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很多厉害的有名的人物,通常都会有一个专属的外号,最能概括他的某一方面的特点,而且很多听起来也非常有特色,比如,说“卧龙”“凤雏”都知道指的是诸葛亮和庞统。而诸葛亮一生之敌司马懿,也有一个外号,就是“冢虎”。卧龙与凤雏都很好理解,那么,司马懿的这个外号冢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与诸葛亮谁又厉害一些呢?
诸葛亮,蜀汉丞相、军师,历来被民间看做神仙一般的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辅助草根刘备三分天下。司马懿,和诸葛亮智斗多次,直到斗死了曹操,斗死了诸葛亮,斗死了曹丕、曹叡,自己还活着。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号称卧龙,恐怕这个绰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卧龙指龙没有在天上飞,龙还在沉睡。凤雏是指没有进化的雏鸟,未成形的凤凰。幼麒姜维,没有长大的幼仔,还在成长的麒麟。卧龙,凤雏,幼麒其实是有褒义的,指他们三人合在一起,风云际会,将会飞龙在天,浴火重生,进化成麒麟,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司马懿的称号叫做冢虎,冢指坟墓,亦为荒野的地方,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虎没有危害。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老虎可以一招致命,指的是祸害终究能够成患。在三国后期,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级别都差不多,诸葛亮和司马懿且有一生之敌的意思,所以才有冢虎的号称,也算是对人才的一种评价。
诸葛亮在其历次北伐过程中,与司马懿的正面交锋对决,仅有两次。当然,这不包括诸葛亮死后的一次对决,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率军攻魏,包围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区的贾嗣、魏平部,并用木牛运输粮草,以保障其后勤供给。
当时,曹魏的国家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东南方向要防备东吴,西北方向还要防备鲜卑。而恰恰在此时,主持对蜀汉作战的大司马曹真生病(历史上真实的曹真绝不是三国演义写的那么无能),于是魏明帝曹睿将司马懿从荆州调来,让其坐镇长安,主持抵御蜀军。司马懿接受重任后,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鉴于当时的军事态势和蜀军特点,司马懿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食有限,于是将此战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凭险坚守,不与蜀军主力决战,逼退蜀军就算完成任务。
当年六月,蜀军后勤补给困难的致命问题再度凸显,全军粮尽,诸葛亮只得退军。司马懿令张郃追击,但张郃在木门被诸葛亮设置的伏兵射杀。纵观两人的第一次巅峰对决,司马懿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利用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的弱点,将其逼退。不过司马懿虽达到了战略目的,但在战术上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而诸葛亮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还是没有解决后勤补给这老大难问题,还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被迫退军。
第二次对决,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代,诸葛亮准备充分,设计了称为“流马”的运输工具,并与孙权约定同时举兵伐魏。面对吴、蜀两国同时举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军抵御东吴,一方面继续以司马懿主持西线防务,对阵诸葛亮。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大军进至渭河南岸。司马懿也率军渡过渭河,背水立营与蜀军对峙。此时,司马懿对将领们说:“亮若出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不出司马懿预料,诸葛亮果然驻军五丈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时,还派兵进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若蜀军攻取北原,则将切断长安与陇西的通道,威胁司马懿的后方。司马懿派郭淮驻防北原。
这样,司马懿卡住了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后,坚决据险不战,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这此时,魏、蜀两军在五丈原已经相持了一百多天,尽管诸葛亮想尽办法刺激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终不为所动。逼得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试图激怒司马懿。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殁于军中,从而结束了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巅峰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