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朱棣大家也知道这个人也还是很有个性很有想法的,好吧这个话说得太漂浮了,其实并不是的这位皇帝真的很厉害,而且还开创了永乐盛世等等重大的举措,可以说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厉害的皇帝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很多人想不太明白,那就是朱棣当时为什么会把都城迁到北京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1、因为任性
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率领群臣自南京浩浩荡荡来到北京,完成了明朝最大规模的迁都行动。从此,北京成为明帝国的都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帝都。
放弃暖风和煦的南京,执意走向飞沙走石的北京,朱棣的行为显得匪夷所思。但当我们明白这对蒙古有多大的震慑时,就能明白这一举措对帝国未来的伟大意义。而后世的人也多从这一刻开始,将明朝奉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王朝,所谓“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等赞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朱棣迁都,将帝国的都城迁到了打击蒙古的第一线,将天子主动置于敌人的打击范围之内,是名副其实的“天子守国门”。
那么,朱棣为何要“天子守国门”呢?是有意而为之?还是另有隐衷?
2、朱棣的私心
朱棣出生在南方,但是自从被朱元璋封到北平当藩王,朱棣就慢慢成为一个北方汉子。
1402年,烽火4年,朱棣打进南京,终于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进城的时刻,本来是回家的熟悉感,朱棣却感受到了深深的窒息。这不是常年在外的水土不服,而是身处敌营随时被人干掉的恐惧。是的,自己推翻的建文帝虽然是自己的侄子,但是最是无情帝王家,叔侄的争斗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派系,两个集团的死磕。最后,朱棣赢了。
此时的建文帝下落不明,随时有可能突然出现将自己赶下台,这把龙椅是坐不稳的。所以,此时的朱棣对南京是没有什么归属感的。暖风醉人,于我何加焉?
所以朱棣登基后,就着手在原有基础上在北京大兴土木,他要回到北方去!因为北京才是自己的地盘,在那里,遍地都是自己的爪牙,朱棣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
朱棣不是明朝第一个遥望北京的人。早在朱元璋时代,老人家就意识到南京虽风水最佳,虎踞龙盘,但终归不适合做一个大帝国的都城。太过靠南的位置对于遥远的蒙古、辽东等地鞭长莫及,而这里,又是帝国最为头疼的区域。尤其是蒙古,自从退回高原后,常年南下抢劫,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所以将都城北迁是现实需要。朱元璋曾想将都城迁到凤阳、西安、洛阳或者开封,太子朱标也曾考察过西安。但是西安不做都城好多年,规模早已不同往日,至于其他三个地方就更不值一提了。所以朱元璋最后不得不放弃迁都,将三个武力值最高的儿子封到北方抵御蒙古,其中包括朱棣。
而且南京温暖潮湿,地基不稳,宫殿地基不断下沉,导致北高南低的情况,风水上已经非常不吉利。而且朱棣常年在北方喝风,对湿热的南京早已无感,所以离开这里,越早越好。
另外,朱棣时代的明朝朝廷,早已是南方豪强当权,这是朱棣很不喜欢的。虽然靖难之役后朱棣杀了一大批反抗的臣子,但是朱棣相信: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口服心不服。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人一定是第一个站出来打击自己的人。没关系,玩不起可以躲得起,将都城迁到北京,让这些个豪强们离开自己的朋友圈,没有了狐朋狗友的兴风作浪,朱棣相信自己可以搞定他们。
所以,迁都也是对朝廷中枢人员的大换血。朱元璋时代,朝廷是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当道。迁都后,朝廷中朱棣的北方士族比例大大上升,南方豪强的势力一落千丈。
北京,就在长城的南边。而明朝在放弃了开平卫等长城以北的卫所后,国界退至长城一线,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门。此时的明朝天子,无论是否愿意守,这里都是国之根本,不得不守。
“天子守国门”,除了朱棣的主观能动性,对后世皇帝而言,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3、皇权和士大夫的妥协
自古以来,南经北政。
但是明朝不同,因为朱元璋在南方建立大明帝国,因此在洪武一朝,淮西派和浙东派成为朝中骨干。
朱棣靖难之役后,还有很多这两派的人。
坐上皇位后,朱棣需要处理的,就是自己带来的北方豪强和本土的南方豪强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我们都知道,自古建都南京的政权,要么活不长,要么求苟安,根本就撑不起一个大一统王朝,所以这个地方不能久留。
那么,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南方豪强,如何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呢?那就是用迁都来制衡。
朱棣迁都遭遇的阻力非常大,比起孝文帝迁都平城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朱棣总不能把反对者全部杀光啊,所以找个折中的方案是最好的。
这个方案就是,让南方豪强跟着自己北上,巩固北部防线,因为一旦北方失守,南方肯定要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对于和自己有着切身利益相关的南方豪强,这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他们只能最后妥协。
对于朱棣而言,迁都可以让南方豪强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削弱,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皇权,所以这是一举两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