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陈圆圆大家一定知道。王承恩是崇祯皇帝身边非常信任的一个太监,他虽然说对待崇祯犹如父子,但是却还是利用职务之便贪污了不少。而他与历史上的名妓陈圆圆也有一些关系,他们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陈圆圆如何入宫,这一切与王承恩有什么联系呢?一起来看看吧。
王承恩是明末太监,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一直跟随在崇祯帝身边,助他突出重围。甚至在崇祯帝自缢之前,也是他陪在崇祯皇帝身边,在崇祯帝自缢在眉山之后,在崇祯帝上吊的旁边找了棵海棠树也自杀了。明朝的太监,多是奸诈之辈,独独王承恩因其极忠而闻名后世。
王承恩出生在蓝田县史家寨渠坑村的一个贫苦家庭,身世本来就凄惨,随后不久其父母又双双去世,王承恩由此成为了一个孤儿。孤苦伶仃,年岁尚幼,亲戚家境也很困难,根本没有余粮再养活一个人。于是失去了父母的王承恩,最后被家中的远房亲戚送入皇宫阉割后成为了一名小太监。
太监在皇宫里,地位极低,特别是还没有长大,没有跟了主子的小太监,更是实实在在的奴中奴。虽然史书并没有关于王承恩年幼的时候的记载,但想来他的经历绝对说不上好。
后来王承恩跟在崇祯帝身边,随着崇祯帝水涨船高,王承恩的权利自然也就大了起来。当然王承恩自然也不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他也有与人争斗,施毒计取人性命心狠手辣的时刻。应该说,相比于后来清王朝统治时期,太监言听计从的情况,明朝太监争斗的情况绝对不少。但是王承恩之所以能留下一个好名声,就在于他的忠。王承恩是一个双面的人,他虽然心狠手辣,掌控朝政,但是他对崇祯帝却是实实在在的忠心。这种忠臣,甚至让他为此付出了性命。
据传说,当初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人人自危,导致偌大 紫禁城竟无人可用,无人可守。正是如此,崇祯帝才放弃了守城以待救兵赶来,转回宫中,杀掉自己的嫔妃公主。最后说:“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在王承恩的陪护下,来到眉山,找了一棵大槐树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一直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王承恩选择了结束自己的性命,他实际上完全可以苟且偷生,一个太监而已,没有人会在乎。在生存与死亡之间,王承恩选择了死亡,这就让他一个太监,瞬间染上了崇高的色彩,以至于受到后世人的不断称赞。
顺治帝时期,不仅好生安葬了崇祯皇帝,并且还一并将这位一直护在主子身边的忠奴安葬,其墓葬就在崇祯墓的旁边,顺治帝还亲赐“御制旌忠”玉制石牌,以彰其功。
民国时期一幕《明末遗恨》的剧作,更是大肆渲染这个忠实太监的悲情人生。“王承恩在宫门心如刀搅,止不住泪珠儿洒湿衣袍。咬指尖代吾主急写血诏,各路上众总兵细听根苗:李闯贼犯神京江山不保,眼见得锦社稷付与水漂。望众卿秉忠心星夜来到,统雄兵与李贼速把战交。但愿得兴义师把贼来扫,凌烟阁绘图形青史名标。一封血诏写完了,望老天显灵验保全明朝。
国运陵夷社稷危。李自成将兵如潮水,要夺大明锦华裔。满朝文武无妙计,我主宫中日夜伤悲。一无粮饷来接济,二来是将寡兵又微。但愿救兵早到此,杀退贼兵奏丹墀。……”
明朝的确出现了许多祸乱朝政之人,但是至少比清朝时候的汉族人来的要有血性的多,明末时为国捐躯的君臣不少,为国尽忠的汉人更是不少。清朝长期以来对汉族人的打压和抑制,差点磨完汉族人身体里的血性,所以明朝是一个好的时代,是一个有血性的时代。
王承恩与陈圆圆,一个太监,一个名妓,将两人放在一起,人们总会联想起一些不好明说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两人的关系再好不过,为了讨好崇祯帝将陈圆圆掳来,但是崇祯帝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趣。王承恩对这个与自己身世差不多的姑娘,起了同情之心,因此多加照拂,两人之间的情谊属于亲情一类,而无关男女情爱。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宦官二
“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