z”形椅。这在家具的空间设计组织上是又一次革命。
在20年代,现代设计运动的发展早期,里特维德的先锋作用并未限于家具设计领域,1924年,他设计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建筑设计史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施罗德住宅,其设计思想和手法都与“红蓝椅”出于一辙,同时也贯彻着杜斯伯格的设计理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理念。这一住宅在西方现代建筑史上是属于“风格派”或称“新造型派”建筑。它的设计明显地受到以西方现代派美术家荷兰人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派绘画的影响,整个建筑的外形是由简单的立方体,光光的板片,横竖的线条和大片玻璃错落穿插组成。它可以说是蒙德里安几何形体派绘画的立体化。
家具与建筑设计,仅此两项,就足以奠定里特维德在现代设计中的大师地位。
8 荷兰瓦登海(2009, 2014)
Wadden Sea
瓦登海是位于荷兰东北部和德国西北部,核心保护面9683.93km2。遗产地由荷兰的瓦登海保护区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瓦登海国家公园组成。遗产范围占整个瓦登海的66%以上,是一个较平坦的辽阔的温带沿海湿地。瓦登海是世界上最大的不间断的潮间带沙和泥滩系统。这是一个大型的,温带的,相对平坦的沿海湿地环境,是由物理和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这些因素导致了许多具有潮汐通道,沙滩,海草草甸,贻贝床,沙洲,滩涂,盐沼,河口,海滩和沙丘。该地区是众多动植物物种的家园,其中包括海豹,灰海豹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
这里的水域遍布浅滩,也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海床漫步区。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当地人就发现了徒步穿越海床的路线,这一运动也逐渐发展成了当地的传统运动。1968年,弗里斯兰海床行走中心成立了,为所有准备体验这奇妙之旅的人提供专业的指导。每年6月到9月初的周末,这片海域上随处可见背着行囊、在泥泞中小心跋涉的人们。这绝对是段危险的行程。在3个小时的路程中,只有两个驿站供人们休息和补充淡水。行进的时间必须严格控制,因为一旦潮汐来袭,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淹没在水下,迟到者的去路将被阻断,只有等待救援。
9 荷兰辛格尔运河以内的阿姆斯特丹17世纪同心圆型运河区 (2010)
Seventeenth-CenturyCanal Ring Area of Amsterdam inside the Singelgracht
阿姆斯特丹运河区作为一个历史市区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一项新“港口城市”规划的结果。这一运河网络位于历史市镇及中世纪市镇的西面和南面,它们围绕着老城区,沿着防御边界向内延伸,直至辛厄尔运河。运河网络的修建是一个长期过程,主要任务是通过运河来排干同心弧形沼泽地,并填平中间的空地来扩大城市空间。这些新的空间可以用来统一发展建造商业房屋与大量的纪念性建筑。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扩张是这一历史时期同类发展中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均衡的。这一历史市区也是大规模城市规划的一个范例,直到19世纪它还仍旧为世界各地所参考。
辛格运河(Singel)是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最近老城中心的运河,连接艾河(IJ),从老城中心西北端一直南下环形围绕老城中心,与绅士运河平行弯曲,逐渐向东南转向,直至铸币广场连接阿姆斯特尔河。这条早在15世纪挖成的运河,最初与火绳枪手防卫堤(Kloveniersburgwal),以及桥德仕港运河(Geldersekade)组成当时的“城市运河”。
铸币广场(Muntplein)是辛格运河沿岸最著名的广场,但其实这个广场是一座桥梁,是辛格运河与阿姆斯特尔河的交点。阿姆斯特丹的所有桥梁都被编号,而铸币广场编为1号。该桥原名为铸币闸(Muntsluis),自19世纪以来被扩宽了好几倍,成为全市最宽的桥梁。铸币广场的原名为绵羊广场(Schapenplein),在1877年至1917年间称为索菲亚广场(Sophiaplein),得名于威廉三世的首任王后索菲亚。之后该广场进行更名,以广场上的铸币塔(Munttoren)而命名。该广场是一个繁忙的路口,有多条电车线经过这里。共有六条街道汇合于铸币广场,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面的购物街卡弗街(Kalverstraat)和罗肯大街(Rokin)。这两街交界点的建筑是前荷兰国家保险公司大楼,由荷兰建筑师Hendrik Petrus Berlage设计的,在外墙上还有雕塑家Lambertus Zijl的作品。铸币塔曾经是三个主要的中世纪古城门之一的一部分。这座古老城门名为列古利尔斯城门(Regulierspoort),始建于1480年,由两座塔楼和一座警卫楼组成。古城门的警卫楼在17世纪时期被临时用作为铸币厂,铸币塔的名字也因此而得来。铸币塔旁现时仍有着一座警卫楼,但已并非是原本的中世纪建筑,这是在19世纪后期加建的。古城门在1618年发生大火,其中东塔楼不幸被烧毁,仅剩余西塔楼。而西塔楼之后在1620年进行了重建,由Hendrick de Keyser设计成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建筑。塔楼有一个八边形开放式塔顶,外面是四面时钟,再上面是一个球体尖顶。塔顶里面装是一组钟乐器,它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每逢周末下午2点至3点,钟乐组便会敲响奏起偏偏乐声。
除了铸币广场,辛格运河上还有其他桥梁成为了热闹的广场,例如17世纪中建成的塔楼闸桥(Torensluis)和国王广场(Koningsplein)。国王广场经莱顿街延伸至绅士运河,这里容纳了许多商店,咖啡馆。旁边的阿姆斯特丹大学图书馆高处可以俯瞰整个广场。值得一提的是,阿姆斯特丹最著名的生鲱鱼档”Frens Haringhandel”就是位于国王广场。另外在铸币广场至国王广场一段,有著名的水上鲜花市场,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固定水上鲜花市场。这个特色的花市有15家鲜花和花园店,近几十年来,这里日益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游客在这里可以购买到鲜花的种子和各种旅游纪念品。
辛格运河沿岸有不少历史建筑,例如教堂、前渡头楼、学校楼,而且不会缺少荷兰特色的传统建筑,运河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运河屋通常门面较窄,较高,但比较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屋的宽度和深度都会有所不同,这关系到不同时期地块的大小不同。如果在同一地块内兴建多座房屋,门面就会更加狭窄了。我们会发现一些相同设计的运河屋连在一起,两座或三座,有时甚至更多。这是因为屋主在兴建房屋时,委任同一个建筑师或承包商负责兴建。因此,这种情况下的运河屋会比独立式要窄。相反,也有一些建在两块地上的双倍宽度的运河屋。因为早年,阿姆斯特丹房屋的租税是按照门面宽度算的,因此精明的荷兰人便特意将房子兴建得特别狭窄。全世界最窄的住房就在辛格运河沿岸,它是一座运河屋,仅有一扇门和一扇窗。运河屋通常建有地下室,由于经常受到水患的威胁,因此主楼层会比街道高。正门建在近十级台阶以上的平台,而豪宅则有双侧楼梯,这是传统运河屋的特色之一。但随着水患的解决,因此许多运河屋的门廊平台在19世纪时被拆除了,正门也改建至地下层。门面山墙设计是运河屋的其中一个特色,大部分是后期经过多次改建的成果。随着几个世纪的转变,运河屋的门面也发展成不同建筑风格。如梯级山型墙,颈形山型墙,钟形山型墙,平顶飞檐等,还结合各种各样的装饰窗户。在一些运河屋的山墙上,我们可以发现到有趣的石牌匾,这些石牌匾通常是雕刻而成,而且有彩绘图案。这些石牌匾,通常距离地面约4米高,是荷兰建筑的独特传统。石牌匾最早起源自16世纪,直到18世纪以前仍没有使用门牌号码,荷兰人就利用一块小瓷砖装在房屋外墙上,用作为装饰和房屋的识别。最初,只是在瓷砖上油上不同的颜色,也会加入一些简单的图案标识,例如动物。如果是特别身份,例如贵族的,会使用纹章的颜色来代表。除了石牌匾,我们还发现在山墙面上有一个特别的大铁钩,个别是凸出来的顶梁,上面装有滑轮。由于门面狭窄,为了将大件的东西从外面运进室内,于是,有人便在山墙顶上留下这个设计,将东西通过窗户搬进屋内。运河屋有阁楼和顶楼,用来存放一些当时贵重的贸易货品,例如香料,棉花,可可。其次,这个滑轮还会用来吊起大件的家具。运河屋是阿姆斯特丹运河带典型代表,他并非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整体。他是历史文化的遗产,无论在哪一条主要运河沿岸,我们总能找到最具代表性的运河屋。绝大部分运河楼最初都是以住宅为主,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他不同的布局结构并非纯粹因为屋主或设计师的喜好,很大关系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当中个别更拥有特别的故事。花园宫殿、仓库、写字楼、教堂、避难所、博物馆……这一切,都隐藏在各具特色的运河沿岸墙壁之后,是一个更加透彻,与运河密不可分但完全不同的世界。要看清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我们就要跨过这堵墙壁!
10 荷兰范内尔设计工场(2014)
Van Nellefabriek
范内尔设计工场建于1920年,是一家咖啡、茶类和烟草工厂,对欧洲现代建筑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它的过人独特之处在于今天它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数十上百的公司熙熙攘攘的在经营运作。从外面看,这座建筑是纪念式建筑,但从里面看,它是创新型且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师依据光、空气和空间的概念设计,受过去“新建筑”理念的启发建造。
这个透明的建筑和大量的窗户把这个建筑装饰成一个艺术品,其特色是屋顶上的茶房和斜对角的人行天桥。多少年以来,这些建筑都是生产咖啡、茶和烟草的工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工厂被关闭,并于1998年开始改造工作。现在它们成为创新部门启发灵感的办公室和商务区,所以它的现代名字是设计工厂(Design Factory)。它们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地点,用于举办活动、会议、研讨会、电影和戏剧作品拍摄以及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