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她还需要人支持。
这个人必须是名流,心胸必须比大海还要大,另外思想还得是超乎超人的。
说的话还得是世人的经典语录。
符合这个要求的人不多,算来算去只有全民偶像——苏轼。
在大宋没人不知道苏轼的,即便是三岁的小孩,也会来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据说,当年苏学士以诗会友,问人家说,我的词与前辈柳永比怎么样?”
朋友说:“这个不好比较,你两的词都是我们的最爱,唱你的词儿,需寻一个八尺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唱‘大江东去’,唱柳词则要请二八佳人持象牙板唱‘小桥流水’。”
苏轼大喜。
如果说会写词,未必能做全民的偶像。
苏学士会的东西实在太多。
诗写得充满哲理,散文更是如行云流水一般, 书法是一绝,绘画则是开创一个时代,另外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都有极高的造诣。
加上他本人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迅速成为大宋时代的楷模。
不光如此,他面对人生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头也是时下年轻人最能认可的。
尽管他没怎么当老师,但他却是整个时代的精神老师。
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学生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
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
他的作品就好像是一张护照,可以畅游全球。
当时最大的军事大国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
这样的时代领袖,任何的只言片语足以左右一个小女孩的人生。
李清照决定试一试。
公元1088年,春。
这天,天蓝蓝的,偶尔风吹来,吹得院子里的梨花噗噗地落个不停,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雪白的外衣。
一向懒散的李父天还没亮就起床忙碌宴席,除了平日里吃的米粥、煎饼、咸菜、豆腐到豆芽、香椿、鸡蛋、茄子,这些来自民间的常食小吃外,还额外准备了两壶女儿红。
父亲的举动让她感到好奇。
因为父亲从不喝酒。
她忍不住问:“爹爹,你要喝酒么?”
“不,爹爹不喝,喝酒的是爹爹的老师。”李父说完就走开了。
哪天下午,阳光柔和。
梨花依旧飘落。
一个中等身材,模样清秀,神态平和的中年人走进了院子。
她看见父亲几乎是跑着迎了上去。
而她则羞答答的跟了上去。
中年人也不含糊,一屁股坐在了石凳上,冲着父亲说:“坐,别客气。”
“是!”李格非恭敬地行了一礼,正要走过去落座。
中年人的目光忽的落在了她的身上,漆黑而分明的目光闪了闪问:“这是……”
“回老师的话,这是小女。今年五岁。”李格非忙说道。
“取名字了么?”中年人问。
“回老师的话取了,清照,用的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格非滔滔不绝。
“嗯,这名字好啊,看来小丫头将来长大了要写诗啊。”中年人喝了一口酒颔了颔首说道。
“不,我要写词!”一直没说话的李清照忽的出声道。
“写词,你知道词怎么写么?”中年人问。
李清照摇了摇头,道:“我不知道,但我会学。”
“好,那就试试看?”中年人沉吟了好一会儿才说出了最后的言语。
在今后的岁月里,她总能听到他的声音。
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他望月思念胞弟苏辙,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她很高兴这个伯伯写出了如此华丽的篇章,她如海绵一般吸收着他付诸笔端下的营养。
他的胸怀,他的坦荡,他性情、学问都是她学习的榜样。
她专心致志的学了五六年的样子,诗词的窍门开始被她掌握。
她很自信,决定试一试。
婉约派的词在柳永、苏轼、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的手中,已经完成了从唐诗到宋词的逆袭,想要出名,词就得与众不同。
她开始酝酿。
京城的繁华,多年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让她一下子找到了灵感。
她毫不犹豫的下笔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