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雪野上那道车辙
寒冬,天山脚下,寂静雪野,飞鸟乍惊。
地平线上,一骑铁甲以迅雷之势疾驰而来。寒风中,轰鸣声、电波声交错回荡,硝烟渐渐弥漫开来……某步兵师冬训“大幕”悄然拉开,实战化程度前所未有!
这一幕,浓缩着这支红军部队的“血性”--昔日该师官兵战斗之英勇,毛泽东同志提笔称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时光荏苒,这一血性基因,如今已融入新一代官兵血液之中。
这一幕,折射出这支红军部队的“灵性”--在当下实现强军目标的历史关头,他们深入开展实战化训练,以体系化设计、工程化推进思路,科学落实战斗力标准,全方位提升了部队打仗能力。他们被总部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师”。
凝望远方,皑皑雪野上,留下了一道道车辙。这,是他们用勇气和智慧“趟”出的一条落实战斗力标准、打赢明天战争的路。
“抓得到底好不好,衡量需要有把"硬尺子"”
这,可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
今夏,酷热戈壁,某团三连组织连队有史以来强度最大的野外训练--连续3昼夜,行程100多公里,全副武装,先后进行奔袭、伪装、夜间按图行进、实弹射击……
3天下来,官兵个个脚上打满血泡,体力透支,训练伤直线上升。整整花了半个月,连队才缓过劲来。
“抓战斗力标准落实,高强度不等于高标准。”这事,引起师党委高度关注。随即,他们对全师部队落实战斗力标准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条向上的曲线随即呈现眼前--与往年相比,各单位自我加码,训练时间、强度都是大幅在增长。
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摆在面前--各单位“自行其是”,你抓你的、我抓我的,抓的标准各不相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单位是“零打碎敲”,自己觉得什么重要就抓什么,觉得什么见效快就抓什么……
远观,局面热热闹闹,人人都“抡着胳膊干”;近看,抓落实“深”不下去,低层次徘徊反复。
许多官兵都认为:部队训练强度加大了,实弹打得多了,训练场上硝烟多了,就表示战斗力标准落实的好了,落实到位了。
为何会这样?
究其原因:在官兵心中,落实战斗力标准没有公认的“硬标准”,落实的究竟好不好,各级指挥员大多是凭经验、靠感觉,自己给自己定标准。
调研的结果,让他们眉头紧锁--“基层有热情,有干劲,但是缺方法。”
“干事情需要热情,可要干成事情,仅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师政委张泽民一针见血地说:“落实战斗力标准,决不能凭经验盲目去抓,必须要找准抓手,找到科学路径。”
思考的深度,决定行动的力度。“抓得到底好不好,衡量需要有把"硬尺子"。”师党委敏锐地认识到:落实它,必须要有“体系”理念,必须要“在标准上做文章、下功夫”。
落实战斗力标准,必须要把“软标准变硬”--标准越清晰,方向差距越明确,落实就有针对性;必须要把“粗标准变细”--标准越具体,能力要求越明确,落实就有实效性。
几番思考,集纳官兵智慧,该师找到了科学推进战斗力标准落实的“金钥匙”--从实战需求出发,用体系化设计的思路,构建起覆盖全师战斗力生成链条的能力标准体系。
“苹果好吃,你能一口就吃下去吗?”
“很显然,不能。我们只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吃。”
“落实战斗力标准,也是这个理。”师长王少龙形象地比喻道:“不细化,就难消化。”
当然,“切”战斗力标准这个大“苹果”,必须要用体系化设计这把“刀”--
第一刀:以使命任务为原点,用“问题倒逼”方式思考,梳理打胜仗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第二刀:以能力需求为坐标,结合人员、作战岗位逐级分解,科学细化标准要求;
切,切,切;细化,细化,再细化……
如今,在该师,战斗力标准这个大“苹果”,已被“切”成了许多易消化的“小块”--《师战斗力标准评价体系》和《师战斗力建设专业岗位标准体系》。
指着摆放在案头上这厚厚的两大本成果,师长王少龙介绍说,这些具体化的能力标准,是以大纲为基础,结合实战和使命任务需求不断细化的产物,整整花了大半年时间,反复论证修改。
记者在浏览中看到,该能力体系范围广--覆盖了师团、步兵和兵种团队4种类型600多个战位;标准精--明确3大类8种能力37个要素千余个具体指标,切实让战斗力标准进入每一个岗位、融入每一个战位。
在体系化设计牵引下,这一条条具体的岗位能力标准,像是一块块砖,组合在一起便铺就出一条落实战斗力标准的科学路径。
“以前总是在想要靠啥抓战斗力标准落实,其实有这两大本就行,这就是最有效的抓手。”某团团长王文华快人快语:“抓落实就是对照着标准干,标准越具体越精细,落实起来越有效。”
如今,在该师,上至师长、政委,下至连排班、单兵,人人对自己战位要求的能力标准一清二楚。“落实起来简单,你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不会有模棱两可。”刚刚上任的连长王龙说:“对照岗位能力标准,心中紧迫感顿生。”
人人知标准,人人知差距,人人有动力--侦察营营长潘德波说:“以前当侦察兵只需"跑得快、打得准、藏得住",现在需要掌握的新装备、新技能成倍增加。”对照能力标准体系,他在大纲规定的32项课目基础上,又给全营“加”上了14项特战训练课目。
前不久,在军区举行的侦察兵综合性整建制比武中,他们拿了第一;在6个单项课目竞赛中,他们一举摘得2块金牌。
“统筹兼顾弹钢琴,日复一日钉钉子”
“和平积习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清除。”谈起时下有的基层单位抓战斗力标准落实的急躁心态,副师长魏江脱口而出。
在他看来,落实战斗力标准就像是“建大厦”,必须按“蓝图”实施“工程化推进”,才能确保质量。
今年初,随着实战化训练深入,训练场地短缺成为该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时间,各团要求修建训练场所的报告,先后摆上师党委的案头。
“绝不能草草上马,建些暂时能用但管不了长远的训练设施,那就是浪费。”该师随即组织机关重新调研,从全师层面确定需求,规划新场地建设。
工程化推进,高效率落实。目前,该师高质量建成10个综合性、各兵种专业的实战化训练场,构建起从新兵入伍到合成营演习规模的训练场地保障体系。
实施“工程化推进”,不仅需要冷静头脑,更需要制度--
该师研究制定了《按战斗力标准加强部队建设规划》,统筹训练资源、力量投入,将战斗力标准落实工作科学有序地贯穿到部队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该师构建起《信息化训练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对各单位实战化训练进行科学调控,从源头上防止机关各部门在训练场上争时间、夺资源、抢地位的现象。
对此,某装甲团参谋长朱刚峰感触颇深--
以前野外驻训,部队一出营区上级命令不断:作训部门要求坦克分队探索新战术,装备部门要求抓野外装备管理规范……一时间,部队都不知该先落实什么。现在,有了“电子管家”,该训练什么“系统”说了算,不会像以前那样“各唱各的调”。
“体系化设计,需要体系化落实,这中间的桥梁就是工程化推进。”师政委张泽民说,落实不仅要抓“硬件”,也要抓好“软件”。
如今,装修一新的人才培训中心是该师迎外的一张“名片”。然而,让政委张泽民“得意”的,不是这座大楼,而是让这座大楼高效运转的“软件”--他们与驻地高校、科研机构协作,针对作战岗位需求科学制定的人才培养制度。
落实战斗力标准,人才是关键,也是“瓶颈”。培养一名合格无人机操作员,至少需要5年;培养一名优秀的坦克炮手,至少需要3年……
“人才培养必须未雨绸缪,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按成长路线图实施工程化推进,否则难以摆脱"年年喊培养年年缺人才"的尴尬局面。”某团团长汪勇深有感触地说。
在培训中心,记者碰到了无人机技师李社光。他说:“以前培训机会很少,现在定期充电,感觉底气足了。”据统计,目前该中心培训各专业人才1085人次。
其实,不仅是在人才培养上,在其他诸多方面,落实战斗力标准,抓制度“软件”,比硬件建设更为迫切。
有人说,准备打仗,难在一个“恒”字上。
在该师党委看来,工程化推进,不仅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也是抓落实的科学理念--抓好战斗力标准,既要统筹兼顾“弹钢琴”,也要日复一日“钉钉子”,用科学制度进行“常态化落实”。
用制度落实标准,行为才能渐渐成为习惯。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这一抓落实的科学理念,正从顶端向基层延伸--
大雪中,某团突击炮营实装紧急拉动依旧准时展开。
这,是该营坚持了大半年的“规矩”--每周二下午,连续12小时高强度训练,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驾驶室里,列兵王德喜摸着冻红的鼻头:“现在不用连长说,到了周二就知道要干啥了。”
尾声 一场寂寞长跑
忙忙碌碌,一年即将过去。
回眸走过的路,师政委张泽民目光炯炯--抓战斗力标准落实,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风风雨雨,部队摸索了点经验,有了点进步,但不足以沾沾自喜。攀上这座“山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眺望前方,未来的挑战依旧严峻,还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该师新年度抓战斗力标准落实规划中,记者看到:下一步,他们将对岗位能力标准体系进一步科学细化完善;对相应的制度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对人才队伍“缺口”采取针对性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