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秉章(1793年—1866年),原名骆俊,字吁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晚清湘军重要将领。骆秉章自少勤学,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后被授为编修,迁移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因办事清正,深得朝廷信任。外官任湖北、云南藩司。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任为湖南巡抚,入湘十载,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著。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入湖南,骆秉章以防守不力,被革职留任。后以守长沙有功而复职,并为清廷所倚重。旋署湖北巡抚。咸丰三年(1853年),实授湖南巡抚,任上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皆听之。咸丰十年(1860年),奉命督办四川军务,率军入川。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四川总督。同治元年(1862年),骆秉章派重兵防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之后石达开请求和谈,骆秉章佯称答应,后将石达开俘虏,解至成都凌迟处死。清廷授以太子太保衔。
同治六年(1866年)病逝,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号文忠。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
历史评价
总评
骆秉章远离京师的时候,朝廷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朝廷仍然都要问计于他。与此同时,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的重要人事任命和政务安排,均会事先征求骆秉章的看法,当时政界有评:“二公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其政治地位同曾国藩旗鼓相当,可见两位政坛巨擘对当时的大清王朝是何等的重要。
“晚清八大名臣”之一的骆秉章,在抚湘督川的十七年中,在施政与军事方面充分展示了其才能和韬略,为川、湘两省乃至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封疆大吏,骆秉章无论是抚湘十载,还是督川七年,都尽忠职守、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改革吏治、整治经济,在湖南和四川两地享有盛名。但因处死投诚石达开及其亲信,遭后人诟病。
历代评价
《清史稿》:“川民感其削平寇乱,出于水火,乃其殁,巷苦罢市,遗爱之深,世与汉诸葛亮,唐韦皋并称”。“骆秉章休休有容,取人为善。胡林翼综覈名实,干济冠时。论其治事之宽严疏密若不相侔,而皆以长驾远驭,驱策群材,用能丕树伟绩。所莅者千里方圻,规画动关军事全局。使无其人,则曾国藩、左宗棠诸人失所匡扶凭藉,其成功且较难。缅怀中兴之业,二人所关系者岂不钜哉?”
咸丰帝:“老成硕望,宣力弥勤。”
同治帝:“老成硕望、调度有方。”
左宗棠《答毛寄耘中丞书》:“先生抚湘前后十载,德政既不胜书,武节亦非所短。事均有迹,可按而知。而其遗之尤,溥无如剔漕弊,罢大钱两事。”
佚名《咸同将相琐闻》:“骆公治吾楚十年,而吏民安堵,群寇远遁,此湘楚福星也。”
薛福成《骆文忠公遗爱》:“曾文正公督两江,凡湖广两粤闽等大吏之黜陟(升降),及一切大政,朝廷必以咨之;骆公督四川,凡滇黔陕甘等省大吏之黜陟,及一切大政,朝廷必以咨之,二公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
蔡东藩:骆秉章系清室名臣,长沙一役,骆已罢职,犹督兵固守,始终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