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次大陆,一个西北方向、北方和东北方三面环山的大陆,剩余的部分面向着印度洋,从地形上来看,这里似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的方。但也就是这个与世隔绝的大陆孕育出了独特的古印度文明。然而西北部山脉缺口的存在使得异族频频入侵。在海洋文明开启前,山口是次大陆与外界交往和异族入侵的陆路途径。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西北部山口的入侵,让起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逐渐走向终结。之后的历史长河中,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也通过西北部山口入侵南亚。
▲雅利安人入侵路线
在雅利安人入侵后,南亚的文明版图逐渐从印度河流域发展到恒河流域,恒河流域成为雅利安人的印度文明摇篮,在新的征服者—突厥血统的穆斯林莫卧儿入侵后,南亚的政治中心又逐渐转移到了两个平原之间的德里。德里也因此在之后的印度历史中扮演着政治中心的角色。
▲恒河流域诞生了雅利安人的许多印度早期国家
但在英国殖民者到来后,印度却有了另一个政治中心—加尔各答。原本默默无闻的加尔各答在1772年异军突起成为英属印度的首府,并在莫卧儿帝国灭亡后(1858年)正式成为首都。而在1911年,英国又决定将印度首都迁回德里。
为什么英国要让加尔各答取代德里的政治地位?印度来回折腾究竟为哪般?
▲胡马雍陵,莫卧儿第二任皇帝胡马雍的陵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加尔各答的兴起
当德里是印度末代王朝—莫卧儿王朝的首都时,加尔各答还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村。大航海时代开启,欧洲列强纷纷开始占领海外殖民地,南亚西北部的山口不再是次大陆与外界交往的唯一途径。
1600年,英国以贸易为名,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以促进贸易发展、互通有无为名,实则是英国一步步殖民南亚次大陆的工具。
东印度公司殖民印度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当时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统治下的帝国实力强大,一开始东印度公司选择通过缴纳卢比来试探统治者的反应。1698年,东印度公司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卢比给莫卧儿王朝,以获得在加尔各答的自由贸易权。
由于加尔各答位于恒河三角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理想的海上运输港口。加之水系发达,土壤肥沃,盛产黄麻和大米,使之成为英国殖民者理想的贸易站。
▲加尔各答地理位置
随后东印度公司将加尔各答设为在南亚的贸易总部,将从次大陆攫取的工业原料和财富通过加尔各答的海运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而这些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迈上新台阶,棉麻等工业原料的供应也为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夯下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莫卧儿王朝却由盛转衰。皇帝奥朗则布将莫卧儿帝国的疆域扩大到几乎整个次大陆以及阿富汗、孟加拉等地,帝国实力达到顶峰。在这时东印度公司不满足以贸易之名,企图获得孟加拉地区的控制权。1685年,莫卧儿军队击败孟加拉地区的英军,奥朗则布获得东印度公司15万金卢比的赔偿。
▲1685年,莫卧儿—英国战争
但奥朗则布是一位极端的伊斯兰逊尼派信徒,他根据逊尼派教义,在全国范围执行反印度教等宗教的政策。
他下令拆除异教徒的学校和寺庙,在税收等方面对印度教徒采取歧视性政策,处死其他宗教的首领、排斥伊斯兰什叶派。在这样的极端宗教低压之下,德干地区信仰印度教的马拉塔人揭竿而起。在被誉为帝国心脏的德里,印度教徒也聚集于大清真寺抗议。
▲奥朗则布,莫卧儿帝国第七任君主
1681年,奥朗则布离开首都德里,前往德干地区,与马拉塔人展开了长达26年的战争。数年的战争耗尽了国库,1690年,为了筹饷镇压起义,奥朗则布一改对东印度公司的强硬政策,准许东印度公司缴纳现款以获得在西海岸苏拉特和东海岸恒河口继续贸易的权利。
奥朗则布长年居于德干地区,逐渐丧失对北方的掌控力,北部也有不少勋贵拥兵自立。内有骁勇善战的马塔拉人、民风彪悍的锡克人破坏帝国根基,外有英国殖民者虎视眈眈,莫卧儿帝国由此走向衰落。
▲西瓦吉,领导马拉塔人武装反抗莫卧儿的斗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趁着莫卧儿王朝势力自顾不暇,东印度公司以加尔各答、孟买以及马德拉斯为军事据点,逐步发起了对南亚次大陆的侵略战争。1772年,加尔各答成为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首府。
1858年,莫卧儿末代皇帝被流放缅甸,帝国灭亡。东印度公司向英国女王移交权力,同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将这片殖民地正式命名为英属印度(英印),继续定都在其南亚的大本营—加尔各答。从此加尔各答迎来了发展期。
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英属印度本土的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加尔各答基础设施的兴建以及位于三角洲、靠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加尔各答成为英印率先崛起的城市。
▲孟加拉地区:包括今天的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
孟加拉地区气候湿热多雨,自古以来都是粮仓。加之该地区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伊斯兰教义鼓励人口增长。双重影响下,孟加拉地区成为次大陆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英国殖民者定都加尔各答也不乏有看重孟加拉地区劳动力充足的原因。
▲次大陆人口最密集的孟加拉地区
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土地的兼并让越来越多的贫农以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闲置劳动力成为了印度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一。靠兼并土地发家的印度人有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开始兴建工厂。比如泰戈尔家族在加尔各答兴建了英属印度第一家商业公司,从事蓝靛、糖、茶叶、煤和硝石矿等行业。
越来越多的英国商人选择在印度建立大型工厂,印度人亦步亦趋仿效英国人在加尔各答建立工厂。银行、铁路公司、贸易公司、航运公司陆陆续续在加尔各答成立,加尔各答变成了南亚繁荣的经济中心。
▲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
英殖民政府1813年颁布的法案规定:从英属印度的预算中每年应拨款不少于10万卢比用于复兴文化教育。殖民地政府陆续开办了一批近代化学校。1857年,英殖民政府参照伦敦大学的模式,在加尔各答修建了著名的加尔各答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为英属印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加尔各答校园一景
除此之外,英殖民政府为了稳固殖民统治,在1844年规定在英属印度官方语言为英语。这对于英属印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深层次的思想入侵,另一方面又促进了英属印度的国际交流。
英国在英属印度的一系列举措本质上还是为了殖民统治服务,剥削掠夺性导致英印殖民地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殖民者每攻陷一个地区,便将该地区的财富洗劫一空。殖民统治者给底层民众定下种类繁多的苛捐杂税,导致其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廉价的报酬。
在孟加拉地区肥沃的土地上,居然爆发数次爆发饥荒,尤其是1770年的大饥荒,这直接为英属印度定都加尔各答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
▲加尔各答港,19世纪向中国输送鸦片的集散中心,二战的重要军港
长久以来的殖民剥削导致英属印度底层民众怨声载道,为了稳固在南亚次大陆的统治,英国开始转变对英属印度的殖民政策,不再一味地资本输出,开始了资本输入。
在修建了第一条贯穿南北的加尔各答—德里铁路后,慢慢地修建了总长度约4000英里的铁路网。这些铁路干线加强了英属印度内地与沿海港口的联系,将次大陆传统的陆地运输与海运联系起来,方便殖民者将掠夺的原料、财富运往孟加拉湾,输送到英国本土。
▲印度主要城市地图
二、加尔各答的衰落
1770年的大干旱导致农作物歉收,加之在殖民统治者的影响下,孟加拉地区的民众大多种植黄麻、罂粟和木蓝(靛蓝染料的原料),本身种植粮食的就很少。
在东印度公司掌控孟加拉地区之时,将农产品税率从10%提升到50%,大部分税收都流向了英国。年初民众就陷入了饥饿状况,年中就有很多人死于饥荒,但东印度公司没有采取任何救灾措施,并且宣布来年的税率要再增加10%到60%用以弥补征税人口的减少。
▲大饥荒时期骨瘦如柴的孟加拉妇女和儿童
同时,稠密的人口让疾病与暴力犯罪肆虐孟加拉地区,死亡率进一步提升。饥荒结束后据统计约有一千万人口死于饥荒,相当于当时孟加拉地区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孟加拉大饥荒也成为了英国殖民史最大的污点之一。
从英国人踏上南亚次大陆的土地时,就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英殖民者大概没想到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加尔各答,竟然会成为反殖民独立运动的前沿阵地。
▲加尔各答历年人口
19世纪初,一场文艺复兴的社会变革率先席卷孟加拉地区,渴望改变被殖民现状的有识之士在加尔各答成立了印度的第一个政治组织—印度国民协会,加尔各答逐渐成为印度独立运动与工人运动的中心。
濒临孟加拉湾的优越地理位置有利于加尔各答的对外贸易,但却给英属印度带来行政管理的不便,地处英印的东部边缘政治职能难以覆盖全境。
1905年,为了缓和印度人民民族主义情绪,总督乔治决定分治孟加拉邦,将达卡定为东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的首府;加尔各答就归属于西孟加拉邦,依旧是英印的首都。
▲恒河三角洲
然而分治之后的孟加拉地区依旧爆发了广泛的群众骚动和抵制英国货运动。殖民者一手打造的次大陆政治中心,俨然成为了印度民族主义觉醒的中心,拆分孟加拉邦也没有效果,殖民者决定迁都,并且合并东孟加拉和西孟加拉。
德里曾一直是次大陆的政治中心,底蕴犹在,并居于内陆地带,防御功能相对明显。1911年,英王(兼任印度皇帝)乔治五世和玛丽皇后宣布将英属印度的首都从加尔各答迁移到德里。
由于德里失去首都的头衔上百年,长期以来疏于修缮和管理,导致老城道路狭窄、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陈旧,因此英国统治者决定在老德里以南扩建新城。
▲老德里街区鸟瞰
英印政府根据1894年颁布的《土地收购法》,获得了用于建设新德里的土地,任命爵士鲁琴斯负责新德里的整体规划设计。
新德里是典型的放射型城市,整座城市以姆拉斯广场为中心,街道呈辐射状、蛛网式地延伸向四面八方。在总统府、国会大厦等重要建筑设计方面都采用了典型的印式风格。
▲新德里城区蜘蛛网式规划设计
三、加尔各答:只有更惨
将首都迁回德里,对加尔各答无疑是沉重一击,资源的对外倾斜使得加尔各答的轻工业与重工业越发不均衡,能源短缺成为加尔各答的一大弊病。作为英印地区接受新思潮的窗口,马克思主义也传播到了此地,深受压迫的工厂工人陆陆续续开始了罢工;政府等组织的离开让孟加拉地区的恐怖暴力越发猖獗。
二战后,就在英国政府为战后重建忙得焦头烂额时,英属印度发起了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尽管英国殖民当局用枪炮镇压了起义,但也不得不承认,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无力维持。
英国教授科帕兰在《印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对英印“分而治之”的治印大纲,主张把印度分为三个统治区,即印度教徒区、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这一计划正符合英国当局的想法,因而很快被采纳。
▲英属印度1909年宗教势力,粉色为印度教,绿色为伊斯兰教,加尔各答处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交界处
最后一位驻印总督蒙巴顿对于如何分治英印提出了蒙巴顿法案—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后来独立为孟加拉国)和西巴基斯坦构成。
▲英国驻印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
但简单以宗教信仰作为划分两个国家的标准,必然会引起教民们的大迁徙和教派间的大仇杀。而在成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内部也是矛盾重重,1971年,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在印度加尔各答成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
随后东巴基斯坦发生大规模动乱和难民潮,而加尔各答恰好处在蒙巴顿划线的边缘,难民不断涌入加尔各答,给城市造成严重负担。自此,加尔各答经济一蹶不振。
▲手持武器的孟加拉青年
直到20世纪90年代,印度政府进行经济改革后,加尔各答的经济才有了复苏的迹象,但其增速依旧缓慢,依稀可见当年创伤。曾经南亚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加尔各答,如今经济总量在孟买和德里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但名气已远不如孟买、德里和班加罗尔等城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