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土耳其版图变迁是怎样的 揭秘土耳其变迁史

《百劫红颜》这不电影或是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相信只要看过的朋友们都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从各种细节可以看出强大的法国却向一个名字很“土”的土耳其低头。其实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基督教国家曾经长期被伊斯兰教国家按在地上蹂躏,正是奥斯曼帝国终结了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千年的统治。本文就是对土耳其先祖来自哪里的历史探源。

1、关于奥斯曼帝国早期历史的传说,漫漶不清的封地史

1.1、土耳其先祖的发源地

一般国家都有一个开国传说,土耳其也不例外。传说土耳其人的祖先发源地是东方的一座形似头盔的山,这座山据考证就是中国的阿尔泰山。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土耳其的远祖记忆只能追溯到突厥人在阿尔泰山一带活动的时期,再久远的记录要靠中国古代史书补充了。

早期突厥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来自史前的原始多神宗教。最崇拜萨满教的地方是伏尔加河流域、芬兰人居住的地区、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萨满一词源自西伯利亚满洲-通古斯族语,意为“智者”、“晓彻”,指从事萨满技术的萨满师,也有译为巫师的。萨满教常赋予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雷电、云雾、冰雪、风雨、彩虹和某些动物以人格化的想象和神秘化的灵性,视为主宰自然和人间的神灵。特别是由祖先亡灵所形成的鬼神观念以及人间的各种疾病与死亡造成的恐惧,是萨满教神灵观念的核心。当然,突厥人的土、空气、火、水等自然元素之神都是突厥化的。后来的土耳其主要先祖是在小亚西亚改信伊斯兰教的。

1.2、突厥人来到小亚细亚

公元8世纪,一支突厥人跋山涉水西迁,并在9世纪抛弃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皈依伊斯兰教,这些突厥人被称为塞尔柱人,后来来到小亚细亚,但这些人只是现代土耳其人的先祖之一。这些人到来之前小亚细亚生活着安纳托利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等,如果再往前追溯,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人群应该是已经灭绝的赫梯帝国的人民。这个帝国的人民使用象形文字,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帝国灭亡。亚述帝国在前605年灭亡,亚述人的后代生活在今天伊拉克北部摩苏尔地区、叙利亚、伊朗西部和黎巴嫩以及约旦,而在今土耳其东南部仅有少量亚述人,他们信奉基督教。也就是说,突厥人是后来侵入小亚细亚的人。

现代土耳其人是由原有的安纳托利亚人、希腊人、高加索民族、库尔德人,以及古代的赫梯、吕底亚人与后来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以及侵入的突厥人分支乌古斯人相互混血形成的。因为乌古斯人最强盛,所以土耳其人溯源一般不去追溯小亚细亚原有人民的族源,只溯及乌古斯人的祖先,就是以突厥人为先祖。

到13世纪,发源于中国北方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统帅下开始西征,大量伊斯兰国家被消灭,不少中亚的突厥人被迫向西逃亡,他们当中一小部分人建立了后来存在了600年的奥斯曼帝国。下面是奥斯曼帝国也是后来的土耳其开国传说。

2、土耳其人先祖来自中国边疆阿尔泰山区域,我们从丁零人谈起

2.1、贝加尔湖畔的敕勒人可能来自鬼方迁徙

下面,我们必须结合考古并引用中国史书记载。

在远古时代,寒冷的贝加尔湖流域曾经有过气候比较暖和的时代,来自华北平原或者其他地区的远古人类因追逐猎物来到这一地区生活。当时华北平原上的人种是复杂的,所以贝加尔湖流域的人民虽从生产工具与生产模式上与中原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根据考古发掘在人种上他们与后来在中原占据主导地位的华夏族还是有所区别的。但这些人是不是后来的敕勒人先祖还很难说。

最早有历史记录的贝加尔湖流域人是敕勒人,他们是寒温带森林渔猎游牧部落。敕勒、丁零、高车、铁勒其实是不同民族对同一民族的称呼,这里所谓的民族都是指古代民族,是有一定共性的部落或部落集团,和现代民族的概念不一样。

据史料记载,鬼方是商周时中国西北部的方国,据王国维考证为畏方。鬼方记载分布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当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经我国、苏联、蒙古考古发掘及研究,证明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他们大概是敕勒人的祖先。也有人认为鬼方祖先最早就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商周时期南迁与商人、周人为邻,后来一部分又被打回到北方贝加尔湖一带成为敕勒人。

春秋时期留在南部的一部分敕勒人被称为赤狄,自号狄历,西晋以后塞外各民族称之为敕勒。据清华简记载,赤狄王为留吁氏,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赤狄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南下的赤狄与留在北方的丁零渐行渐远,狄人逐渐融入中原民族。

赤狄大约与贝加尔湖一带的敕勒或丁零有一定关联。

2.2、关于丁零的人的记载

匈奴人称贝加尔湖一带的敕勒人为丁零。据《史记》记载,丁零最初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以东、南附近,公元前200年左右被匈奴征服。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明确丁零人与匈奴人是两个族群。其依据是:“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苏武在贝加尔湖畔牧羊,丁零(令)人偷盗他的牛羊,说明丁零人也分布在贝加尔湖一带游牧。

汉朝不断打击匈奴,丁零人也趁机反抗匈奴。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冬,丁零、乌桓、乌孙向匈奴进攻,沉重打击了匈奴。神爵元年(前61年)前后,丁零又几次袭击匈奴。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势力日趋衰微。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在汉朝的强力打击下,丁零和鲜卑、西域各族,与南匈奴一起共同打败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丁零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汉人交往。到三国时期,据《魏略》记载,公元3世纪开始丁零人扩至叶尼塞河上游,与古坚昆杂居,这些部落称之为西丁零。坚昆人生活在今叶尼塞河上游至阿勒泰一带,是唐代黠戛斯人、元代吉尔吉斯人和清代布鲁特人先祖,西汉时李陵被匈奴且鞮侯单于封为坚昆国王。

2.3、关于高车和铁勒的记载

敕勒这一名称来自鲜卑人或柔然人,敕勒又被称为铁勒或者高车。高车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一说高车就是音译。每当雄踞漠北草原的匈奴和鲜卑迁走或衰弱之际,高车人便南下入主草原。也可以说,铁勒是分布在东至大兴安岭、西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的高车人,但后文我们会看到,历史记载中的高车人与铁勒人在大部分方面有交集,但所指人群范围也有不同之处。

高车向南移徙,分布在三个主要聚居地区:从黄河河套经阴山直到代郡(今山西大同东北)之北的长城以北广大地区;陇西、秦、凉一带;内地最大聚居地在今河北、山西、河南一带。

高车对于柔然汗国和北魏(拓跋魏),铁勒对于突厥汗国和隋唐,都起过不容忽视的作用。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丁零、高车、铁勒是今日维吾尔民族的先民,而铁勒又是突厥人的先民。高车与铁勒也可以理解为对敕勒人按不同族群标准所分的亚族群。高车由狄氏、袁纥氏(铁勒中称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铁勒中称契苾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六大部落组成。铁勒另有高车没有的薛延陀。北魏九次发动对他们的战争,虏获六七十万人,置于漠南各地。还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服属于柔然。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柔然可汗豆仑征高车兵进攻北魏,高车部首领阿伏至罗劝阻,豆仑不听。柔然在北魏打击下趋于衰落,阿伏至罗遂率十万户高车人西迁,至今乌鲁木齐周围游牧,并在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建立高车国。高车国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门户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势力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达阿尔泰山,西接乌孙西北的悦般,东与北魏相邻。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阿伏至罗遣使北魏,陈述西迁并建立高车国的原因,表示愿意与北魏联合,共同抗击柔然。其在北魏神龟三年(520年)打败柔然,迫使柔然南迁。后来柔然复盛,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灭高车国。

高车西迁并在西域建立政权,是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较早进入新疆的记载。

2.4、关于九姓铁勒与九姓乌古斯的记载

到唐代,把西面阿尔泰山附近的葛逻禄和天山附近的拔悉蜜算在九姓铁勒内。九姓铁勒形成一个部落联盟,它们是:在色楞格河流域的回纥,在土拉河上游的仆固(骨),在土拉河下游同罗,在仆固东的拔野(也)古,在仆固﹑同罗之间的思结,在土拉河上游的契苾,在皋兰的浑,在天山北麓北庭德拔悉蜜,在金山西的葛逻禄。九姓铁勒之外还有铁勒。

九姓铁勒,一些日本学者主张即突厥碑文中的九姓乌古斯,一般在东突厥统治之下。在西突厥境内的则称为十箭,但十箭只是行政区域划分,并非部族名。突厥碑文中的乌古斯,广义的相当于铁勒,狭义的相当于汉文史料中的乌护,仅为铁勒诸部之一。

从突厥碑文来看,九姓乌古斯或乌古斯最初住在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北,是强盛部落,后成为东突厥的敌人。薛延陀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和延陀两个氏族联合而成,原住土拉河流域。隋初,铁勒诸部反抗西突厥暴政,迁往燕末山(阿尔泰山支脉)。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后突厥汗国兴起,薛延陀汗国后人重受突厥统治。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唐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室韦-鞑靼人逐渐进据蒙古高原。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称呼逐渐消失。

九姓乌古斯(又译九姓乌护)是存在于唐五代宋辽时期中国西北部的乌古斯人回鹘部落联盟,是突厥汗国时期形成的反阿史那氏联盟。乌古斯部落于公元6~8世纪,在突厥汗国势力范围内形成一个部落联盟,名托库兹•乌古斯,通称九姓乌古斯。在古突厥语里,“乌古斯”有“部落”“姓”“联盟”“箭”之意。

回纥和薛延陀、黠嘎斯等部族也是乌古斯的一部分。大致在伊犁河流域,包括内回鹘: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可萨人)、斛嗢素、药勿葛、奚牙勿、拔悉密、葛逻禄;外回鹘:薛延陀、契苾、都播(图瓦人)、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等。

阿史那则为古突厥统治家族姓氏,意为“高贵的狼”,也有“蓝色”之意,阿史那部因此被称为“蓝突厥”,蓝色是指最高天神“腾格里”,象征对突厥的最高统治权。该氏族主要与阿史德氏联姻,突厥灭亡后,被回纥人赶出草原,投奔唐朝,被唐王朝安置于中国各地,各支逐渐改为汉姓,据《通志•氏族略》载,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改姓史,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九姓乌古斯政治联盟中,拔悉密和回鹘先后起过主导作用。乌古斯与葛逻禄、克普恰克(俄国史料作波罗伏齐,西欧史料作库蛮)在政治上有密切关系。据阿拉伯史料记载,黑衣大食的马赫迪哈里发在位时,乌古斯人脱离伊犁河流域、七河流域等九姓乌古斯之地,迁往咸海与里海地区。据波斯地理著作,10世纪乌古斯人于锡尔河下游及咸海北岸地区建乌古斯叶护国,其势力西抵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下游,东北抵额尔齐斯河上游,其北为克普恰克之一支寄蔑,东为葛逻禄,西为佩切涅格和半突厥国家哈萨尔(曷萨),南为锡尔河以南的波斯人的萨曼王朝、突厥人的加兹尼王朝和喀拉汗王朝等。国内城市有养吉干(意为“新城”,废墟在今毡肯特)和毡的(今彼罗夫斯克附近的毡的废墟)等,为日后塞尔柱人、土库曼人起家之地。

乌古斯人是现代土耳其人、土库曼人、阿塞拜疆人、克里米亚塔塔尔人祖先。波斯无名氏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提出在咸海以北,锡尔河下游,今吉尔吉斯草原,乌古斯部落一部分前往波斯和小亚细亚,建立塞尔柱帝国,留在中亚原地的成为了现代土库曼人,东迁中国的就是撒拉人。乌古斯人在阿塞拜疆、北非苏丹等民族的形成上也起过重要作用。

2.5、塞尔柱帝国建立

820~821年,乌古斯侵入锡尔河以南粟特(中国称昭武九姓)地区的苏对沙那(唐代称东曹)。据伊斯兰地理学家马克迪西之说,10世纪末,乌古斯始称土库曼。

塞尔柱克原为中亚乌古斯叶护国的一个部落的酋长,是驻毡的乌古斯军事首领。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左右,塞尔柱家族因土地问题与叶护发生尖锐矛盾。不久,塞尔柱家族同叶护分道扬镳,率部离开养吉干,来到锡尔河中游和卡拉套山区。这里靠近波斯萨曼王朝的北部边境,住有许多已经伊斯兰化的乌古斯人和其他突厥人。

塞尔柱克到来后,改信伊斯兰教逊尼派,很快成为这一带穆斯林反对异教同族人的军事领袖,这些乌古斯人遂被称为“塞尔柱人”。不久,锡尔河下游发生反对叶护的抗税斗争,塞尔柱人趁机回师毡的,与毡的抗税者一起赶走了叶护的征税官,夺取下游重镇毡的及周围地区。

后来,阿里汗的儿子沙赫马立克继任叶护,重新夺回毡的,塞尔柱人只得南迁至锡尔河中游与咸海附近。此时,萨曼王朝被突厥伽色尼王朝取代,伽色尼统治者马哈茂德苏丹任命塞尔柱家族世袭贝伊头衔,领有大块牧场使用权,为王朝守卫北方边疆。塞尔柱人在王朝北方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增多,并大批迁至城中居住,逐渐具备了夺权的政治与经济实力。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马哈茂德苏丹驾崩,马苏德继任,王朝新征服的波斯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分裂势力抬头,塞尔柱贝伊图格鲁克趁机在花剌子模造反,南下夺取伽色尼王朝呼罗珊省的木鹿和内沙布尔。

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图格鲁克率领大军击溃乌古斯叶护沙赫马立克,几乎领有全部乌古斯部落。北宋宝元三年(1040年),在木鹿附近丹丹坎战役中,塞尔柱军大败伽色尼军,占领呼罗珊全境。图格鲁克定都内沙布尔(今伊朗马什哈德以西80公里),自封“呼罗珊伯克”。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图格鲁克领兵西进,吞米迪亚,进据赖伊、哈马丹。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塞尔柱人开始骚扰拜占庭的亚美尼亚边区。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图格鲁克兄弟易卜拉欣在卡佩特罗战役中击败拜占庭-格鲁吉亚联军。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图格鲁克攻占伊斯法罕,并迁都于此。

北宋皇佑六年(1054年),塞尔柱王朝又征服阿塞拜疆。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应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卡伊姆之召,图格鲁克领兵进入巴格达,消灭了由波斯人建立的什叶派王朝——布韦希王朝,废黜布韦希王朝埃米尔,被哈里发视为救星和保护人。哈里发被迫赐予图格鲁克“苏丹”称号,封他为“东方与西方之王”,成为哈里发的摄政王。从此,阿拔斯王朝所有权力悉归塞尔柱苏丹控制,哈里发仅是象征性的宗教领袖。

在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及其子马立克沙执政时,帝国达到极盛。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占领拜占庭亚美尼亚省首府阿尼。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阿尔斯兰率兵攻占阿勒颇,势力扩张到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并从什叶派法蒂玛王朝手中收复圣地麦加和麦地那。11世纪末,塞尔柱帝国版图,东起中亚内陆地区并与中国新疆地区接壤,西至叙利亚及小亚细亚,南达阿拉伯海,北至基辅罗斯边境,形成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2.6、罗姆苏丹国建立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在凡湖以北的曼齐卡特打败拜占庭军队,俘虏拜占庭皇帝罗麦纽斯•戴俄格尼斯,占领小亚细亚东部。塞尔柱苏丹将大量处于游牧阶段的塞尔柱乌古斯人打发至小亚细亚,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塞尔柱帝国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的堂弟苏里曼•伊本•库特卢米什受领此地,建立罗姆苏丹国。因东方人称拜占廷统治下的小亚细亚为罗姆(罗马转音),故名。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罗姆苏丹国迁都科尼亚(今土耳其中南部城市),亦称科尼亚苏丹国。

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塞尔柱帝国苏丹马立克沙和尼扎姆•穆勒克相继逝世,帝国开始出现裂痕,王室诸子争位,皇族内讧,各地军事封建主割据,塞尔柱帝国开始解体,罗姆苏丹国在小亚细亚独立。

罗姆苏丹国曾遭欧洲十字军进攻,十二世纪下半叶开始强盛, 领有小亚细亚半岛东部和中部直至爱琴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南宋淳祐三年( 1243年)蒙古军队击溃罗姆大军,苏丹被迫向伊利汗国纳贡请降。13世纪末罗姆苏丹国分裂成12个独立的贝伊国。元至大元年( 1308年)蒙古人处死末代苏丹,罗姆苏丹国遂亡。

罗姆苏丹国是土耳其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游牧的塞尔柱乌古斯人开始向定居过渡,成为农民和手工业者。乌古斯人与小亚细亚原有居民希腊人、亚美尼亚人逐渐融合,开始了土耳其民族的形成过程。

2.7、埃尔图鲁尔进入小亚细亚

埃尔图鲁尔的先祖是乌古思卡伊部落的一员,归附于塞尔柱人的苏丹图格鲁尔贝伊和阿尔普•阿尔斯兰,但他们还没有皈依伊斯兰教。他们最早来到了阿赫拉特地区(今土耳其凡湖北岸)。

一说,库尔德人的阿尤布王朝征服阿赫拉特后,埃尔图鲁尔的父亲京迪兹•阿尔普迁徙到马尔丁(今土耳其与叙利亚交界处)地区。马尔丁被蒙古人掠夺后,他们离开了马尔丁,并往安纳托利亚中部迁徙。卡伊部落在京迪兹•阿尔普领导下迁移到埃尔祖鲁姆的帕辛莱尔草原。不久,京迪兹•阿尔普因病去世,埃尔图鲁尔继承父业。当伊尔汗国向安纳托利亚推进时,埃尔图鲁尔和他的兄弟丁达尔贝伊就往安纳托利亚西部迁徙。在锡瓦斯(今土耳其中部克孜勒河畔城市),他们帮助塞尔柱军队对抗蒙古人,以后就和传说接上头了。

另一说,埃尔图鲁尔的父亲是苏莱曼沙赫,他领导卡伊部落为逃避蒙古人而往安纳托利亚迁徙,在横渡幼发拉底河时溺水而亡,家族随即分裂。有两个儿子带领大部分家族成员回到老家呼罗珊投降蒙古,埃尔图鲁尔则率领其余人往西到达安纳托利亚。后来也是帮助塞尔柱军队对抗蒙古人,生根立业。

虽说土耳其先祖封地传说漫漶不清,但这个传说有着很深刻的历史作用。这个传说的用意是把比较晚而且人数较少的埃尔图鲁尔领导的进入小亚细亚的乌古斯人,与比较早而且人数较多的塞尔柱克领导的进入小亚细亚的乌古斯人,通过罗姆苏丹国发生联系。通过传说中的苏丹将象征主权的旗帜与鼓交给埃尔图鲁尔的儿子奥斯曼,使得塞尔柱帝国的庞大政治遗产被未来的奥斯曼帝国合法接收。这样,小亚细亚的少数派入侵者与早期的多数派入侵者终于融为一体,建立了新的土耳其民族。

3、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先祖来到小亚细亚后才皈依伊斯兰教,并成功利用伊斯兰教开国

奥斯曼生于小亚细亚北部的瑟于特,是埃尔图鲁尔的儿子,继承了贝伊加齐的称号。

传说有一次奥斯曼在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家中过夜,睡觉前主人把一本书放到他房间。奥斯曼问是什么书,主人说,“这是《古兰经》,是神通过先知穆罕默德传达给人间的箴言。”奥斯曼于是站着阅读了这本书,直到清晨才就寝。在睡梦里,奥斯曼梦见一位天使对他说,“你满怀敬意地阅读了我的永恒之言,你的子孙将因此而世代享有荣光。”

传说奥斯曼后来又在梦中得到指示。他身边躺着附近村庄的一位卡迪,也就是伊斯兰教法官谢赫艾德巴利。奥斯曼追求谢赫艾德巴利的女儿玛尔可敦两年,但是谢赫艾德巴利一直不同意。奥斯曼梦到月亮从身旁的谢赫身胸中升起,然后沉入他的胸膛。随后,从他腰间生出一棵大树,大树的树荫和枝条覆盖了整个世界。在树下,奥斯曼看到四条山脉——高加索山脉、阿特拉斯山脉、托鲁斯山脉和巴尔干山脉。从树根处又流出四条大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和多瑙河。肥沃的田野长满庄稼,伟岸的高山遍布森林。河谷中的城市中林立着穹顶、金字塔、方尖石碑、圆形石柱和高塔,所有的建筑上都顶着新月。夜莺和鹦鹉的歌声与宣礼声相互交融。

大树的叶子越来越长,最终变成剑刃。一阵风卷起剑叶,直扑向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坐落在两海两洲的交汇处,仿佛镶嵌在两块蓝宝石和两块翡翠之间的一块钻石。如果帝国的版图是环抱整个世界的一枚戒指,那么君士坦丁堡就是这枚戒指上的宝石。”就在即将戴上戒指的时候,奥斯曼突然醒了。他把这个梦讲给谢赫艾德巴利,谢赫艾德巴利告诉他这是神的启示。谢赫艾德巴利终于同意把女儿嫁给他,坚信他们的子孙拥有权力和荣光。婚礼按照最严格的伊斯兰礼仪举行。

第一个梦的传说说明奥斯曼和他的子民,也就是“奥斯曼人”在刚定居埃斯基谢希尔地区时还不是穆斯林,他们是异教徒难民。

奥斯曼人得到阿拉丁苏丹保护后,并没有被编为雇佣军,而是在局势纷乱的边境得到赐给他们的土地,阿拉丁苏丹让他们保护刚取得的领地并和拜占庭人对抗。很可能在这种氛围下埃尔图鲁尔和奥斯曼的追随者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从伊斯兰教义中获得战斗热情,渴望击败基督教异教徒。而奥斯曼与伊斯兰势力的联姻,无疑增加了支持自己的势力,为他进一步对外拓展进行了有效准备。

当罗姆苏丹国覆亡以后,奥斯曼不失时机占有了十个公国中最小的一个,但这个公国在小亚细亚的西北角,面对日益衰落的拜占庭帝国。从奥斯曼人的公国出发,很容易抵达大海,并借由海路到达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奥斯曼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行政管理技巧,从拜占庭帝国在亚洲的飞地那里学会了帝国统治方法,他又在基督教徒中争取到米海尔家族和马科斯家族这两个希腊家族皈依伊斯兰教,扩大了帝国臣民的基础。

奥斯曼创造了一种源于当地各种民族的特有边地文明,这种文明混杂了亚洲与欧洲、穆斯林与基督徒、土耳其人与土库曼人、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的种种特征,注重实用,而不受正统文化与社会约束。

由奥斯曼开创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文化特点决定了今天土耳其国家与民族的国际行为方式。

本文主要讲土耳其源流,具体的奥斯曼帝国兴起与衰落史暂不述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土耳其  土耳其词条  变迁  变迁词条  版图  版图词条  揭秘  揭秘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