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因为家底好,读书学剑就成了他的主业。
但他很快发现,江湖草莽这条路子并不适合他,那些刀光剑影听起来不错,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回事。
他既学不到高深的武功,也不会乾坤大挪移,更不会九阳神功,就连丐帮的打狗棒法都不会。
这种挫败感,让他很果断的舍弃了学剑。
武的不行,那就学文。
读书,他倒是一把好手。
七岁就能诵读四书五经,许多古人的道德文章,他读上个两遍就能倒背如流,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人惊讶的是前辈写的那些诗,他只要看上一眼,几乎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这种天赋让家里人很高兴。
孟父做了个决定,学业有专攻,得学一门技术。
比起学武,唐诗似乎更适合大儿子。
我们不得不承认猛父的眼光很独到,因为在他身后的一千多年里,无数的后辈仍旧看不明白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儿子就该是全才,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得会,到头来样样都会一点
,唯独不精。
对于父亲的这个决定,孟浩然虽不知对自己的未来有多大的意义,但有一点他很清楚,那就是从此以后,他不用再去练武,那被人打的滋味不他好受。
因为年纪小,他不知道读书好不好,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书中很多事读起来很有趣。
孟浩然很喜欢读书,这一读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的苦读,给他带来的不光光是学问,还有名声。
大概在他二十岁左右,他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
这诗在当时宛如一波清泉,迅速引起了世人的注意,他们忽然发现,原来诗可以这样写,诗可以写成这样,原来诗并不需要太华丽的词句,只要将自己所感所想写下来就可以形成独特的味道
。
这股味道,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丝毫不输给天才李白。
他们开始习惯这股味道,整个湖北都知道,在襄阳出了一个很不一般的诗人。
诗人,这在大唐是一种荣耀的存在,哪怕还没有进入诗人协会,但依旧十分的拉风。
许多的家长都很羡慕,夜里睡觉的时候,没少对着自己的儿子说上一通,你看看谁家的孟浩然,诗都会写了,你看你,字都不认识几个,你还活着干什么,我要是你,早就是一头撞死了。
在许多家长的骂声中,孟浩然的名头越来越大,当然了诗也越写越好,他似乎天生就该是个诗人。
这种局面,如果换作是笔者,心里少不了会感到满足,人生追求的是什么,不就是这点名头么,如今名头有了,诗是我的最爱,钱财也有点,大富大贵过不上,小康也过得去。
用不着折腾了,就这样了却自己余下的人生,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人生不会那么累。
所以他没有满足眼前的现状,继续向前走。
他已经不满足湖北,他选的目标是长安,哪里有最伟大的诗人,有最辉煌的文化,有最繁华的景象,他该去看一看。
为此,他花费了十年的时间。
从25到35岁间,他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他未必喜欢功名,但他需要入住长安的机会。
任何的机会与他而言,那都是一种资本。
所以他很珍惜。
长期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老天爷垂帘。
公元(717年),他游洞庭湖,运气不错碰上了当时的荆州长史张说。
两人一见如故,除了坐下来喝了几杯酒之外,还互相扫了微信的二维码,留下了互相联系的方式。
哪天,他心情不错,写了一首《岳阳楼》诗发表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
不曾想,这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夜转发量竟有十万以上。
巨大的轰动,引起了张说的注意,这位热心肠的老乡有心帮孟浩然一把,答应帮忙引荐他去长安。
孟浩然很高兴,每天很认真的写诗。
其实他大可不必这样,他不差钱,也不差名,除了头顶上没有官家人的光环外,他的一切都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就算张说引荐到了长安又能怎么样,不过是多认识几个人而已。
除此之外,还是除此之外。
但他写诗还是写得很认真。
再后来,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他与之为忘形之交。这可算是报上大腿了,从此以后功名算是有着落了。
换了旁人,也许这辈子就这么着了,一个做市长的,一个做县长的是你兄弟,还不得想怎样就怎样, 国企单位还不得任你选。
我们可以说,孟浩然有无数的理由可以躺在了湖北舒舒服服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可他却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
人,不趁着年轻去看一看,怎么好说自己的年轻过。
他们举荐他去洛阳。
他答应了,这是一个机会,因为皇帝就在洛阳。
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来他风餐露宿,饱受世人白眼,到头了来一无所获。
他心有不甘,却又舍不得放下。
只能继续往前走,经过长途跋涉,他于唐开元十五年(727年),赶赴到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多年的沉淀,让他对自己的才学很自信。
他相信长安一定有欣赏自己才华的人。
但不巧的是,那一年偏偏没有。
他落榜了。
这个结果让他感到有些意外,无人的时候他嚎啕大哭。
放弃么,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按着自己的心口问道。
不,这么辛苦来到这里,这么多年的苦读,怎么以为一次失败就彻底放弃了。
那个成功的大人物没有经过几次失败。
我没成功,一定是失败还不够。
我得再试一试。
这一年,他三十九岁。
看着镜子里额头微微爬起了皱纹,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少年。
他暗暗给自己下了决心,不混出一点名堂,绝不会老家。
他开始找朋友帮忙。
他的科举虽然经营得一塌糊涂,他的朋友关系倒是经营得不错,从大诗人李白,到王维,王昌龄,甚至是宰相张九龄,张说都是他的生死之交。
他平时极少开口。
只要一开口,朋友都帮着张罗。
好兄弟王维一口答应帮忙。
这天,皇帝突如其来的来到王维的府中做客。
这是老天爷给的机会。
王维很高兴,他兴奋的将这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好友。
孟浩然也很高兴,这是此番前来最佳的机会。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运气极好。
他几乎看到了自己一只脚插入了官家的大门。
他很激动,很兴奋,也很紧张,甚至有几分害怕。
说到底他只是一个读书人,平日里对着书本他大可为所欲为,可见到了真人,他还真不知该如何应对。
他听说这个皇帝很好说话,也很重视人才,诗词歌赋的欣赏能力也不错,这个让他稍微有些放心。
皇帝听他来到了长安,也很高兴,便对他问道:“可否带来了诗作?“”
皇帝问话,他不敢怠慢,紧张说: “因来得匆忙,偶然间还没带?”
皇帝笑着说:“诗人嘛,能有不当场写作的么?卿如今当场给朕赋上一首何如?”
他有些机械的哦了声,斜眼看了看好兄弟王维,对方使劲儿地对他使眼色。
那意思很明显,得好好表现。
这让他刚刚淡然的心重新又提了起来,该写什么诗好呢?
春明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个显然不合适,太小儿科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太农家气了,不适合这里的气氛。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不行,太孤寂了,不合适。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不行,太佛家气了,皇上喜欢道教。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这首倒是可以,可这诗已经发表在京城最大的诗刊上,再提这首,皇上会不会说我有意敷衍。
看来只有《岁暮归南山》,这诗是最近的新作,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算是自己近年来最好的诗了。
他决定就唱这一首。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他诵的很慢,却很有感情,他相信,皇帝听了他的这首诗词,一定和朋友一样大大赞赏!
但他错了,一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让皇帝大大的不高兴了,皇帝满脸不高兴地打断了他,怃然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好一句不才明主弃?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中要来诬陷我了?!”说完,皇帝让他速速离开长安。
巨大的反差,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看着皇帝拂袖而去的神情,朋友一脸惋惜的眼神。
他知道,这辈子功名算是无望了。
回首看自己这一生,似乎什么都没做成。
可真是如此么?
未必。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
唐开元十九年(731年)与越州有赠谢甫池诗。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游历湖北名山大川,书写心中抱负。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隐居襄阳。
其时,他五十一岁,留下《孟浩然集》三卷,与大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我虽没做官,但我依旧青史留名,这辈子够了。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终年五十一岁。
生活不易,任何的理由足以让我们停下脚步歇一歇。
但为什么我们不肯呢,因为我们心中还有一把火,我们得燃烧,我们得不断的向前……
哪怕到头来依旧是失败,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生活不就是失败失败再失败,然后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