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宋,毁于这对好朋友···...

公元1068年

一则人事任免消息震动了大宋政坛

王安石

升任帝国的副宰相

一般人拜相

恐怕大家也不会太当回事

王安石可不是一般人

早在宋仁宗时期

时为度支判官的王安石

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封万言书

洋洋洒洒近万字

称当今政治之弊

“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在万言书中,王安石主张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并保证“治财有道”

不会“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

王安石(1021-1068)

一万字写得完一篇政论

却写不完王安石的雄心壮志

这是个要干大事的人

他要是掌了权

朝堂政治一定会有大动作

而今王安石拜相

正意味着大宋的政治路线要变

意味着制度要变

一场旨在“让大宋再次伟大”的改革

就要拉开了帷幕了

1:

要变法就一定会有阻力

对于神宗皇帝的这次人事任命

许多大臣是不买账的

王安石的前同事,也是前副宰相的吴奎

认为王安石为人“迂阔”,一根筋认死理

却又从不自我反省

另一位副宰相唐介则直接跟王安石怼上了

王安石虽然才华学问都OK

但他是个爱钻牛角尖的书呆子

如果任用王安石

“天下必困扰”

侍读学士孙固则说

王安石的水平给皇帝当个翰林学士没问题

但当宰相统百官是要有度量的

然而王安石听不进不同意见也容不下异己

这人刚愎自用没度量

让他当宰相不合适

御史中丞吕诲直接上书弹劾

“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周上欺下,文言饰非”

这些都是说王安石

最后吕诲还不忘喷一句

“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一也!”

面对种种非议

王安石心态很淡然

早在当年上万言书的时候

王安石心里就做好准备了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

“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看到了吧,反对我的人都是

流!

俗!

2: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那些反对王安石任相的

大部分都是清白正直之士

比如唐介

仁宗时期就是跟包拯齐名的谏臣

有“直声动天下”之称

而且不仅朝臣反对

王安石的亲密朋友也不看好

比如司马光

昔日仁宗朝

司马光王安石便位列“嘉佑四友”

俩人经常一起出去游玩

关系好得不得了

然而在政治上

两人分歧很大

面对当时大宋帝国财政的窘状

王安石主张“开源”

司马光主张“节流”

“方今国用窘竭,非痛裁省浮费,不能复振”

要“裁省浮费”省省省才能救帝国

对于现有制度

王安石主张动手术

司马光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没必要把“屋子”拆了重新盖

司马光看来

当今之弊政,在于

“所用非人”

是用人的问题,不是制度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算你改了制度

但用人的问题不解决

照样瞎

司马光的这些意见

执拗的王安石显然是不当回事的

王安石眼里

“节流”省下那两个小钱“无补于国”

只要有“善于理财”的人,国家何愁没钱用?

通过制度的变革完全可以

“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对此表示不能理解

“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蛋糕就那么大

“官”多切一点,“民”拿到的就少一点

所谓“不加赋而上用足”无非是

“设法侵夺民利”

为了变法这事儿

两个好朋友吵得不可开交

以致王安石后来感叹自变法以来

“一直说变法不可行的,就司马光一个”

王安石司马光为变法争论不休

然而王安石的好友里反对变法的

却不止司马光一个

苏轼

在这个时候也说了

“腐儒小生皆欲妄有所变改,以惑乱世主”

有这话在

友谊的巨轮还不翻?

3:

眼见王安石在朝中不得“官心”

甚至连自己的亲密好友也不站在自己这一边

这改革岂不是要黄?

纵使全天下的人都反对

但只要有一个人支持

这事儿就能办

王安石的主张

皇帝宋神宗是非常支持的

因为此时的大宋真的需要变一变了

神宗继位第三天

掌管帝国财政的大臣便上了个折子

里面写着八个醒目的大字

“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大宋,没钱了

除了没钱

宋朝体制的弊病也比比皆是

所谓“冗兵”“冗官”

都是客观存在的

再不有所行动的话

大宋这买卖恐怕就得收摊了

于是当王安石跳出来高呼变法时

神宗皇帝是积极响应的

他本人早就对王安石倾慕已久

满朝文武非议王安石

神宗皇帝却说

“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实,亦无补于事”

那群人只会打嘴炮没有实干

如何能拯救大宋于困窘?

对宋神宗振兴大宋的心情

王安石也把握得也很到位

当年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觐见皇帝时

皇帝问他如何才能实现“大治”

王安石回答说

“择术为先”

皇帝问道“唐太宗如何?”

答曰

“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

学什么唐太宗啊

要学就学尧舜

21岁的神宗皇帝听了热血沸腾

宋神宗赵顼(1048-1085)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无视各路反对的声音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

一道道新法次第颁布

王安石变法在大宋的土地上

风风火火地开展了

4:

新法一颁布

朝堂之上果然就炸了

带头跟王安石唱反调的

还是司马光

王安石的《青苗法》

旨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

政府动用赈灾粮放贷于民

待农民秋收之后再交还本息

看起来很完美的方案

司马光却有不同意见

因为《青苗法》一旦推行

放贷的效果自然会成为地方官的业绩指标

多放那叫能干

少放那叫无能

可一旦农民不愿贷青苗钱

而地方政府为了业绩强行摊派怎么办?

一旦本息还不上怎么办?

“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

“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

长此以往岂不是

“贫者尽矣,富者亦贫”

王安石的《市易法》

旨在政府通过介入商业

打击财团囤积居奇

平抑市场物价

这么看是保障黎民生活的好政策

司马光不这样想

一旦政府垄断商业

掌权者做起财团先前做的事

高价进,低价出

“欲尽夺商贾之利”事小

要是民怨沸腾了怎么办?

几乎每一部新法

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

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

都要争一争

而争论的结果

由于神宗皇帝的存在

自然是王安石胜出

以致每次朝中有反对意见

王安石都请辞

但最终辞职的却都是反对王安石的人

一大批老臣、直臣

凡是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的

罢官的罢官,外放的外放

直到朝野四下

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

司马光最终也被外放出京

后来去了洛阳带着一批学者钻进故纸堆

专心修史

十五年不问政事

没有这次政治失意,恐怕也就不会有此史学巨著了

5:

随着新法的推行

大宋的经济状况大有好转

“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国家的的确确是富了

公元1076年,“熙河开边”

宋朝修理了吐蕃

一下子拓地两千余里

在西北扬眉吐气

一派大宋复兴之势

辽、宋、西夏形势图

然而

国虽富,民却不强

不仅不强,许多百姓甚至表示

要活不下去了

想当初王安石

“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

可惜只实现了国的那一半

而民的那一半则不幸被司马光言中

史载改革推行后

“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青苗法》推行后

果然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行摊派的情况

连不种田的城市居民都被要求借贷

《市易法》推行后

小商贩受到重创,卖碗面条也得交钱

民怨沸腾

至于《免役法》《保甲法》等

更是让民生疲惫

以法律的形式强制百姓出钱出力

支援国家建设

开封有的民众为了躲避保甲

甚至不惜“截指断腕”

新法推行两年后

东明县的农民因为不堪《免役法》之苦

竟然大闹京城

冲进了王安石的住宅

天下之耳目骇然

天下之口嚣嚣

这改革到底是好是坏

民众是会用行动投票的

6:

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

虽然道德和文章“过人处甚多”

然而“不晓事”

很多政策想得虽然很美

但操作性差,脱离实际

变法之初

王安石尚信心满满

不把“官意”放在心上

但随着平头百姓怨声载道

王安石也渐渐知道这新法有缺陷

大家不喜欢

王安石无论如何是不会退让的

哪怕曾经追随自己的人

现在也反对自己的新法

“以天下为己任”的王安石都不会退让

他的执拗不会让他退让

在他看来

一退必然退到解放前

解铃还须系铃人

能让王安石停下的

只有一个人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这事儿

宋神宗心里是有数的

当初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母亲高太后

就多次流着眼泪向神宗诉新法之苦

甚至直言

“安石乱天下!”

教科书插图:两宫太后诉苦

神宗把这事儿说给王安石

王安石却不以为然

宫中哪知民间疾苦?

这一年华山山体崩塌

紧接着又天下大旱

老天爷似乎也对时政表达不满

神宗便问王安石

“闻民间殊苦新法”

没想到王安石却说

“祁寒暑雨,民犹怨咨,此无庸恤”

至于水旱灾什么的

就算是尧、汤都不可避免

皇上你管这些干嘛?

朝堂上反对自己的都是流俗

至于民生,过不下去了也无所谓

两宫太后的面子也不要给

好吧,王安石你开心就好

不过

看到这样一个什么都不在乎

只顾把政治理想贯彻到底的狂人

宋神会开心吗?

公元1074年

变法五年的王安石

罢相

一年后虽然再次拜相

但神宗已然不是那个坚定支持王安石的神宗

朝堂亦不是那个自己可以一手遮天的朝堂

短暂复相一年后

王安石再次罢相出任江宁府长官

从此远离帝国的中枢

7:

公元1085年

宋神宗撒手人寰

继位的是年仅9岁的宋哲宗

宋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

当年斥责王安石“乱天下”的人上了台

王安石的新法自然要完蛋

而操刀斩除这一切的

正是王安石昔日的好友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此时的司马光

已经完成了《资治通鉴》的修撰

在朝中是高太后所倚重的老臣、重臣

这样一位老成持重,稳健又懂历史的人上台

应该是大宋的福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司马光修史修了十几年

天天“以史为鉴”

如今大权在握

居然也变得跟当年王安石一样

“改之当如救焚拯溺, 犹恐不及”

火急火燎地要把新法一概废除

对此苏轼有不同意见

认为新法并非一无是处

应当有甄别的存废

就算废也不能操之过急

司马光听不进去

还大发脾气

苏轼含怒问道

当初韩琦是宰相,你做谏官

尚能在朝堂争个面红耳赤

“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司马光笑着道歉,却还是我行我素

以最快的速度将新法废得一干二净

支持新法的官员也逐个被排挤出权力中枢

气得苏轼直感叹

“司马牛!司马牛!”

一个折腾了大宋十几年的变法

就以这样的方式

又折腾回去了

8:

宋神宗去世一年后

王安石便去世了

都说盖棺定论

这样一个曾在朝堂呼风唤雨的人物

身后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呢

此时司马光掌权

王安石新法全废,党羽全贬

但面对讨伐王安石的汹汹舆论

司马光却淡淡地说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

“宜优加厚礼”

司马光的心里

他与王安石

“趋向虽殊,大归则同”

政见之争而已

没必要上升到人身攻击

一黑到底

五个月后

司马光也去世了

两个大宋的大人物

两个昔日的好朋友

两个政治上的死对头

就这样一前一后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王安石司马光

然而

关于变法的纷争却并没有因为主角的退场而结束

相反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由这场变法引起的党争

变得越来越不理性,越来越过火

宋哲宗亲政后

任用章惇将司马光的政策推翻

并大肆反攻倒算

章惇甚至提出掘司马光的坟

章惇之后的蔡京

为政更加没有下限

宋朝以来的政治文明

至此彻底被摧毁

取而代之的是腐朽的党派政治

我反对你,不是因为你的观点错

而是因为你我不党

朝堂政治如此

还能对这个朝代有什么指望呢?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

北方的铁蹄踏过

什么新旧党争,什么东京梦华

一切

归于尘土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85(6)

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八卷:王安石变法[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3)

顾全芳.司马光王安石变法[J]晋阳学刊,1984(4)

万斌生.苏轼在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阶段性表现[J]江西社会科学,2002(2)

刘守刚,贾杰.司马光王安石理财治国思想比较[J]税务研究,2017(5)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宋,毁于这对好朋友···  好朋友  好朋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