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面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一面驾船饮酒麻痹安禄山。
这个方法并不高明,他不是韩信,用不到那么出神入化。
但安禄山也不是项羽,所以这看似并不高明的计谋,却出奇的奏效。
安禄山果真认为他是个书生,不足忧虑,试探就此打住。
对于这个错误的决定,安禄山有没有后悔,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后来的结果看,我想他一定是后悔了。
(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叛军实力强大,很快就攻陷了河北郡县。
诸多的县城唯独颜真卿负责的平原城防守严密,没有一丝一毫的退让。
此时大唐上下都被叛军打得晕头转向,就连皇帝都不知所措。
皇帝忍不住叹息说:“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
这个时候颜真卿的人马赶来了,将叛军在河北的所作所为事无巨细都告知了皇帝。
这让皇帝十分的高兴,他没想到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关心朝廷,忠于职守的不是那些王侯将相,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读书人。
这份忠于大唐,威武不能屈的态度感染了皇帝,他对左右的官员说:“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
“我大唐还是有忠臣的。”
大唐不会亡的。
正是他的这份威武不屈的精神给了皇帝收拾河山的勇气,从后来的局势看,这份勇气很重要,若不是这份勇气,大唐也许就提前结束了。
这一切颜真卿当然不知,就算知道,他未必会当一回事,作为一个官员,这是最基本的职责。
本着这份职责,他死守平原城。
敌人强大时,他招募将士,慷慨陈词。
敌人弱小时,他出奇兵,编草人,用奇谋,处处与之周旋。
任凭外面的战火滔天,平原城始终稳如磐石。
这份硬骨头终于引起了敌人头领史思明的注意,这位善于攻城的将帅,亲自领兵来围攻饶阳,一度派游军截断了平原郡的救兵。
敌人的目的很明显,彻底摧毁这座插在河北心脏的刀刃。
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颜真卿不光赌上了自己的性命,还用自己十岁的儿子颜颇做为人质。
这份坚持终于感动了老天。
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天下归心。
往日辉煌的大唐,唯独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防守坚固。
面对新皇帝殷切的眼神,颜真卿颔了颔首说道:“皇上请放心,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这份视死如归的勇气,给了新皇帝莫大的信任。
他充满信心的冲着这个年轻人点了点头说道:“朕不怕。”
新皇帝很好的实现了他的诺言,他的确不怕,与叛军展开了各种抢夺战,陷入恐慌的大唐将士似乎开始苏醒。
局面开始向好的方向走。
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唐代宗)统率二十万军队收复长安,大大的鼓舞了人心,所有人都认为叛军不足为虑,甚至开始放松了警惕。
唯独颜真卿仍像平常一样按法律治事,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都被他弹,就连刚刚取得胜利的广平王李俶,他也没放过予以弹劾。
除了这些,礼仪使崔器,宰相,都统李峘都是他弹劾的人选。
他不是不懂得为官之道,但终究是抵不过内心的那份热忱,所以他说出了旁人不说的话。
他的官一调再调,先是冯翊太守。转任蒲州刺史,封丹阳县子。又被御史唐旻诬陷,降为饶州刺史,继而降为蓬州长史。
宰相元载认为他迂腐,颜真卿生气地说:“这意见用不用在您,进言的人有什么罪过?”
但朝廷规章哪能经受您两次破坏呢?“这份恨意彻底埋在了宰相的心头。
在元载当权的日子,颜真卿始终得不到重用。
此后,他多有调任,但那份刚正的性子始终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先后得罪的人也排成了连队,包括一个叫卢杞的小人。
正是这个小人,将他推向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