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璜是清朝探花,状元潘世恩的从弟,当时潘世璜、潘世恩还有潘祖荫被称为“苏州三杰”,已经是当地非常知名的文人。潘世璜考上探花后,原本能直接进入朝廷当官,但此后潘世璜因为自己母亲去世,所以选择回乡守丧。丧期满后又不忍心让自己年迈的父亲独自一人在家,所以要求留下来照顾自己的父亲,打算不再出仕。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探花,却被潘世璜亲手放弃,看来潘世璜的确是一位大孝子。
人们常说:“寒窗苦读。”在古代,读书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无数读书人,读书读到胡子花白,都没有混到一个功名。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考中举人、进士后,获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如果运气足够好,能在殿试里名列前三(状元、榜眼、探花),此后必然官运亨通,用不了几年,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朝廷中枢,相当拉风。
可是,在清朝时期,有这样一个人,在辛辛苦苦考了一个探花后,却不肯留在朝廷里做官,宁愿跑回老家孝敬父母,与到手的荣华富贵擦肩而过,让许多人感到可惜。
他叫潘世璜。潘世璜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1765年。潘世璜出身书香家庭,家里出了很多“学霸”。比如,他父亲潘奕隽是进士,他堂弟潘世恩是状元,他侄孙潘祖荫是探花。在这种氛围下成长,潘世璜自然也会很容易成为“学霸”。
1795年,潘世璜进京参加会试,并在殿试中发挥出色,考中第一甲第三名,人称“探花”。随后,潘世璜进入翰林院,授翰林院编修。散馆后,潘世璜被分配到户部,任职户部主事。后补户部浙江司、云南司行走。
应该说,潘世璜在官场上的起点不太顺利。翰林的分配有三种。第一种分配到皇帝身边,入值南书房,或担任侍读、侍讲之类官职,青云直上,指日可待。第二种是分配到外地当学政,或主考乡试,收一批门生、弟子,必然好处多多。第三种就是像潘世璜这样,分配到部院当一名正六品的主事,上不着天,也下不着地,既没有实权,也挣不到钱,只能在京师里苦熬。
这三种分配中,第一种最好,第二种稍差,第三种最坏。
不过,在京师里苦熬,也不是没有出头之日。熬了三五年,等到地方上出现空缺,立即可以“带缺出京”,去地方上当州县正官,也相当不错。
但是,潘世璜没有走这条路。潘世璜补户部浙江司、云南司行走没多久,他母亲因病去世。按照清朝制度,官员父母去世,必须辞去官职,回老家为父母守丧,这就是“丁忧”。“丁忧”期满,便可以回京等候朝廷安排。
潘世璜为母亲守丧3年期满后,却没有回京,而是以父亲年迈,需要供养为由,请求留在家乡孝敬父亲。
潘世璜并不是找借口,而是真的在全心全意赡养父亲。当时,潘世璜的父亲潘奕隽年近六旬,视力不好,出行需要人搀扶。潘世璜每天早不早就起床了,侍候父亲盥洗。白天,他随时站在父亲旁边,听候父亲的召唤。遇到晴好天气,潘世璜便会扶着父亲,到外面散步。晚上,潘世璜陪父亲谈话,脸上绝不显示出疲倦的表情。等到父亲入睡后,潘世璜才悄然退出,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
有时候,潘世璜外出做事,回家晚了,父亲已经就寝,不便惊扰他,便在舟船上歇息,第二天早晨才进屋。
在潘世璜的悉心照料下,父亲潘奕隽的晚年生活过得比较惬意。他活了90岁高龄,直到1830年才溘然长逝。