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湖南和湖北以前叫什么名字这个问题,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只要研究过湖北历史或者湖南历史的人都知道以前的湖南和湖北其实是共用一个名字的,是一家的,如果没有研究过的,估计就不知道了,所以下面就给没有研究过的人一起看看,其实我们湖北湖南以前就是一家人的,具体怎么说的,下面是详细情况!
湖北与湖南,在中华版图上都位于中部地区,彼此山水相连,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属于“楚”文化圈,湖北与湖南,在语言习俗、文化积淀等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也有不少不同之处。
近年来,在中部崛起的大环境下,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湖北与湖南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也十分亮眼。
回顾历史,湖北与湖南,行政管辖区划和历史名称又是如何变化的?
首先,我们来看湖北。
湖北省。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简称为“鄂”。夏商时期,今天湖北境内就有原始的村落和城市遗迹,与中原华夏文明发源地存在联系。到西周时,存在多个分封的诸侯小国,到春秋战国时期,归于楚国,其强盛时期的都城和统治中心位于郢都,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荆州市的纪南城。所以,至今湖北最为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就是“楚”。
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原楚国的疆域里划分为南郡(也就是今天湖北的大部分区域)、西北部归于汉中、北部归于南阳、西南归于长沙、黔中和九江,也就是分属于今天的陕西、河南、湖南、贵州和江西。
西汉到三国时期,沿袭秦制,郡县划分差别不大,但整体归于荆州刺史,也就是三国时代的荆州刺史刘表。后来,由于赤壁之战以及蜀汉在东吴战争中失败,荆州分别被东吴、曹魏所瓜分,分别设立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战乱频发,湖北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制区划非常混乱。
直到隋朝一统中国后,有一个对于湖北来说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名称出现了。除了今天湖北省的西北部和东部的一部分之外,其他区域再次归于一统的荆州,也囊括了今天湖北的大部分区域,而且有了一个固定的治所,也就是江夏郡,隋朝开皇年间定名为“鄂州”,“鄂”就成为今天湖北的简称。
唐代,全国分为十五道,荆州从东西南北等几个方向,再次被分割为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分别由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管辖。到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南方进入大分裂的时期,湖北域的襄阳、随州北部地区归于北方朝代,而南方分别为南唐、后周、蜀所管辖。
到了北宋,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行政划分是“荆湖北路”,“湖北”这个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包括了今天湖北区域内的大部分地区。
元代,正式实行了行省制度。湖北地区成为湖广行省,进一步明确了区划格局,治所的中心区域仍在长江以南的武昌、兴国、汉阳一带,“省”这个名词也是首次出现。
明清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湖北省”已经出现了,行政区划格局与今天相差不大。康熙初年,将明代的“湖广行省”进行分置,以洞庭湖为界,分为湖北布政使司和湖南布政使司,今天的湖北省全境归属湖北布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省名就一直沿用至今了。包括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8府,与今天的湖北省大致相同,直到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
湖南省。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湖北一样,同是纳入楚国的版图。秦朝实行郡县制后,设有长沙郡、黔中郡、桂阳郡、零陵郡等。
西汉初年曾实行分封制,湖南地区属于长沙国,由西汉开国功臣吴芮分封为长沙王。长沙国一直沿袭到东汉初年才被汉光武帝刘秀废除。
三国时期,荆州成为蜀汉与东吴激烈争夺的地区。蜀汉在争夺中失败,长沙、桂阳、零陵、武陵都归入东吴。
西晋统一全国后,湖南地区分别归属于荆州和广州。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又设置了湘州、江州、沅州等治所。
隋朝时期再次改州为郡县,恢复了秦汉以来的旧制,在湖南省内设立了8郡,分别为长沙郡、武陵郡、沅陵郡、澧阳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
到了唐朝,又将郡改制为州,其上又设都督府管辖。湖南分属山东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时期设置了一个湖南观察使的官职,“湖南”的名称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宋朝时期,全国行政区划分为路、州、府、监、县,今天的湖北、湖南区域分设了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
在元代,湖南湖北都归于湖广行省,有一个具有特色的地方是,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元朝实行的是土司制度,一直到清代雍正时期改土归流中才废除。
明代承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湖广行省南北分治,到雍正年间,正式出现湖南巡抚,湖南成为独立的一省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