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在位一共30年时间。值得一提的是,道光帝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也是很不容易。道光帝在位期间,国家内忧外患不断,虽然他勤于政务,大力禁止鸦片,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朝政权注定陷入危机,道光帝也是无力回天。后人对于道光帝的评价有褒也有贬,应该如何看待道光帝的所作所为呢,先来对道光帝的为人做一番了解吧。
历经了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在经历嘉庆帝之后就走向了下坡路。而这个时期,却让嘉庆的儿子道光帝遇上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过,在执政期间,这位皇帝还是比较勤政的,只不过,迫于形势而不能大展宏图罢了。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子。
在其39岁的时候因嘉庆帝突然病逝而继任皇位,急急忙忙的料理了先帝的丧事,便回到了朝廷之中处理国家大事。当时的清朝,因为历代的承袭出现了很多的陋规、陋习,例如:一些卯规、节寿、别敬,甚至,在征税过程中的签子钱、浮收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规矩”,平民百姓苦于这样的盘剥,对当朝的统治不免有诸多怨声。
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道光帝就下令:将各个地方的这些陋习进行逐一排查、重点整治,对于涉事较重的一些官员则革职查办。至此,道光帝继位才半个月就下诏清查陋规,正式将这一建议提上了日程。这个诏令的颁布,在当时,算是波及全国的一次“反贪污、反腐败”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为了将朝廷各方面的政治势力理清楚,方便自己今后政务处理与政权统治;另一方面则为了自己能有所建树,让百姓臣服。
于是,在短短的五日之后,道光又颁布了一道政令,表明这次“反贪污、反腐败”态度的坚决。
他告诫所有官员:“但凡有胡乱征税、搜刮民脂、强取豪夺,致使民不聊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坚决打击。另外,相关的涉事人员一并处以极刑、治重罪,并三令五申,责令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吏不得敷衍塞责。”这样连续两道圣旨颁布下来,自然而然就有官员进行附和,甚至,有一名御史大夫写了一封奏折,详细的陈述了当时整顿官风、陋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则处于观望态度,他们一边应付着上面的指令,一边心里揣摩着皇帝初登宝座的意图,包括皇帝对于此次变革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就这样一边想一边做,时间一长,问题便暴露了出来。究竟这样一次大张旗鼓的“陋习改革”,该用什么方法执行下去,则变成了一道难题。可以说,面对这样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很多官员了解其中的艰难与阻碍,明白此事执行下去的难度。
但是,他们又没有胆子公然忤逆龙颜提出意见,这就导致一些人提出了“暂且缓办”的举措。
针对这些提议,道光帝也深感不能急于求成。
于是,他便对这次改革做了新的补充,表明:“这一次清查陋习、陋规,应该根据各个州县的实际情况来执行,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坚决取缔,要有一个明文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的政治之风更加清明,使百姓不再遭受无良的剥削。所以,在日程上可以稍作宽松处理。”
可以说,正是因为道光帝这一指令的颁布,使得后续的工作很难再继续下去。
很多人看准了道光帝的这一特性,于是,抓住时机,先是有很多京城的大臣们出来劝阻,后来,甚至连各个州县的官员也上书请求皇帝收回此次改革政令。
起先,由礼部和吏部的官员先后陈表,说明此次做法的不可取之处。他们说道:陋规历代相沿,“不独在今为然”,但是,“未闻准其明取于民垂为令甲者”,并且,举例说:“嘉庆四年尹壮图奉召入都,曾经建议彻查地方陋规,欲明示科条,当时钦奉上谕:‘此项积习相沿,只可次第整顿,断无明示科条之理。’”他们还提到:“当今各个地方的陋习究其根源是从民间萌芽的,每个地方的官员并不敢公然的去谋取私利,他们担心上面清查问罪。如果,皇帝现在执意通过明文规章来制止这些情况,也是跟之前一样是毫无用处的。除此之外,这样的规定还会失去民心,因此,不能盲目的处理这件事。”
再后来,各地官员也上奏说,这次清查活动行不通,而且,多方官员请求停止这次清查。这样一来,道光帝对于这次的命令,便开始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的确,在这次的清查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道光帝是没有经过认真考量的。一个国家政策的颁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做的决定。就这次而言,道光帝初登皇位,有着一腔热血为国为民谋福祉,急不可待地希望四海能够成为一个“桃花源”般的盛世。因此,对于当时的国民风气和民生形态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加之,道光帝是初次站在一个最高领导者的地位,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些稚嫩,没有做全面考虑也在情理之中。最终,在诸多利弊的权衡之下,道光帝拟了这样一道旨意撤销了此次清查活动,他在诏令上提到:“因为自己正在大丧之时,心思比较混乱,又恰好是刚刚亲自理政,所以,对民生世情很不了解,再加上,这次清查之事诸多大臣主动谏言,认为众臣言之有理特降旨取消此次清查活动。”
至此,清查陋规被动停止了。
清查陋规是道光帝初政时期进行的第一个整治吏治的重要举措,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了。这件事发人深省,给人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同时,它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道光帝并非不知吏治的弊端,只是面对如此严峻的衰败形势,他也是有心而无力的。
因为,道光帝深知,有太多的事情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这在道光帝后期的执政中也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即使发现问题,也是治标不治本,这便注定了道光帝一生的碌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