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大多数民族还处于未开化的时代。然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已经建立了一座气势磅礴的通天塔。通天塔有何作用,人们为什么要修建通天塔?
令人叹为观止的通天塔
这座壮观的塔的塔基长度和宽度各约91米,用巨石筑砌成七层台阶,一层垒叠一层,一阶高出一阶,高度近百米‘高耸人云。在它的顶上,还有美轮美奂的庙宇。据说,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称得上是天路“驿站”或“旅店”。
巴别通天塔和美索不达米亚其他庙塔一样,都是用砖构筑,原因是当地缺乏良木和岩石。虽然那里盛产棕榈,但木质欠佳;两河流域为冲积平原,岩石缺少,纵然北部有些石头但品质低劣。
为使庙塔的巨墙外观不至于显得单调,工匠们聪明地建造了高大的斜桥和斜形阶梯,再用支缴作装饰,把巨大平面的墙巧妙地分成了有变化的几段。从现代建筑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巨大立面的处理手法,很合乎建筑艺术的法度,是十分高明的。
在希伯来的神话故事里,巴别通天塔与上帝耶和华紧密相连。耶和华惧怕凡间的人建造巴别城和通天塔的巨大力量,嫉妒他们的智慧和成功,于是暗施法术,搞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之间言语不通,造成隔阂,无法完成工程。但是,巴别通天塔的修建没有因为被“神人”阻止而宣告失败,相反,它建成了,只是后来又被破坏了。
经过历史的荡涤,岁月的洗礼,时至今日,巴别通天塔只剩下一堆废墟。我们也只能从其模糊的遗址当中,推测其规模、式样、结构等。而那些残存的史籍的记载也并不能让我们对此有更深人的了解。
在凤毛麟角的史籍记载中,称得上有价值的,是在通天塔旁边马都克神庙内发现的一块珍贵的骨牌。骨牌上面镌刻着的是在公元前460年,古希腊历史地理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时,对已经荒弃的巴别通天塔的赞词:“它有一座实心的主塔,一弗隆(210米)见方,一共有八层。外缘有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直达塔顶。约在半途设有座位,可供歇脚。”他记下的塔基,每边约长90米,高度也约90米。
希罗多德还记述,在巴别通天塔顶上“建有一座大神庙,里面有张精致的大睡椅,铺陈华丽,旁边有一张金桌子。神殿内并无偶像……神亲自进人庙里,躺在睡椅上休息”。
巴别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西拿基立攻陷巴比伦城时遭到摧毁。后来,新巴比伦王国建立,统治者尼布甲尼撒(前605~前562年)下令重建通天塔时,因为工程浩大,他不得不号召“全国各族的人,不分南北也不论内陆或沿海地区,都要前来参加工作。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帝到达巴比伦城时,巴别通天塔已遭破坏,他打算重建废塔,但后来这一雄心被工程的浩大吓到了。据估计,光是初步清理原址地面,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
文明的结晶
苏美尔城市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就是两河流域南部形成以来,民族开始在这里兴盛,小奴隶城邦兴起,奴隶制神庙经济和王室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在文明和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古巴比伦王国应运而生。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巴比伦王国。
此后,巴比伦的地位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日俱增。约公元前1728年至前1686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将巴比伦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王国。这一时期,国力繁盛的巴比伦大兴土木,庙塔在此时开始大力兴建。
汉谟拉比去世后,巴比伦经历了战争的洗礼,经历了连绵不断大约400年的战乱之后,被北部新兴的强国亚述征服。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才再一次争得独立,建立起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下,历时88年,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
在尼布甲尼撒的统治下,巴比伦兴建了一系列的建筑。其中包括长达16千米的外城墙,高达37米的内城墙,上面筑有华丽的城楼。城内有长约46米、宽约14米的尼布甲尼撒宫殿,幼发拉底河从城外一边汩汩流过。著名的空中花园就在它的旁边。前边是供奉巴比伦神——马都克的宫殿。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城内耸立的巴别通天塔。
美索不达米亚的伟大文明随着巴比伦的覆灭只剩遗风,而那些庙塔原来的用途,也随着当时敬畏的主神马都克的离去烟消云散了。
时至今日,通天塔究竟是奴隶王国君主的陵墓,还是古代的天文观测台,抑或是供诸神下凡的踏脚处?人们费心研究,想要得到通天塔这些建筑的谜团,结果仍然渺茫,无从追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