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和苏秦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他们两位都是师承鬼谷子,很多人都喜欢把张仪和苏秦放在一起比较,包括不少古籍都把张仪和苏秦列为合纵连横的对手。不过《战国纵横家书》却记载,苏秦活跃于各国的时间要比张仪晚很多,张仪出任秦国相国一职时,苏秦根本就还没踏入政坛,所以这二位的对决也随之破灭。苏秦和张仪在纵横之术领域都是高手,如果两人交手究竟谁的计谋会略胜一筹呢。
苏泰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从鬼谷子那里学成后 ,便辞别鬼谷子,各自下山游说诸侯. 希望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张仪此人先到楚国去,结果不仅没有游说成功,反而被楚相手下的人诬陷, 他们把他捆起来痛打了一顿, 张仪回到家后,妻子痛哭不止,责怪他不该去游说,以致遭此侮辱,又劝他不要出去游说,安安稳稳地做一个农夫,好好过日子。张仪一听,便伸出舌头问妻子自己的舌头是否还在,然后又说:"只要我的舌头还在,这就够了!相信我老婆,我张仪这辈子不出人头地誓不为人!”
张仪的这段经历,最为人称道的也就是“舌在也,足矣”。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深刻反映出了张仪心中的不屈与抱负。其实, 人生在世短短数载,在通向事业的路途中,一帆风顺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是遇到困难和挫折之后,你是否还能保持最初的信心和勇气。也正是因为张仪“舌在也,足矣”的这种不屈的精神,为他将来的卷土重来留下了希望的种子。
此时反观苏秦,他已在赵国站稳了脚跟,正致力于合纵,希望联合六个诸侯国共同抗击秦国的虎狼之师。但是他觉得还缺少一个人为自己的合纵事业助力,他环顾天下之时,这个人出现了,那便是张仪。于是便派人到魏国去找到张仪,怂恿张仪到赵国去求见自己的老同学苏秦。
张仪在家其实也是心急如焚,毕竟英雄最怕岁月空老,听了来人的鼓吹后,便动了心思,心想也是:既然苏秦已经在赵国执掌大权,自己何不去拜访?说不定可以有所作为呢?
于是张仪便到赵国去拜见苏秦,但他到了赵国之后,却非常失望。因为苏秦这小子在赵国混的好,竟然连老同学都不接见。无奈,张仪深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也就忍气吞声等了好多天。终于苏秦有时间了,接见他时,态度极差,官威十足,更可恨的是苏秦竟赏给他不是人吃的食物。
张仪又羞又怒,正想发作,苏秦却先斥责他说:“以你的才能.却让自己落得这样困辱。真是我们纵横学派的耻辱,你走吧,你不值得让我推荐!”说完便叫人赶张仪出去。
张仪一听,气的吹胡子瞪眼,但也无可奈何。他也完全没想到过去的同窗竟然如此仗势欺人,恨得咬牙切齿,心中暗暗发誓要找一个强大的国家立足,然后要把今日所受的耻辱统统送回去。张仪负气离开了赵国,可天下国家虽多,又有几国可以容身呢?张仪思前想后,最终选择了秦国。
话说苏秦看见自己的“激将法”已然成功,便找来一个心腹,对他说:“张仪是如今天下难得的人才,只不过一时受困罢了。若一朝突起,必能够使天下人对他望而生畏。我之所以羞辱他,是以此来激发他的心志。现在看来,他果然如我所料。现在你赶快去设法接近他,与他一起到秦国去,尽全力支持他接近秦王,掌握秦国的大权。等到一切都成功之后,再告诉他我的用意,他就会设法让秦国与赵国和平共处。"
苏秦派去的人慢慢接近张仪,他称赞张仪的才能与志向,又感慨张仪的悲惨遭遇,表示愿意尽全力支持他。张仪心中大喜,既然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便可以在秦国大展拳脚了。终于张仪得到秦惠王的信任,被拜为客卿,大权在握。
看到张仪已经在秦国站稳了脚跟,苏秦派去的人向他告辞回国,他坚决不许,说是正要报恩,岂可离去。苏秦派去的人这才向他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张仪听后恍然大悟,不禁感慨道:"唉!我已在苏君的计中却还一点也没察觉,我的才能不如苏君啊! 请你替我谢谢苏君。有苏君在赵国一天,我就不奢谈攻赵呢。”
苏秦激将张仪的成功,首先是清楚张仪是自尊心极强,一心要建功立业之人 ,加之当时张仪之落魄的处境, 与苏秦之得意相比较,苏秦的傲慢和羞辱最容易刺激到张仪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从而使他奋面离去,奋发图强,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作为鬼谷子的优秀的学生,苏秦把鬼谷子的 “纵横捭阖”之术发挥得恰到好处。如此看来,张仪的的确确在苏秦的局中,但天下大大小小的局中,谁又是谁的棋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