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参加完高考的人,应该也陆陆续续收到自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然现在的大学通知书做的都是非常精美的,那你知道在古代中了科举的人他们的录取通知书又是怎样的么?其实古人对于能够金榜题名更加的看重,如果一个村出了一个状元,很快这个村就会被全国所熟知。一般都会把中了科举的人写在告示上张贴出来,这样大家也就都能知道了。貌似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快递服务,不过也要看地区,如果是很近的地方那也会有人通知你的。
在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中,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科举正考分为“三关”,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每个级别的考试只要被录取了,都会有人专门报喜。
清代“乡试”捷报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以红绫为旗,金书立竿以扬之。”这里的“捷报”就是古人的录取通知书了,也称“报帖”“喜报”。
明沈一贯《状元图考》
录取通知书最早的形式是“泥金帖子”,出现于唐代,大概在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流行。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寖削此仪也。”
这里的“泥金”是指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通知书用此来书写,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泥金帖子附在家书中寄出,似乎并不是通过官方渠道递送的,因此被认为是非正式的“录取通知书”。宋杨万里曾有诗云“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
“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於帖面,而谓之榜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
《中国考试大辞典》中榜帖解释为“唐宋时科举及第者的录取通知书。”由此可见,把“金花帖子”作为录取通知书已被现代学术界认可。
“黄花笺”是指洒金粉的笺帖,录取通知书在古代真是极其珍贵。到了清代,就出现刻板印制的科举通知书了。看来早在古代,录取通知书就越来越注重形式和材质的创新,在设计上也是日日精进。
清代科举捷报印版
古代录取通知书一般为隶书字体,正中央写着哪一年乡试或殿试第几名,此外还有某某县府的名称。
古人收到后,把它张贴在厅堂最显眼的地方,主要是为了光宗耀祖,让来访的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现在的奖状一般。
当时的读书人靠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录取通知书对他们来说是任何金银财宝也不换的至高荣誉。
“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后书状元孙仅,其所记与今正同。”
上述在《容斋续笔·科举恩数》中的记载,据说是唐宋金花帖子的通行写法。
相比唐宋,明清时期的录取通知书就比较简单了。《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神童诗》道出了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以,范进此时的兴奋程度不亚于中五百万的彩票了。
清捷报
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张謇捷报中还写有“报录人”
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要加盖“录取专用章”,这叫“过朱”。清朝的大金榜,还要由内阁学士捧至乾清宫钤盖“皇帝之宝”。这就好比现代录取通知书上加盖“校长”公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