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下竟然耸立着一座用数千根巨木搭成的“金”字形木塔,塔身上星星点点的有无数红色闪光,借着那些微弱的闪光观看,木塔的基座有将近两百米宽,用泥石夯砌而成,千年柏木构成了塔身,一共分九层,每一层都堆满了身穿奇特古装的干枯骨骸,男女老少皆有,每根大木上都刻满了藏族的秘文。这是坟墓吗?规模如此巨大,是谁在地下修建的?
从著名的盐湖“茶卡”沿青藏公路西驰140多公里,就到了历史文化重镇都兰。这里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历史吐谷浑王国的属地。
走进都兰,不能不去一探“汉藏文明金字塔”的究竟。所谓“汉藏文明金字塔”是指距都兰县城30公里、位于都兰县热水乡的热水古墓群。因其规模宏大、墓葬众多,且出土大量古代中原、吐蕃及吐谷浑文物而得名。青海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许兴国说,热水大墓就像一座凝固历史的丰碑,昭示着汉藏等民族千年来血脉相融的历史。
这座宏伟的大墓被称为“九层妖楼”,考古编号为“血渭一号大墓”。坐落于青海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是青海都兰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它是吐谷(yu)浑王朝和吐蕃王朝在都兰地区550年的文化遗存,一代代帝王把他们永垂不朽的江山,富甲天下的希冀寄托于此处。
九层妖楼在血渭草场北岸,大墓依山傍水,有高原“金字塔”之称。东西两面各有山峦向墓旁延伸,两山交汇处有一巨石,形似鸟首,两面的大山浑似鸟翼展开,正面眺望,犹如一只展翅雄鹰,以双翅护墓。大墓透出一种神秘深邃的气氛。热水乡热水沟内,差汗乌苏河从群山环绕的谷地内蜿蜒而过,在苍凉的群山之中,数千座古墓静静沉睡在这里。据介绍,从都兰县夏日哈至巴隆200余公里范围内,遗留大小古墓2000多座,单在热水沟内,就有古墓200余座。
吐谷浑王国自公元417~688年在都兰县建都达271年之久,是连接中原与吐蕃之间的重要地方。公元7世纪以后很长一段时期,河西走廊被刀剑、烽烟阻隔,只有南线柴达木路仍旧畅通无阻。吐谷浑王国以青海湖为基地,以伏俟城为前站,建城堡,设驿站,组织商贸活动,全力维护着丝绸之路,担负起沟通东西方的重任。
关于这座古墓的在当地藏族人之间流传着不吉利的传说,称作为“有妖怪的高楼”。
公元663年,吐蕃攻破了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带着妻子弘化公主仓惶逃往千里之外的凉州,并向唐高宗请求支援,高宗便派大将薛仁贵带了10万兵马前去驱逐吐蕃,但遭遇了吐蕃40万大军,结果兵败大非川。
立国350年的吐谷浑宣告灭国,灭国后的吐谷浑以吐蕃邦国的形式存在,也许当地人可能是害怕吐谷浑人的冤魂前来复仇,而将他们称作“妖怪”的吧。
整个大墓是由穿木、混凝夯土围墙、石砌围墙等组成。穿木采用的是当地的古柏,每一根都有碗口粗细,这种古柏叫克措古柏,生长极为缓慢,碗口粗细的通常要生长到百年以上。
大墓结构独特,底层砌了3层坚硬石墙,上面又以泥石混凝层、砂石层、夯土层加高夯实。铺设是上面细且短,下面粗且长,共铺设了九层,加上当地藏人流传的神秘的传说,所以老百姓管这座大墓叫“九层妖楼”。
几乎所有大墓的结构都有前室后室、左右耳室,这种墓型结构是汉族早在汉朝时就开始使用的,尤其是血谓一号墓结构与北京大葆台汉墓极其相似,说明吐蕃时期这一墓型已在藏族和吐谷浑部落广泛使用。而从出土文物看,80%以上是唐朝的丝绸,有汉地对鸟纹、对兽纹,使用的器具有开元通宝、大小团花镜,部分器物上写有汉字。
有一件织有中古时期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目前所发现世界唯一的八世纪波斯文字锦,上面写着“伟大的王中之王”。
在“九层妖楼”旁边的一座最大的陪葬墓,考古学家发现的时候已经空无一物了,只有一个没有身体的头骨孤零零的呆在墓里。经研究,专家认定此陪葬墓主人为女性,而且从墓的规模来判断,不是王妃就是公主。
编后语
为了让这些精美的文物能为世人知晓,更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上各民族文化的流传情况,都兰县正在大规模扩建青海都兰吐谷浑文化保护中心,集中展示200多件墓藏珍宝。
“我们希望都兰大墓能成为一个展示藏、汉、吐谷浑乃至西域文化的窗口,让更多人了解都兰、了解青藏高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