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其实也一直都流传着很多的关于古代皇帝的传说,比如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就有一个千里送京娘的传说。据说赵匡胤曾经在一个道观里面救出落入歹徒手中的女子京娘,两人结为兄妹,后来赵匡胤护送京娘回家,京娘对赵匡胤暗生情愫,但是赵匡胤心中有自己的天地,只好假装不知道。而在故事的结尾,京娘回到家中之后却选择了自杀。这段故事中,京娘自杀让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段故事在历史上又是否确有其事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千里送京娘的故事
一日,赵匡胤在前往山西太原途中的一个道观中,偶然看见大殿中关着一个弱女子。一打听,原来这位少女是蒲州(今永济)人,名叫赵京娘,随父去北岳还乡愿中被强盗抢到这里。顿时,赵匡胤侠义心肠油然而生,毅然决定以兄妹相待,要跨山渡河千里迢迢护送京娘回家。途中虽遭到抢夺京娘的那伙强盗连环袭击,但都被赵匡胤一一击退。加之路途中赵匡胤对京娘体贴关怀,所以在途经河北武安门道川时,京娘向赵匡胤诉说爱慕之情,但赵匡胤觉得他救京娘是义举,不能有私心杂念,否则他和抢京娘的强盗有什么区别?是乘人之危的勾当。所以踌躇满志的赵匡胤,便婉言回绝,仍坚守兄妹之礼。
风餐露宿,艰辛不表。待送京娘安全到家之后,京娘父母感动之情又难以言表,看着眼前失而复得的女儿,也欣然提出将京娘许配给赵匡胤。赵匡胤再次暗自思忖后又做了婉言谢绝。其中有两个难言之隐。第一还是路途中他婉拒京娘的想法,如果答应,他千里送京娘的行为必然会蒙上不义之名。第二是自己壮志未酬,即使要娶京娘为妻,也要等来日有所建树后再接京娘花好月圆。之后,便与京娘在互怀爱慕之心,但自己又不能言表的难舍难分中离去。
时光如梭,霞起霞落;群雄争霸,天降重任。赵匡胤终于作皇帝了。
某一天,赵匡胤怀着急切心情,又从当年送京娘回家的这个秦晋渡口过黄河,再到山西探望长久思念的京娘,欲接京娘进京封为皇妃。但没想到,此时的京娘因为和他别离后,日日盼望他早日再归,但盼望却在一天、一月、一年365天的反复中变成失望,失望又变成绝望了。也终于在某一天实在撑不下去中削发为尼了。所以,当赵匡胤急匆匆过秦晋渡口再站到她面前时,已是她孤灯清影多年以后的事。为此她背朝匡胤,眼泪虽然已干,但心底却在汩汩流血:怪匡胤兮,姗姗来迟;恨自己兮,佳缘薄命;怨苍天兮,一场捉弄!暗自叹,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衔环结草。
此刻不解京娘心地苦衷的赵匡胤,虽再三解释与劝说,但都未能融化京娘四大皆空的冰冷之心,一国之君的赵匡胤也只得作罢。至此,本该是一场旷世奇缘的美好爱情,竟然这样千古遗恨了。
之后,赵匡胤怀着难以形容的心情,步如灌铅似的告别了心爱的京娘和京娘的尼姑庵,返回再经过秦晋渡口时,不由得思绪万千。这个曾经见证过他和京娘互生爱意的官渡依然,但京娘却在木鱼声声中隔绝了他和滚滚红尘,真是江山与美人不可同得啊。为了永远想念京娘,便将此渡口以自己和京娘的姓氏赐名“赵渡”。从此“赵渡”和“千里送京娘”的佳话,便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了。
2、千里送京娘是真的吗
据宋人朱弁(朱熹的族叔祖)的笔记记载,大宋朝廷内宫的酿酒之法,用的是蒲州一带的酿造之法。笔记中说,太祖在没有发迹之前,很喜欢饮这种酒(内中酒,盖用蒲中酒法也,太祖微时喜饮之。即位后,令蒲中进其方,至今用而不改。《曲洧旧闻》卷一)。由此可以说明,赵匡胤曾有在蒲州任职或游荡之经历。而这蒲州正是赵京娘的家乡。
据今人的研究,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是糅合了宋人的笔记以及宋代的《飞龙记》等文献而成,而《飞龙记》是赵普撰写的,其中包含了不少可信的历史。李焘在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就曾经参考过此书。从文献来源推测,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中,一定包含着不少的历史真实。对此,我们只能推测,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极有可能是有历史原型存在的。
3、京娘为什么自杀
赵匡胤将京娘安全护送到家,姑娘父母自然喜出望外。京娘的父母、兄长私下认为赵匡胤与赵京娘二人,孤男寡女,路行千里,不可能不发生点什么,遂决意将京娘许配给赵匡胤。酒桌之上,京娘父亲提及此事,赵匡胤深感侮辱,掀翻酒桌,骑马而去。家人对京娘心怀疑忌,为了证明二人清白,更是为了保护赵匡胤的清名,京娘深夜题诗于壁云:“天付红颜不遇时,受人凌辱被人欺。今宵一死酬公子,彼此清名天地知。”遂悬梁自尽。
话本的最后还说,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派人到蒲州寻访京娘的消息,使者抄录回了京娘临死之前的四句诗。太祖看后,甚是感叹,敕封京娘为义贞夫人,并下令在她的家乡为其设立祠庙。
故事的主旨。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其接受者为普通民众,因此话本的劝诫意味往往非常浓厚,而且非常直接。《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这篇话本的主旨在文本中交代得很清楚:虽然宋朝在很多方面不及汉唐,但在君主不贪女色方面却远胜汉唐帝王,而此种风气之形成,全赖太祖皇帝身体力行开了个好头,其教诲被后继君主遵从所致(全是太祖皇帝贻谋之善。《警世通言》卷二十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