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对清朝发展做出了八大贡献
康熙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名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第三子,八岁继位,十四岁亲政,十六岁时初露锋芒一举铲除螯拜奸党,巩固了皇权,而后励精图治,毕其一生共对清朝发展做出了八大贡献: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奉南明正朔(即承认南明的正统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统一了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台湾府下设三县——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派总兵官一员、率官兵八千,驻防台湾。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城。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中国历史上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则进一步解决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问题。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难题,到康熙时才算得解。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清军入关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顺治帝曾谕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
为促进农业生产,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康熙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在此基础上乾隆又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康熙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60余种,2万余卷。
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康熙时的大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大帝国。那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立嫡长子允礽(原名胤礽,雍正继位后为避其名讳,将众兄弟的‘胤’字一律改为‘允’字,故在此称之为允礽,其他皇子亦同此例)为皇太子,十六年(1677年)生第三子允祉,次年(1678年)十月生第四子胤禛,二十七年(1688年)生第十四子允禵。自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废黜皇太子允礽始围绕嗣统所引发的一系列党争使康熙身心疲惫,无限烦恼,直到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撒手尘寰才自行解脱,享年六十九岁,谥号仁皇帝,庙号圣祖,葬于清东陵(今河北遵化),名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