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退避三舍什么意思?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和晋文公有关,其实发生在晋文公身上的成语典故还挺多的,例如贪天之功、竭泽而渔、师直为壮、兵不厌诈、志在四方等。晋文公作为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和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整个春秋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而且晋文公的一生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骊姬之乱差点毁了整个晋国。下面就为大家讲讲“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晋国公子重耳因为骊姬之乱,被迫离开晋国,整整十九年,流亡了七个国家。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失势的公子而轻视他,相反,而是采取了高逼格的规模接待了他。当然,重耳并不是一个人流亡的,而是一大群人,手下即有春秋第一名将先轸,也有千古高士介之推,更有足智多谋的狐偃等人。不知道是说话太投机了,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楚成王重耳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然而,酒无好酒,宴无好宴,酒是穿肠毒药,喝多了是要误事的。在一次的宴会上,楚成王不知道是喝高了,还是过度兴奋,在清醒与迷醉之间,或真或假的问了重耳一个问题,而重耳也是半醉半醒,迷迷糊糊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重耳的回答并没有让楚成王觉得有什么不对,倒是旁边的楚国令尹子玉被气的吐血,拔出宝剑差点剁了重耳

原来,楚成王的问题是:公子他日若做了晋国国君,打算如何回报我楚国,如何报答寡人?本来嘛,就是一个醉酒的胡话,不过是一场戏言而已。他楚成王高高在上,真能看得起重耳吗?很难。就算是重耳虎落平阳,但他真的是只虎吗?就算是,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呼啸山林?一辈子可有登高而呼的机会?一切都是未知之数。所以,楚成王不过是一句调侃而已,是当不得真的。

重耳的回答确实让人意外,意外之余难免让人气愤,而气愤之后又多了些滑稽可笑。重耳答道:“楚国地大物博,金银财宝应有尽有,这些东西自然不能再给楚国了,但大王仁义无双,不因重耳流落异乡而轻视于我,接待之恩,重耳不能不报,不然天下人都会骂我是忘恩负义之人。”本来嘛,夸夸楚国,夸夸楚成王,这事就过去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多好的结果。可是,重耳呢,偏偏接着又说:“怎么报答大王您呢,嗯,有了,如果啊,如果他日晋国与楚国交战,重耳愿意礼让楚军,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三舍自然是九十里,就是说如果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到时候如果晋楚再开战,晋国会主动退后九十里来报答楚成王今日的接待之恩。

他一个无权无势无兵无马甚至朝不保夕的流亡公子竟然敢公然与大国国君叫板,关键自己还在人家国中,可以说自己的身家性命全在人家一念之间。估计重耳是喝多了,嘴上没有把门的,稍微清醒一点,也不至于如此的不要命。这不,重耳刚说完,旁边的楚国令尹子玉气的立马站了起来,大骂重耳是个白眼狼,拔出佩剑就要杀了重耳,还好楚成王制止了他,要不然,哪里还有后来的春秋五霸晋文公。

楚成王虽然制止了子玉处死重耳,可他内心中也实在不是滋味,毕竟无利谁愿意起早,辛辛苦苦的养了一只鹰,最后反而被他啄瞎了眼,这不是世上最愚蠢的事吗?重耳旁边的狐偃听到重耳的回答后,也是吓出一身冷汗,尤其是子玉拔出剑来要砍了重耳,狐偃连忙道歉,一直作揖行礼,连说公子喝多了,酒后胡言乱语。重耳楚成王和狐偃的保护下,才算保住了性命,但楚成王对他已不再待见,子玉更是对他恨之入骨。重耳回去后,也觉得自己说的话太不应该,楚国看来是待不下去了,必须得另寻良所,不久之后,重耳等人又开始了新的流亡。

酒这个东西不知道是谁的发明,将粮食发酵蒸馏,这实在是不敢恭维的一项发明。曹孟德当年下过禁酒令,说是酒能误事。再看看重耳酒后的张狂和乱舞,可以说真是在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传说,自那之后,重耳开始了戒酒,正是因为戒酒之后的清醒,重耳才称霸天下,成就春秋霸主。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操持一颗清醒的头脑都是第一要务,如果因为酒醉而乱做决定,不仅容易误事,更有可能召开灭顶之灾。故而,酒,这个东西,一定要适可而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词条  典故  典故词条  意思  意思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