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7年)即北宋景德四年,这一年北宋权三司丁谓给皇帝上了一份报表。
报告了北宋这一年的收成。
总体而言,经济是呈现稳定的增长,京城的人口多了四千一百五十,全国总共实管七百四十一万七千五百七十户,计一千六百二十八万仁)二百五十四口,收缴到国库的银子一共有六千三百七十三万余贯、石、匹、斤。
这个数字比上一年增长了五十五万三千四百一十户,二百万零二千二百一十四口,三百四十六万余贯、石、匹、斤。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引用了这段文字,只说明一件事。
公元1007年,在北宋是个好年月。
老天爷不闹腾,经济稳定增长,就连北方的朋友也安分守己,无论怎么看,这一年都适合生孩子。
很不巧,这一年的夏天,四川绵阳的欧家,一代文宗欧阳修出生了。
这是激动,这是喜悦,这是在无数次的失望后看到了心愿的实现。
如果老天爷给机会,他一定会将毕生所有都给怀里的儿子,但老天爷没给他这个机会。
仅过了三年,欧阳观便一病不起,带着万分的不舍踏上了天堂之路。
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乱了欧阳家的计划,作为家里的长子,欧阳修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
可那样的年月,又能如何?
经过再三犹豫,孤儿寡母决定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也不宽裕,房子还是那个房子,环顾四周甚至连件像样的家用电器也没有,每天靠着叔叔打零工挣钱吃饭。
人穷,则思变。
这是先辈传下来的道理,这道理很简单,只是能领悟透的人并不多。
这一点,欧阳修的母亲郑氏看得透彻。
她十分清楚,这样一个家底想要改变需要的是什么。
5岁的生日刚过,郑氏就琢磨着让欧阳修写字读书了。
没有纸,没有笔,铺一块沙地,折一根荻秆,在自己制作的沙地上写字。
尽管年纪小,尽管不是毛笔,甚至连纸也没有,但欧阳修写得很认真,很刻苦。
这份硬实力给他带来了书法家的名号。
只可惜,这个名号很少有人知道而已。
大多数人能知道欧阳修三个字,还是因为他的词。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在一个以科举为重的年代,光靠书法还不能改变人生的命运。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读书识字,只有能科举高中,人生的苦难才有改变的可能。
为了能读书,他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本就有读书的天赋,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这种过目不忘的本领让欧阳叔叔欢喜不已,他很清楚侄儿将来的成就。
他常常兴奋的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欧阳叔叔的话虽有些夸张,但大抵上还是对的。
10岁的时候,欧阳修看到一本手抄本的《昌黎先生文集》,前辈的理念和思想,给了他一股从未有过的冲击感。
那一年,他下定了决定,在不久的将来我欧阳修一定要成为像韩愈那样的人。
一切的理想都需要以现实作为基础。
在北宋现实的基础只有一条路——科举。
公元(1023年),他参加了科考。
一个读书认真,天赋异禀的孩子,必是科场的宠儿,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有些人的确如此。
如后辈苏轼、王安石,宋郊、宋祁那都是科举的宠儿,他们读书认真,功名来得也早。
但有些人却没这个运气,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都不是,欧阳修也不是。
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欧阳修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这事儿搁在旁人的身上,少不了一蹶不振。
但欧阳修从来没有,尽管他的年纪不大,但跳动地那颗心似乎很早就明白了一样东西。
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
欧阳修当然不是肖申克,但他有着和肖申克一样的理念。
任何事都从希望开始,任何事只要还有希望,那就有继续努力的动力。
只要有动力,那就有实现的可能。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我们不能不说,这个理念是无比的正确。
两次科举落榜除了磨炼了欧阳修的内心之外,让他更清楚看清楚了自己未来的路。
很快,他的人生开始了转折。
转折来自一个叫胥偃的男人,这人无论是能力还是眼光,身份地位在当时都是超一流的。(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通判湖、舒二州,直集贤院、同判吏部南曹、知太常礼院,再迁太常丞、知开封县。)
历史对他做个什么好事记载的并不多,但有一件事历史大书特书。
他保举了欧阳修,还做了他的岳父。
世上很多事,很多情感都是从第一眼开始,历史没有任何的只言片语记载胥偃如何发现欧阳修的,我们只知道,这老头在人潮里看了欧阳修一眼,从此就记住了他。
就是这一眼,开启了欧阳修的外挂。
天圣七年(1029年)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
一年后,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
就在当年,殿试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老天爷似觉得这一切还不够,还额外的赏了他一个老婆。
还是胥老头,欧阳修前脚刚高中,后脚胥偃就将欧阳修定为自己的女婿。
幸福来得太快。
快得让人舍不得它离开。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他似乎占了两件。
但这一年,他认识了梅尧臣、尹洙,并且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人生到了这儿似乎圆满了。
任凭谁都舍不得再去折腾。
但欧阳修却没有,十几年前那本《昌黎先生文集》似乎一直悬在他的心头。
韩愈那个高大而威严的形象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每当深夜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在哪儿喊:“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欧阳修,你忘记了你的使命么?
不,我没忘。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欧阳修发出了自己内心的呼喊。
他发现,那一刻,他浑身充满了斗意。
很快,他就着手推行前辈的遗志。
当时的北宋,文坛上流行骈文,文风华丽,但是免不了说大话、套话,为了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欧阳修决意效仿前辈韩愈推行“古文”。
任何改变,总离不开阻止者。
当时的上司王曙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干部”,管束属下向来十分严格,对欧阳修这些做法很不满,有事没事训斥欧阳修等年轻干部。
有一天,王曙把欧阳修等人集中起来,严厉地教导他们说:“你们看寇莱公(寇凖)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怎么还敢这样呢?”
这种老古板的理念,当然让欧阳修不满,他回嘴说,“寇莱公之所以被贬,不是因为享乐,而是因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隐退!”一下把王老爷子噎得说不出话来。
这种不服输的个性,算是奠定了他日后坎坷的仕途。
景祐元年(1034年),朝廷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28岁的欧阳修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这种美好的画面给了欧阳修一种错觉,以为可以大展身手推行古文改革。
但他错了,积累多年的毛病不是他一句口号就能扭转的。
他与范仲淹的改革,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巨大的失败,给了他更清楚的认识。
单靠一个人难以扭转乾坤。
为此,他沉默了三年,也等待了三年。
三年后,他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联手,推行“庆历新政”,大力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
声势浩大的改革最终还是失败。
作为领头人,他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在滁州,他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这种自由散漫的态度,被他很好的用在了当地,为政“宽简”,让自己和百姓都过得轻松。
人生,似乎就该如此。
他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
这种醉翁的态度,一直被他保留。
即便是他做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也照样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
“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日子在开怀畅饮中度过,就没什么好悲伤的。
这个爱好快乐的人,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在告诉世人,什么是快乐。
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用当世一流的文笔把游玩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是快乐。
能经常约朋友去摘荷花,一边摘花一边喝酒,这是快乐。
藏书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这也是快乐。
生活的苦难,理想带来的委屈,官场地不得意没影响“醉翁”快乐的心情,这同样是快乐。
保持轻松的人生态度,为政“宽简”,与民为善,用通达的文笔修史,用好的心情写诗词。
用顽童的心态亲近大自然,打造属于自己的快乐……
人生就那么几年,就该快快乐乐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