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四川的乐山大佛吧其实还是有蛮多人比较的喜欢的,因为这个大佛历史非常的悠久,也是游客们经常喜欢去的一个地方了,那么最后四川乐山啊突降暴雨,大家也都知道,乐山大佛是在水边的,那么有的网友会问了,乐山大佛会不会被淹掉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我们先看看四川乐山暴雨的情况吧如下:
受高原低槽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21日晚上7点开始,乐山遭遇入汛以来首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截至22日早上7点,全市出现特大暴雨5个站点, 大暴雨104个站点, 暴雨101个站点,大雨37个站点,中雨8个站点,最大雨量出现在峨眉山市九里镇兴阳村(332mm),大暴雨以上降雨出现在峨眉、夹江、沙湾、沐川、五通桥和市中区及犍为的部分地方。目前,乐山市气象台已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更新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全市为稳定性降雨,预计未来仍将有10~15mm的降雨,降雨持续到13时左右。
22日清晨,记者从乐山市应急办获悉,受暴雨影响,乐山峨眉山市、沙湾区等多个区县出现城市内涝、泥石流等灾害,灾情发生后,各地立即展开灾害救助工作,全市范围内的详细灾害损失情况正在进一步核查中。
据乐山市公安局沙湾区分局凌晨四点消息,受暴雨影响,沙湾城区多处被淹、积水成渊,太平镇草坝村、嘉农镇、踏水镇有群众被困、房屋被淹,当地民警、消防官兵兵分多组,彻夜奔赴在抗洪救灾一线。记者从@乐山消防 官方微博凌晨1点44分发布的视频中看到,在峨眉山市乐都镇顺江村,消防官兵顺利从齐腰深的洪水中疏散出5户人家;凌晨5点01分,@乐山消防又发布了一条视频微博,视频中我们能清楚看到,峨眉山、沙湾的部分地方洪水已经齐腰深,甚至有个别小区的洪水没过人的肩膀,消防官兵们一边利用爬梯、牵引救生绳等工具解救、疏散被困群众,一边利用机动泵进行抽水排水。
另据@西南铁路消息,凌晨峨眉山、沙湾区出现泥石流灾害,致使成昆铁路九里至轸溪间泥石流上道,受此影响,途经该区段的部分旅客列车将晚点运行或折返运行,部分列车停运。
那么乐山大佛会不会被淹呢?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160余公里。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6.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文革被毁。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乐山大佛已有1300多年历史,很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骄傲!春秋两季是去乐山旅游的最佳时节,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